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像買菜一樣買電,可行不?

2024-06-04財經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胡靜漪 通訊員 黃琳

經常做飯的朋友們都知道,買菜,不僅每天價格不一樣,早市和收攤前、市中心超市和城郊農貿市場,菜價也是大不相同。現問現買,這就是「現貨市場」。

根據國家能源局要求,今年6月前,浙江要啟動電力現貨市場長周期結算執行。

近期,浙江已有不少動作:4月初,浙江現貨市場規則和配套5個實施細則正式釋出;4月9日,時隔三年重新開機現貨市場,透過一周結算試執行,在完善方案基礎上,5月1日浙江現貨市場進入長周期結算執行。

電力市場交易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咨詢。記者 胡靜漪 攝

和以前的「一口價」不同,現貨市場每15分鐘根據供需和報價撮合形成價格。截至目前,參與本次試執行的煤電、氣電、水電、核電及抽蓄裝機總容量占全省的一半左右,總交易電量達200億千瓦時以上。

讓電力回歸普通商品內容,當下的現貨市場面臨哪些挑戰?電力市場化改革究竟要解決什麽問題?

負電價,真有可能

想象開一家餐館,需要準備食材。你可以向菜農批發蔬菜,以月或年為期限釘選每天的菜量和菜價,給供需雙方吃個「定心丸」。但每天的餐館客流量可不一定,一般要在當天多退少補,價格隨行就市。

目前,電力現貨市場就是這樣與中長期市場相互配合共同運作。「全省90%以上的電量在年度、月度交易中明確量價協定,其余在現貨市場中按照供需形成價格。」國網浙江電科院電力市場技術室主任鄧暉博士說。

而在以前,實際用電和合約約定的偏差,仍按行政定價的「一口價」交易。雙方完成批發協定後,再按照獎懲規定做一定調劑。

浙能台二發電廠。通訊員 楊承怡 攝

沒有價格訊號,電力系統容易出現用電需求集中爆發的「尖峰」時刻。前幾年的夏秋季節,浙江就曾為了滿足這部份需求,高價購買外來電,最終擡高了企業用電價格;也出現過煤炭價格高企,部份發電企業因「高進低出」承壓,不願多發電,導致電力更緊缺的情況。

反過來看,電力也會有供過於求的時候。和蔬菜不同,發電和用電必須在一瞬間完成,無法用推遲上市或冰庫冷藏的方式大規模儲存。

也就是說,當發電過多的時候,電力系統迫切希望企業多用電,來維持自身安全穩定運轉。此時的現貨價格一般低於批發價,甚至可能產生「零電價」或「負電價」。

以5月以來的現貨市場來看,供需處於相對寬松的狀態,現貨市場平均電價不到0.4元/千瓦時,低於中長期價格。而在接下去的夏季,居民降溫用電量上升,供需形勢又將轉為緊張,現貨價格將會有所上升。目前,浙江電力現貨市場價格的浮動範圍為-0.2至1.2元/千瓦時。在尖高峰時段,發電企業因為能獲得較高收益而願意采購優質煤發電,保障全省用電。

浙江富春環保熱電廠。通訊員 黃輝 攝

不過,價格機制導向了充分競爭。在電力市場中,價格通常 「按最高中標價格定價」,也是參考了傳統大宗商品的交易機制。

「假設三台機組分別報價0.3、0.4、0.5元/千瓦時並且都中標,它們最終都按照0.5元/千瓦時結算電費。」鄧暉說,「因為不清楚競爭對手的底線,根據經濟學博弈理論,企業報價可能會向自身真實成本靠攏,從而爭取薄利多銷。」

誰靈活,誰掙錢

別看距離上次試執行只過了兩年多,浙江風電、光伏裝機占比翻了一番,入浙外來電超過全省用電負荷1/3,全省電力系統的格局已經大有改變。

和煤電可以按照計劃排程不同,新能源發電可謂「靠天吃飯」,一片烏雲過境,全省光伏的波動振幅可以達到全社會用電負荷的1/5至1/4。外來電則按照兩省協定,在某些時段集中大規模輸送。

為了確保這些電力安全並入大電網,一般在供過於求時,采用壓減煤電等其他發電量的方式來給兩者「讓路」。在新能源發電減弱時,又需要燃氣發電、儲能等具備快速響應能力的發電主體及時頂上。

