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中國創新藥為何依賴美國市場?

2024-10-25三農

「現在的矛盾就是價格定高了,醫保承受不來;價格定低了,企業活不下去。」和黃醫藥執行長蘇慰國近期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在這樣的兩難困境裏,創新的藥企在海外,尤其是美國市場尋找答案。美國的藥品定價普遍高於歐洲和日本,更高於中國。和黃醫藥的抗癌藥物呋喹替尼,在美國的售價是中國的24倍。

中國本土的醫藥企業,為一顆創新藥投入的十億,甚至是幾十億資金需要收回成本。百濟神州創造了中國首顆重磅炸彈藥物,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小分子藥物澤布替尼大部份收入來自美國。

真正有創新能力的中國藥企,擺脫虧損都非易事。即便百濟神州年收入超過了百億人民幣,依然在2023年虧損67億元。百濟神州、和黃醫藥等企業,現在還依賴美國市場。它們也許並不希望如此,但中國本土如果不能給予更大定價空間,它們便難以改變現況。

止血

和黃醫藥在2022年做過一個艱難的決定:就地解散了美國的商業化團隊。

真正有競爭力的制藥企業都希望在美國市場大獲成功。和黃醫藥也不例外,它的呋喹替尼在2018年的時候獲準在中國上市,這時候它已經著手為其美國上市做準備。為此,和黃醫藥在美國建立了超過100人的商業化團隊。

美國的人工成本遠比中國人工要貴。據蘇慰國介紹,美國團隊當時的開支超過中國團隊的開支。回頭看2022年的決定,蘇慰國對第一財經說,「我們當時必須止血」。

盡管呋喹替尼於2018年在中國上市了,但它單靠中國市場遠不足以實作盈虧平衡。2022年之前,和黃醫藥已經連續虧損了5年。2021年虧損了大概20億元人民幣,2022年的虧損擴大到了25億元。百濟神州的虧損更巨:2021年、2022年分別虧損97億、136億元。

這時候的資本市場,也已經對大部份醫藥企業關閉了。

和黃醫藥的股價一日日地走低。截至2022年10月底,上市17個季度的和黃醫藥股價從最高的75元,跌到了最低的11元。即便管理層願意稀釋股權去股權融資,資本市場也已經冰封。漫長的資本寒冬,對好公司和壞公司幾乎造成無差別的殺傷。絕大部份公司的股票價格都下降了,一些在香港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市值跌去了九成。

「盡管你的股價已經只剩十分之一,你都融不到資。」蘇慰國表示,向金融機構借債的門路也很狹窄。

美國團隊解散後,和黃在2023年年初,把呋喹替尼除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以外的全球開發及商業化授權授權給了日本藥企武田制藥。這筆首付款4億美元、總額最高可達11.3億美元的交易,暫時緩解了和黃的資金難題。

和黃醫藥的情況當然並非孤例。中國幾乎所有的創新醫藥公司都在面臨同樣一個現實。在資本市場融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情況下,一大批企業把有市場潛力的「青苗」賣掉了,此前為產品上市而籌建的商業化團隊幹脆解散了,企業辛辛苦苦建立的生產基地轉賣給了其他企業。

為何依賴美國

2023年年底,呋喹替尼獲得美國食藥監局(FDA)批準上市,用於治療經治轉移性結直腸癌成人患者。

2018年9月,國家藥監局批準呋喹替尼上市,以用於既往接受過氟嘧啶、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治療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2019年的時候,這款藥物進入醫保目錄。

直到和黃決定放棄其海外團隊的時候,它在中國國內的銷售都沒法支撐起利潤。在2022財年,和黃醫藥收入29億元,虧損25億元,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18億元。這些指標在2023年才開始轉正,這一年它收到來自武田制藥的海外授權費用。

和黃醫藥的管理層感覺到遺憾,美國和中國沒能同步上市。如果呋喹替尼的臨床試驗路徑不是先中國再全球,而是一開始就采取中國、美國平行開展的話,其商業結果對於和黃醫藥才是最有利的。

呋喹替尼在美國上市之後,按照同等規格的產品比較,美國市場售價是中國市場售價的24倍。目前這款藥物在中國一個月的治療費用是7500元,美國是18萬元。

中國市場患者比美國更多,但國外市場肯定大於國內。「特別是從利潤的角度上來講,那國外的空間要大很多。」蘇慰國表示。

從創新藥的均價來看,歐盟藥品的售價大致相當於美國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日本的售價大致與歐盟相當。這意味著歐盟和日本市場的售價,可以達到中國市場的五到六倍。

