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透視互聯網型銀行的2023:凈利雙位數增長,拼殺「財富管理」

2024-05-15財經

穿越經濟周期的過程中,相比大型商業銀行,互聯網型中小銀行普遍面臨更復雜的挑戰,但它們仍然交出了一張亮點頗多的答卷。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最後一日,網商銀行、微眾銀行兩家互聯網銀行巨頭先後公布2023年業績報告,至此,包括新網銀行、百信銀行、蘇商銀行、億聯銀行在內的6家擁有互聯網基因的互聯網型銀行相繼交卷。

從業績表現來看,微眾銀行仍穩坐民營銀行「頭把交椅」,網商銀行緊隨其後;信貸規模持續擴張,生息資產規模增長成為業績優良的主要原因。但信用減值損失的增多同樣為互聯網型銀行敲響警鐘。在傳統業務不好做、銀行凈息差普遍承壓的背景下,掌握「流量密碼」的它們,選擇拼殺財富管理。

5家資產破千億,凈利實作雙位數增長

從資產規模來看,5家資產破千億。微眾銀行資產總額達5355.8億元,網商銀行則為4521.3億元。「第二梯隊」中,蘇商銀行資產總額為1163.56億元,同比增長11.57%;百信銀行總資產1125.1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08%。新網銀行資產總額於2023年上半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千億隊伍」又增一員。

凈利表現上,幾家互聯網型銀行均實作了高速發展。其中,微眾銀行凈利潤108.15億元,同比增長21%;網商銀行凈利潤42.03億元,同比增長18.8%;新網銀行凈利潤10.1億元,同比增長48.53%;百信銀行凈利潤8.55億元,同比增長30.25%;蘇商銀行全年凈利潤實作10.55億元;億聯銀行實作凈利潤1.4億元,同比增長44.33%。

頭部效應也已體現。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2023年全國民營銀行共實作凈利潤204億元,由此計算,微眾銀行凈利潤占整個民營銀行比重約為53%,而這一數碼在2022年約為50.8%。在業內人士看來,微眾銀行的資產規模已接近頭部城商行,凈利潤突破百億領跑業內,反映了其使用者規模大、黏性高的優勢。但同時,若不局限於信貸、拓展更多業務,微眾銀行還有加速成長的空間。

從使用者數來看,2023年末微眾銀行個人有效客戶數3.99億人,比上年末增加約3700萬人。這一數據同樣處於領先位置。相比之下,百信銀行提及,「累計服務新市民使用者數超過5300萬戶,占本行總使用者數比例55%」。網商銀行披露的口徑則是,2023年累計服務小微客戶數超5300萬。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評價到,互聯網型銀行2023年業績表現優良,營收凈利普遍雙增,反映出行業頭部機構在探索業務模式的路徑中取得長足進展。

而在優秀的數據表現背後,一些「小插曲」仍然存在。相比於億聯銀行1.4億元的凈利潤,年報顯示,2023年其利潤總額僅為5212萬元,同比減少51%。

凈利潤由利潤總額經過稅費扣除而來,一般而言,凈利潤低於利潤總額。北京商報記者同時註意到,網商銀行也出現了凈利潤高於利潤總額的類似情況。對此,網商銀行解釋到,凈利潤高於利潤總額為正常的財務報表調整所致。

信貸規模持續擴張,轉型訊號顯現

6家互聯網型銀行凈利增長,得益於信貸規模的持續擴張。微眾銀行2023年實作營業收入393.61億元,同比增長11.3%。其中,微眾銀行利息收入397.54億元,同比增長20.45%,主要是生息資產規模增長所致;利息支出95.92億元,同比增長19.38%。利息收入增速快於利息支出增速,成為了其凈利增長的主要原因。更具體來看,利息收入中信貸業務利息收入為375.82億元,同比增長21.49%,占比則由2022年的93.7%提高到了94.5%。

個人消費貸仍為微眾銀行的主要業務。2023年末,微眾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2146.43億元,同比增長22.46%,占總貸款余額比重為51.78%,但該比例較前幾年有所下降。

網商銀行2023年營業收入187.43億元,同比增長19.49%。其中利息凈收入150.82億元,占比達到了80.46%。

2023年,網商銀行實作了徹底的改革。根據螞蟻集團的組織變革,網商銀行不再經營消費貸業務,客群全部變為了小微企業、個體戶、經營性農戶等群體。2023年,網商銀行表內新發放貸款1.46萬億元,服務客戶數1286萬戶。

