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學校,可能比專業更重要

2024-06-25三農

講完第一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就比較明確了。在你分數有優勢,尤其是優秀的孩子,一般學校優先,不必過度糾結專業。當然,對於學習能力一般的同學,還是專業第一。

1、學校優先,因為就業歧視客觀存在,各種招聘中對畢業學校有嚴格要求。

把學校放在優先位置,不僅僅是因為學什麽並不決定你一定做什麽,更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招聘動輒就講究是什麽學校畢業的,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客觀現實,否則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了。

20年前的大擴招,讓高等教育邁入快速發展的軌域。2023年全國高校招生1042萬人,是擴招前的10倍,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人口大國。今年大學畢業生達1179萬,加上回國留學生,幾乎占到我們城鎮新增勞動力的80%。

英雄不問出處,但在人人都是大學生的今天,孩子的出身,即畢業於哪所學校,成了很多企業在招聘中初篩的第一道門檻。 如果沒有這個身份,簡歷都投不進去,我們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

看出身是錯誤的,甚至違法,教育部以及國家相關部門三令五申,要求不得設定招聘門檻,不得看出身,但各種用人單位,甚至包括各級政府部門都熟視無睹。

2018年, 上海調整落戶政策 ,對部份優秀人才直接引進,不再排隊算積分,而 核心標準就是北大清華的應屆本科畢業生 。註意,清華北大碩士、博士也沒有用,必須是應屆本科畢業生。背後的原因其實也簡單,清華大學一年招的本科生僅有3800人,但研究生卻高達9000余人。在上海有關方面看來,含金量是不一樣的。

選調生更是嚴格限定了畢業學校。 我們的組織部門為培養後備幹部,推出了選調生制度,即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從基層幹起,為未來儲備優秀幹部,可以說是公務員裏面的「精華」。2019年山東400余名選調生指標,直接給北大清華定向60名,另外的指標只有20所高校畢業生有報名資格。也是2019年,江蘇對於選調生資格則限定在15所985高校,上海市則限定在10所985高校畢業生。

近年各省市對入圍學校範圍稍有擴大,但仍然聚焦少數雙一流高校。

2024年,中央單位的選調生入圍要求嚴格限定在30余所雙一流高校,僅有2所211高校入圍(中國政法與中央財經),多所985高校也未能入圍。

不只是社會企業、體制內單位,外企也同樣。 Intel在中國的招聘中,畢業學校只分了3種,985、211和其他。去年香港引進人才,內地9所高校入圍,但香港的落戶仍然限定:本科生。

我們堅決反對就業歧視,但現實很殘酷。如果不是畢業於這些學校,我們都沒有資格去應聘。

2、學校優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著名高校所提供的資源與軟環境是一般高校難以企及的,這包含學習與發展機會,周圍同學與老師的間接影響等等,即和什麽人在一起是很重要的。

3、學校優先,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本科出身是我們一輩子的標簽,無法改變,但是專業上我們卻有廣泛的調整機會,比如讀研究生,比如轉專業,而且越交叉,越有優勢。

因此,在你的分數有優勢、可以選擇的背景下,我們應該首先考慮學校,而不是專業。

4、這裏說的學校優先,主要是指社會上就業設定的門檻學校,而不是一本二本。

這些門檻主要就是三個,985,211,雙一流。

985、211 是一個確定的名單,分別涉及39所高校(985)和116所高校(211),二者是包含關系,即985均是211。

2016年國家正式推出 雙一流工程 替代985和211,但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用人評價標準中,還在廣泛使用著985和211的尺子。

2017年正式推出的雙一流共涉及140所高校(其中雙黃蛋均按兩個學校計算),大家可能不熟悉。簡單講,就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一流大學高校簡單可以類比為過去的985 ,事實上就是原來的985加上3所新入圍高校構成的,這三所分別是鄭州大學,雲南大學和新疆大學。而 一流學科高校等於原211高校加25所高校構成 ,這25所高校主要是由學科特色特別突出的高校構成,綜合性的大學其實只有寧波大學與河南大學。雙一流的引導目的是很明確的,希望高校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再大而全,而是突出特色。

