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六從六看」一季度全省經濟開局

2024-05-15財經
2024年一季度,廣東經濟總體保持穩定增長,呈現良好開局。全省實作經濟總量3.15萬億元,占全國的10.6%,同比增長4.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有積極變化。但仍面臨交織因素影響,需采取加力措施,積極應對。
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新洪
一看:從基本面看經濟開局良好
一季度全省經濟基本面延續向好態勢,主要指標總體保持穩定增長,呈現「開局良好、穩中提質」態勢。從具體指標看,大部份增速比2023年一季度和2023年全年有所提升。
一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31510.66億元,同比增長4.4%,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9102.28億元,增長6.1%,比2023年全年提高1.7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比2023年全年提高1.5個百分點;社消零總額12216.59億元,增長3.8%;進出口總額20391.60億元,增長12.0%,比2023年全年提高11.7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1716.90萬平方米,下降34.6%。一季度CPI同比下降0.1%,PPI下降1.8%,IPI下降2.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86元,名義增長6.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
一季度廣東主要經濟指標情況
從近十年來全省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情況看,自2020—2021年因疫情影響大幅波動後,近三年來增速逐年提高,已進入逐步企穩恢復的常態化增長階段。2024年一季度4.4%的增速,為近三年的最高增速,分別比2022年和2023年提高1.1個和0.4個百分點。
從三次產業看,二產貢獻提升較大。一產增加值1054.24億元,增長3.7%;二產增加值11735.52億元,增長6.1%;三產增加值18720.90億元,增長3.5%;三次產業結構為3.4:37.2:59.4。其中二產增速提高3.7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為50.1%,拉動GDP增長2.2個百分點;三產增速回落1.6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為46.9%,拉動GDP增長2.1個百分點。
二看:從需求變化看「三駕馬車」構成
一季度,初步測算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流出對全省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7.0%、50.6%和2.4%,分別拉動GDP增長2.1個、2.2個和0.1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市場增速穩中趨緩,政府消費支出下降。
一季度,廣東持續組織開展「4+N」系列全省性促消費主題活動,出台汽車、家電、家居促消費政策措施,加大力度提振消費信心,全省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8%,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分別回落1.3個和2.0個百分點。同時,政府消費支出(八項支出)「5降3升」,整體下降8.1%,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分別回落14.7個和8.4個百分點。
——制造業投資持續發力,資本形成總額支撐作用增強。
一季度,廣東加快推進重大專案建設,聚焦聚力擴大有效投資,配合新一輪大規模器材更新政策落地顯效,資本投資活力被激發,投資增速進一步上升,同比增長4.0%,較上年全年提高1.5個百分點,對GDP支撐作用逐漸增強。在1-2月工業存貨增量(扣除價格因素)的帶動下,存貨變動貢獻率從上年全年負拉動轉為正拉動。
——進出口表現強勁,凈出口拉動減弱。
一季度,廣東外貿進出口2.04萬億元,增長12.0%。其中,出口1.31萬億元,增長9.0%;進口7311.4億元,增長17.6%,實作「雙增長」。廣東外貿延續去年底以來的回穩向好勢頭,進出口規模創出歷史同期新高,繼續穩居全國第一。但進出口相抵,凈出口對GDP拉動作用較上年全年有所下降。
三看:從長短板看承壓挑戰依存
從3月份開始,不少指標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從國民經濟13個行業看,呈七高六低態勢。
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資訊傳輸軟件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業、公共管理業7個行業增速高於GDP增速。增長最快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同比增長12.7%,拉動GDP增長0.4個百分點;其次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增長10.0%,拉動GDP增長0.4個百分點;居民服務業增長9.3%,拉動GDP增長0.1個百分點;資訊傳輸軟件和資訊科技服務業增長9.0%,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
農業、商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科教文衛業、水利環境業等6個行業增速低於GDP增速。其中,增速最低的3個行業是水利環境業、房地產業以及金融業, 分別為-12.1%、-8.1%和2.3%。房地產業仍處於負增長區間,對經濟增長影響較大。
四看:從區域增長看增速顯著分化
一季度,從全省各區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情況來看,珠三角地區增長較快,粵東西北地區的增長貢獻下降,各地級以上市增長分化更為顯著。
珠三角區域增速提升,對全省貢獻率略有提高。一季度實作地區生產總值25747.19億元,增長4.7%,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3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81.7%,對全省GDP增速的貢獻率為85.5%,比上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拉動全省GDP增長3.80個百分點,是全省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區域內有5個市GDP增速高於全省增速。