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同樣如此。澤布替尼是第一個中國自主研發並獲美國FDA突破性療法認定、加速批準上市的抗癌新藥,第一個獲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準上市的國產BTK抑制劑。適應證包括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或小淋巴細胞淋巴瘤等。

2024年,百濟神州為這款藥物擴充套件適應證、商業化推廣等投入超過4億元人民幣;它目前投入的研發及商業推廣等費用合計超過了70億元人民幣。

2023年全年,澤布替尼的全球銷售額12.9億美元,使其成為中國藥企研發的第一款「重磅炸彈」型藥物。從這款重磅藥物的收入分布、銷售總額、銷售增速等指標來看,美國市場對於中國創新藥物是不可或缺的。

2024年半年度,百悅澤全球銷售額總計80.18億元,其中,美國銷售額總計59.03億元,同比增長134.4%;歐洲銷售額總計10.57億元,同比增長231.6%;中國銷售額總計8.73億元,同比增長30.5%。目前,百悅澤在中國獲批的六項適應證中符合納入條件的五項適應證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傳奇生物更是把美國作為其新藥的首選市場,中國市場的產品上市則推遲了多年。

「它完全是把自己定位為一家美國的公司。」一位業內人士評價傳奇生物說。

2024年8月27日,傳奇生物的細胞治療產品卡衛荻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上市,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這款藥物在2022年就獲得了美國FDA的上市授權。2017年,傳奇生物就與強生旗下楊森公司簽訂了一項全球獨家授權與合作協定,以研發和商業化西達基奧侖賽。傳奇生物負責大中華地區的市場開發和商業化,大中華地區外的全球其他地區則由強生主導。這款藥物在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凈貿易銷售額分別約為1.59億美元和5億美元。

在國內售價120萬元人民幣的CAR-T藥物,意味著其受眾非常狹窄。而這類藥物的制備都是客製化,難以標準化批次生產,這意味著成本難以壓縮。

如果美國市場一直為制藥企業提供遠遠超過中國企業的市場規模和利潤空間,企業在研發、商業化資源的投放上就不得不有所傾斜。

百濟神州、和黃醫藥以及傳奇生物,可以說是頗具研發和創新能力的中國藥企了。它們的新藥沒辦法單靠中國本土市場生存下來。蘇慰國說:「主要是定價的問題。」

美國市場變數

美國【反通貨膨脹法案】【生物安全法】等新規,對於中國藥企是變數。

美國通脹一度居高不下,拜登政府在2022年透過了【反通貨膨脹法案】。這個法案涉及光伏新能源、電動汽車以及醫藥等眾多方面。中國的光伏、動力電池等企業已經深受影響,醫藥行業的影響也在顯現出來。

在2024年初,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就十大藥品,向強生、禮來、諾和諾德等藥企給出初步報價。兩方的價格談判持續到7月底。在8月初,首批十款藥物價格談判的折扣敲定,多數產品價格降幅超過50%,平均降價63%。這一新價格體系將在2026年1月1日開始執行。

美國開始醫保談判,會下壓價格空間的天花板,影響市場上所有玩家,包括中國企業。這些影響將在未來數年裏逐漸顯現出來。

「【反通貨膨脹法案】改變了整個行業。」迪哲醫藥董事長張小林此前接受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他認為,中國醫藥產業的興盛,從根本上還是需要強大的中國本土市場。「沒有本國市場的支持,是不可能有產業出來的。」

中國每年的衛生總費用約占GDP的7%。相應的,醫藥費用、醫保費用等都是硬性約束。因此,近年來醫保談判的所謂「靈魂砍價」不絕。

「現在的矛盾就是價格定高了,醫保承受不來;價格定低了,企業活不下去。」蘇慰國評價說。

制藥企業並不幻想中國市場的新藥價格能夠提高到美國市場的水平,甚至不指望達到歐洲和日本藥價水平。即便新藥上市價格能達到日本或者歐洲市場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那對於創新藥企也是很大的幫助了。「定價可以更靈活一點,就是給企業更靈活的定價空間。」

在保障國計民生的基礎上,保持醫藥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需要多元化的支付方式。

蘇慰國呼籲加速發展商業保險。「如果藥品定價高了,在國家醫保基礎之上,如果其他一些保險能夠再做一部份貢獻的話,國內患者是可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