「向結構求效益」,網商銀行加大了貸款投放,提高貸款占總資產的比例,並大幅提升資產使用效率。數據顯示,網商銀行2023年全部貸款增速達到18.58%。其中,在業內零售貸款投放普遍較為乏力的情況下,網商銀行加大了對公端信貸的投放,公司貸款余額同比大幅增長99.42%。

蘇商銀行表示,2023年業績表現符合預期,營收和凈利實作同比增長,主要來自於服務客戶數量的擴大,生息資產的合理增長,同時嚴格控制成本,從而保持了較好的盈利能力。

值得註意的是,在年報中不少互聯網型銀行都提及了小微企業貸款收入貢獻占比的提高,這也成為了各家業績的核心增長點。

例如,微眾銀行表示,2023年持續擴大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範圍和提高資源配置支持力度,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比上年末增長29%,占各項貸款比重超45%,普惠型小微貸款當年發放利率比上年下降0.03個百分點。

蘇商銀行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93.19億元、在貸戶數30萬戶,較年初增加8.4萬戶。百信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規模近63億元,較年初增長59%;服務小微使用者16萬余戶,較年初增長169%。新網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08.16億元,較年初增速達103.7%。

在分析人士看來,多家互聯網型銀行強調小微企業貸款的提高,釋放了一定的積極訊號。蘇筱芮表示,這一方面旨在響應監管精神,身體力行為小微提供資金助力,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互聯網型銀行助企助微的可持續性。

資產質素仍承壓,需要找準定位

事實上,服務小微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小微經濟仍處在恢復階段、銀行業數碼化轉型加速、獲客渠道風險等仍是業內公認的難題。

帶來的直接影響便體現在不良上。截至2023年末,網商銀行不良貸款率(逾期30天口徑)為2.28%,比年初上升0.34個百分點;逾期60天和90天的口徑則分別為1.87%和1.29%。

對此,網商銀行表示,「在2023年宏觀經濟復蘇不及預期、消費相對疲弱、小微信貸行業不良風險壓力明顯上升的環境下,本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深化經營,把風險管控放在第一的位置,采取控風險、調結構的策略,多舉措保障對小微信貸服務的延續性」。

其他幾家來看,不良貸款率這一指標有的略降,有的基本維持穩定。2023年微眾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46%,較2022年下降0.01個百分點;百信銀行不良率降至1.36%,較年初下降0.12個百分點;億聯銀行不良貸款率1.61%,與上年同期持平。

但信用減值損失的增多同樣為互聯網型銀行敲響警鐘。微眾銀行貸款專案信用減值損失為142.46億元,同比增長1.31%。新網銀行該項數據為29.16億元,增長58.2%。

「互聯網型銀行是流量與金融的聚合體。在銀行業的下行周期裏,不良攀升是常態,尤其是對於以服務長尾客群為主,以消費信貸、小微金融和農村金融為核心業務的互聯網型銀行來說,客群的下沈決定了它們將面臨更高的風控挑戰。」有業內人士這樣說道。而站在流量的風口,許多人選擇透過助貸、聯合貸款的形式壯大規模拓展業務,其中的風險並不透明。

不過,可以看到,實力雄厚的頭部已經開始了行動。微眾銀行加強貸款減值準備管理,為銀行可能遭遇的貸款違約風險提供資金儲備。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微眾銀行的貸款減值準備余額達到了213.04億元,相比2022年末的205.77億元增長3.53%。

一方面,對不良風險的控制考驗著互聯網型銀行的綜合實力;另一方面,在高風險與低息差的市場環境下,許多商業銀行也開始瞄準議價能力更強的個人貸款、小微經營貸款等業務,利率甚至更有優勢,「以小微為生」的互聯網型銀行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找準定位、最佳化服務,成為眾多互聯網型銀行表態突破瓶頸的努力方向。

新網銀行透露,將根據自身資源能力,堅守普惠補位的市場定位和差異化、特色化經營策略,與主流銀行優勢互補、錯位競爭,重點做好線上個人消費信貸、個人經營貸款、小微企業貸款等。