景寧縣鶴溪街道金包山村大唐景寧光伏發電基地。通訊員 季維娜 攝

這麽一來,電力系統的調節需求越來越大,需要用價格激勵更多資源發揮調節作用。

為此,除了交易電力資源的電能量市場,浙江還開啟了輔助服務市場,為調頻等靈活性資源買單;同時,也為發電企業的啟停和空載成本提供核定的補償,「功勞」「苦勞」一並獎勵。

5月以來調頻輔助服務市場連續執行,累計為發揮調節功能的發電企業提供超1億元服務費用。

當然,儲能迎來了絕佳的市場機會。在波動頻繁的現貨市場中,抽水蓄能可以靈活抽放水、電化學儲能可以快速充放電,有望進一步發揮調節價值,在兩種市場裏找到更多的變現契機。接下來,隨著市場機制叠代完善,還會出現快速爬坡、備用等更多輔助服務品類;虛擬電廠、充換電站聚合商等新型主體也將被納入市場,靠著靈活性在現貨市場中分一杯羹。

以後,誰有靈活性,誰就能在市場裏掙到錢。

一方面,透過市場機制調動靈活性資源的積極性,有助於促進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價格訊號又在告知投資客,新能源和調節資源應該建在哪裏、建多少、什麽時候建,「建機制,也是建預期」。

南麂島微電網混合儲能系統。通訊員 劉廣擴 攝

不過,眼下的現貨市場仍在過渡期。由於規則復雜,目前只有煤電、氣電企業參與現貨市場報量報價,用電企業以及新能源、水電、核電、儲能均被動接受價格。現貨與中長期價格的差值以「費」的形式,向用電企業分攤或分享,讓使用者有所感知。

接下來,浙江將逐步形成發用兩端雙邊參與的競價機制,並納入新能源、儲能等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現貨市場體系。

浙江市場,為何謹慎

2017年,浙江成為全國首批8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地區之一,先後開展過五次現貨市場結算試執行,如今進入長周期結算執行。一路走走停停,格外謹慎。

回頭看當初的「同期生」,廣東、山東、山西等省份,已經陸續過渡到長周期連續執行。浙江像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其中,主要還是資源稟賦、經濟結構等原因。

作為用電大省、能源小省,浙江全社會用電量近五年以平均超過6%的速度增長,每年夏冬用電高峰期,供不應求的時段並不少見,現貨價格可能會一路飆升。而全省30萬戶中小微企業,用能成本占比高,價格波動易增加企業負擔。

同時,浙江三分之一電力為外來電,大部份煤炭都是省外資源,可排程騰挪的空間較小。2021年3月1日至5月31日的第四次試執行,就是考慮到迎峰度夏季即將來臨,為保供穩價,浙江選擇中止現貨市場,重新回到行政定價和計劃管理。

白鶴灘—浙江±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路線。圖源 浙電e家

事實上,浙江對電力市場機制早有探索。

1998年,浙江是全國首批6個「廠網分開,競價上網」試點省市之一。2000年1月,浙江電網發電市場鳴鑼開市,開啟了發電側集中競價實踐。2015年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以來,浙江電力交易中心成立,出台多個配套專項方案。

2019年開始啟動的現貨市場,以美國PJM市場為藍本設計,從首次7天延長至整月、一季度,歷經了台風梅汛期、機組大檢修、夏冬高負荷等不同場景。可以說,已經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

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推動下,電力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

去年的五一假期,山東電力市場就曾出現-0.08元/千瓦時的「負電價」。到今年,廣東電力市場還出現了現貨價格帶動中長期價格走低的現象。今年,廣東省的中長期均價就保持在0.46元/千瓦時的基準價。

杭州濱江商業區。圖源 浙電e家

5月現貨結算進入長周期執行以來,浙江電網執行安全穩定,市場營運平穩有序。「現貨出清價格反映供求關系,也體現了發電邊際成本,充分發揮了市場發現價格訊號的作用。」國網浙江電力排程控制中心現貨處處長徐立中說。

現貨發現價格,中長期規避風險。長遠來看,電力市場建設將有效反映供需關系,科學引導投資和消費,也將促進競爭和降低成本,引導資源最佳化配置。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