根據原來的規劃,雙一流實施動態調整,有進有出,也就是說,有可能你進入的時候是雙一流,但畢業時卻不是了。有什麽辦法?努力考更高的分數就是了,上排名靠前的雙一流大學永遠是最保險的。

前兩年,最新一期即第二期雙一流高校名單公布,規則變化比較大,並沒有按原來的高校與學科兩個層次去區分,更強調了學科,沒有再提一流高校的說法。值得關註的是,此次新一輪雙一流名單,更多的是做了加法,增加了7所高校,雙一流名單擴大至147所。原定的有進有出,淘汰一部份學校和專業,變成了只進不出。雖然沒有做減法,但對15所學校的學科掛了警示黃牌。

5、必須澄清的一個誤導:一本二本是不必太在意的門檻,因為從來就不是用人門檻。

一本二本,本來只是招生操作流程中的概念,即第一批,第二批錄取高校,並非嚴格的學校等級品質劃分,但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尤其是中學以此評價升學品質,評價老師,中學老師也被動推崇、熱衷這個概念,於是逐漸成了一個大學品質概念,誤導公眾多年。

每個省一本二本的名單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全國從來就沒有過一本二本的確定名單,因此絕大多數用人單位也無法設立這個門檻。 有很多高校既在一本招生,也在二本招生,我們如何界定這個高校是一本還是二本?很多地方學校在本省是一本招生,但在外省就只能是二本招生,這算幾本學校?北大多年前在北京招生時,其護理專業曾屬於二本,我們難道說北大是二本高校?

伴隨新高考的推行,錄取上不分批次,一本二本的概念則徹底消亡了。因此,我們沒有必要說因為這個學校是一本,就放棄自己心儀的專業,沒有任何價值。

6、對於一般雙非普通學校,如何選擇判斷?

第一就是看歷史。 教育是講積澱的,現在的近3000所普通高校中,約60%是大擴招的產物,歷史才20年左右;本科高校中,60%以上的高校本科歷史也不足20年,因此,可以從這個角度做一個判斷。

還有就是學校過去的隸屬關系,即老部委學校。90年代末因為高校管理調整,大量部屬高校或轉交教育部,或下放地方政府,那些轉入教育部的基本發展都比較順利,下放地方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因為種種原因逐漸沒落。這類學校其實都有厚重的歷史積澱,學風校風總體都不錯,值得選擇。比如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就是這個領域頂尖的學校之一,雖然不是985、雙一流。

第二,就是看推免資格。 目前有推免資格的高校大約是366所,遠遠高於雙一流、985、211的數量。之所以給這些學校推免資格,都應該是經過專家的客觀評價的,是值得信任的。至少,在這些高校想讀研時,有機會參與推免,會省很多事。

第三,應該高度重視一批中外合辦學校與特殊機制高校。 這些學校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獨立法人性質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 ,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上海紐約大學、寧波諾丁罕大學等。

還有一類是近年以新的體制舉辦的學校 ,如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以及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等。

這些學校可能歷史並不長,但因為不同的體制、強大的資金投入、優秀的舉辦者,讓這些學校迅速發展,值得考慮。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我說學校優先的前提,是這個學校優秀到值得你放棄專業,這些層次的主要是以雙一流大學頭部學校為主。對於大部份只能選擇普通高校或者高職高專的同學,還是以專業優先。這部份占多少?至少70%,甚至80%的同學。

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層面的學校多數區別比較小,伯仲之間,沒有必要為此放棄專業的考慮;同時,處於這個層面的同學,大部份跨學科學習能力,即轉行的能力不足,踏踏實實花4年學一個喜歡的專業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