蘇商銀行表示,蘇商銀行服務普惠、服務小微,優勢在於深化數碼技術套用,打造差異化經營模式。2024年,蘇商銀行將繼續推動普惠小微貸款業務發展,確保此類貸款增速高於各項貸款增速。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渺建議,互聯網型銀行應找準戰略定位並保持定力,不斷夯實客戶基礎,提升持續創新、錯位競爭的能力。差異化經營不僅正在為互聯網型銀行所實踐,也將是其未來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特別是要以服務好大量長尾客戶的需求為主要落腳點,形成具有差異化、特色化的基礎客戶群體。

更高效地評估小微企業信用能力以控制不良發生,科技是根本,也是互聯網型銀行的優勢所在。在董希渺看來,更需要互聯網型銀行高度重視並不斷挖掘科技潛力,重視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套用,註重對科技人才的培養,透過科技手段有效建立風控體系。

財富管理類業務規模飆升,填補市場空白

在信貸需求之外,小微經營者的資金管理、理財需求不斷提升。在傳統業務不好做、銀行凈息差普遍承壓等背景下,戰略轉型、探路「第二增長曲線」成為2023年眾互聯網型銀行「拼殺」的道路。財富管理類業務成為機遇之一。

北京商報記者獲悉,網商銀行各項業績指標穩健增長背後,得益於理財代銷、支付結算等交易銀行業務的快速發展,交易銀行作為該行的「第二增長曲線」已起步。

網商銀行年報顯示,2023年,網商銀行透過與2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合作,為小微商家提供專屬理財產品。截至2023年年末,網商銀行理財代銷余額超過5000億元。此外,網商銀行管理的客戶資產規模突破8000億元。無論是代銷規模還是其管理客戶資產,均已超過網商銀行表內總資產。

「微眾銀行財富+」是微眾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主要以數碼化手段提供金融產品銷售服務。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過去一年,微眾銀行的合作資管機構明顯增加。截至2023 年末,「微眾銀行財富+」已與23家理財子公司、71家基金公司、7家信托及11家保險公司開展代銷業務合作,代銷產品超4900只,產品池擴充為原先的近3倍。

數據顯示,微眾銀行2023年末管理資產余額2577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7%。微眾銀行表示,該行資產管理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於代銷業務增長的帶動。其中,代理銷售以資管產品為主,資管產品余額為22008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在微眾銀行2023年代理業務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13.2%達到114.9億元的同時,代理業務手續費支出同比降低了7.89%。由此看,代銷業務也為微眾銀行業績作出了貢獻。

同微眾和網商相似,大部份互聯網型銀行涉獵的財富管理類業務,主要是代銷。億聯銀行也在年報中提及,「堅持推進數碼化戰略,不斷完善互聯網營運體系,穩健開展理財代銷業務」。

從營收結構來看,除了貸款規模擴大,有銀行業績的增長也不乏與這類業務關聯。對比2022年同期,億聯銀行的「非利息凈收入」由負轉正,增長達762%;百信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023年為1.52億元,同比增長68.9%。

「財富管理業務是新型銀行的業務增長來源,具有長期性和專業性。」蘇商銀行表示。

從服務物件來看,小微企業作為下沈市場的長尾客群,有效貸款需求在減弱,而理財需求卻不斷增強。對傳統銀行而言,大型企業的大額資金管理、個人消費者小額但波動規律的資金管理,市場上都已經有了成熟的產品和服務,但規模介於兩者之間,且高波動、高流動性要求的小微商家的現金管理需求,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正因如此,以小微企業經營者為主要服務物件的互聯網型銀行,自然瞄準了這一市場空白。

為什麽互聯網型銀行理財等交易銀行業務能有較快發展?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方面是客戶基數的優勢,除了貸款需求之外,小微客戶本身就有理財需求,尤其是那些在互聯網型銀行收款、記賬的生意人,「順手就把財理了」。相應地,這些小微經營者很自然轉化為理財產品的使用者,經營、理財兩不誤。

與此同時,互聯網型銀行在風控上的天然技術優勢為提供個人化的服務助力。在理財產品的甄別和上架過程中,可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做好供需匹配。

2023年中國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6.8萬億元,代銷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前景廣闊。「能夠探路第二增長曲線,反映出互聯網型銀行自營渠道的優勢逐步凸顯,透過擴大外部‘朋友圈’的方式,既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服務,也能夠為自身增加多元化收入。」蘇筱芮如是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 嶽品瑜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