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野外的這群湖南師範大學師生,發現了世界新物種——南山脊蛇。
近日,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野生動物保護專業的兩名研究生李輝和朱樂強,在國際知名動物學分類期刊【ZooKeys】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意味著南山脊蛇這一世界新物種正式亮相,全球脊蛇屬「大家庭」由27種增加至28種。
據了解,脊蛇屬隸屬於閃皮蛇科,是一類小型的夜行性無毒蛇,目前共包括27個獨立種,廣泛分布於中國、越南以及日本。
南山脊蛇這個新物種是如何被發現的呢?這要從湖南的地理條件說起。
湖南地處長江中遊,兼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等復雜多樣的地理條件和「七山一水兩分田」的生態空間格局,為湖南成為生物多樣性「寶庫」奠定了基礎。據介紹,2021年9月至2023年底,為深入探索這片土地上的生物奧秘,湖南省林業局開展了首次全省生物多樣性資源本底調查,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莫小陽及其團隊參與了其中部份地區的調查。
近年來,莫小陽一直帶著學生們穿梭在崇山峻嶺之間,接受著野外環境的考驗。第一條南山脊蛇樣本,就是在一次次野外調查中發現的。
2022年10月14日,莫小陽團隊成員李輝、朱樂強等在懷化市通道縣進行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突然一條被汽車壓扁的蛇吸引了他們的註意力。「它和我們以往看到的脊蛇有些不一樣,頸部有乳黃色的環紋。」對野生動物非常熱愛的李輝敏銳地意識到「這條蛇不簡單「。隊員們將它帶回了實驗室,經過形態學分析以及分子檢測,發現該種與已知的脊蛇屬其他物種均有差異。
莫小陽告訴大家:「單憑一條蛇的殘體,無法下定論,必須找到新的活體。」於是,尋找「戴黃色絲巾」的脊蛇成為了隊員們的心頭大事。
朱樂強透露:「我們一年有200多天在野外。南山脊蛇體型較小,大約40厘米長,身體比一支筆還細點,常隱匿於土穴中,以蚯蚓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尋找起來如同大海撈針。」
「尋蛇之路」上,因為脊蛇一般夜晚出沒,隊員們就每到晚上七八點全副武裝,帶好捕蛇的蛇鉗,備好急救的藥品,打著照明的手電燈,沿著小溪邊、在落葉下一寸一寸搜尋。直到次日淩晨三四點,隊員們才走出深山。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近一年,隊員們每次都是興致勃勃地出發,卻失望而歸。從通道縣到湖南南山國家公園,在100多公裏的路上,隊員們根據脊蛇的習性一路尋找,但一無所獲。「這個新物種真的存在嗎?」隊員們不免開始自我懷疑。
就在大家快要放棄時,「戴黃色絲巾」的脊蛇終於出現了。那是2023年9月1日,調查的最後一晚,天上下著小雨,調查隊伍的車輛卻在路上爆胎了,隊員們被迫在野外過夜。「我們始終放不下那條蛇,想最後再拼一次。」李輝透露。於是,隊員們根據以往的經驗,沿著有脊蛇可能出沒的地方,又搜尋了20多公裏。突然,馬路上出現了兩條活體脊蛇。
說起當時的感受,李輝說:「是‘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意外之喜,但更多的是‘寶劍鋒從磨礪出‘必然的結果。」
在野外找到活體蛇後,隊員們一頭鉆進了實驗室,進一步研究其形態並進行分子鑒定,最終得出結論——這種「戴黃色絲巾」的脊蛇是新物種。相關論文於今年年初正式釋出,因其模式產地為湖南南山國家公園,所以隊員們將這新物種命名為南山脊蛇。
據莫小陽介紹,南山脊蛇的模式標本現保存於湖南師範大學脊椎動物學實驗室,後續他們還將繼續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地理位置分布、生物學特性等。
回顧這段「追蛇之路」,隊員們都感慨太難了,同時又覺得很有意義:「雖然野外環境比較惡劣,生活條件也不是太好,但我們是發自內心喜歡野生動物,甘之若飴。」
莫小陽也表示:「做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一方面要具備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於探索的精神,要去人跡罕至的地方,把‘論文‘寫在野外。」
通訊員董飛 瀟湘晨報記者李楠 實習生雷誌晶
爆料、維權通道:套用市場下載「晨視訊」客戶端,搜尋「幫忙」一鍵直達「晨意幫忙」平台;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