粵東粵西一季度實作地區生產總值4021.90億元,增長3.3%,低於全省平均增速1.1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12.8%,對全省GDP增速的貢獻率為9.6%。
粵北一季度實作地區生產總值1741.57億元,增長3.9%,低於全省平均增速0.5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5.5%,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9%。
各市增速顯著分化。 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增速高於全省的有9個,低於全省的有12個。各市增速分化十分顯著,其中1字頭以下的1個,1字頭的1個,2字頭的4個,3字頭的6個,4字頭的3個,5字頭的3個,6字頭的2個;8字頭的1個;增速最高的地市比最低的地市高7.8個百分點。
五看:從重點企業看支撐強弱不一
——工業百強企業支撐增長,頭部企業持續引領。
工業百強企業是全省經濟增長支柱,一季度廣東全省規上工業百強企業合計增長15.2%,拉動全省增加值增長4.2個百分點,強勁支撐全省工業經濟復蘇。得益於新品釋出及同期基數影響,百強企業中電腦、通訊和其他電子器材制造業企業合計增長21.5%,增加值占百強企業比重超四成,對百強企業增長貢獻率達54.7%。但3月當月,百強企業增速呈放緩趨勢,拉動效果趨弱。
——零售百強企業增長良好,繼續發揮穩定器作用。
一季度,全省零售額前百強企業單位合計實作零售額1530.92億元,占全省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法人零售額的37.8%,同比增長5.6%,增幅高於全省水平2.2個百分點,拉動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增長2.0個百分點,充分發揮穩定器作用。
——建築業龍頭企業拉動有力,國有企業占比提高。
龍頭企業對全省建築業總產值拉動較為有力,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比有所提高。一季度50強龍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869.43億元,增長21.9%,拉動全省建築業總產值增長7.2個百分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581.79億元,增長12.1%,占全部建築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0.0%,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
——「雙十」產業企業增長較快,成為經濟增長重要引擎。
一季度,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是廣東經濟增長較快,其中新一代電子資訊、超高畫質影片顯示和綠色石化產業增長較快,分別同比增長18.2%、13.5%和10.8%;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廣東經濟增長推進器,增長平穩,其中數碼創意、區塊鏈與量子資訊增長較快,分別增長17.9%、10.0%。
六看:從「雙百」調查情況看采取的針對性措施
百名景氣企業家信心有所改善,認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仍需鞏固加強。 一季度全省景氣企業家信心指數上升至101.7,比上年四季度信心指數提高25.8個點,呈明顯上升趨勢,反映企業家對市場發展預期「樂觀」比例增加,企業家信心在改善。
百名統計學(專)家宏觀信心指數處於較為景氣區間,房地產業逐步觸底。 一季度全省百名統計學(專)家宏觀信心指數為127.6,保持在「較為景氣」區間。其中,投資信心指數為123.7,處於「較為景氣」區間;消費信心指數、出口信心指數和就業信心指數分別為116.7、116.5和110.3,均處於「相對景氣」區間。
根據一季度「雙百」景氣企業家和統計學(專)家調查情況,下一階段要采取有力的針對性舉措,推動廣東經濟持續企穩回升。
一是進一步提振工業經濟。 要把提振工業經濟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強對中小企業幫扶,加快恢復產業鏈供應鏈,促使市場需求回暖、產銷持續復蘇,鞏固促進工業經濟回升向好趨勢,為下階段經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推動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工業大市挑起大梁,重點抓好電子、石化、汽車、家電等重點產業,穩住重點產業增長。
二是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實施數碼消費、綠色消費、文旅消費促進政策;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提振汽車、家具等大宗消費;持續最佳化消費環境,讓居民敢消費、願消費、樂享高品質消費。
三是進一步加大力度穩增長。 加快工業領域器材更新步伐,加大重點領域建設投資力度;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制度,進一步支持民間投資發展,持續加大減稅降費政策力度,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推動珠三角產業有序轉移,加大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扶持力度,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四是進一步穩定房地產市場。 積極推動穩定房地產市場各項政策落地見效,加大力度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積極滿足各類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及時阻斷行業的流動性風險蔓延,促進企業持續改善經營狀況;積極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完善相關政策推進廣州、深圳等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提高人民居住條件,完善住房體系。
【本文責編】郭芳
【頻道編輯】李曉霞 陳冰青
【文字校對】華成民
【值班主編】林若川 蔣玉
【文章來源】南方雜誌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