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高校不要東南亞博士」:有你所不知道的隱情

2024-05-05教育

一些畢業於東南亞高校的洋博士突然發現,到高校謀求教職時受到限制,因此後悔到東南亞讀博。如果真是如此,那麽這種做法到底合理不合理,後來者從中又該得到種啟示呢?

一、學歷具有兩面性,憑文憑混吃混喝早就成為過往。

一方面,學歷是一紙文憑,證明你經過了某種學習,是資歷證明的一種。另一方面,學歷證明你經過專業培養,專業知識、職業素質與工作能力達到了相應等級。既有學習經歷,也有相應能力,才有實際意義。然而,現實當中確實存在兩張皮的問題。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凡是有利的地方就會出現鉆空子的機會主義者,在文憑這一塊也是如此,一直存在混學歷現象。早年的函授,實際上是拿時間和學費換文憑,並不受用人單位歡迎。後來的在職學歷,甚至淪為一手交錢、一手拿證的買賣,只有文憑,沒有能力。某名校曾經十分紅火的MBA、EMBA班就是如此,最後被撤銷了辦學資格。

博士學歷曾經高大上,只要手拿博士證書,不論來路如何,就成為人才市場的搶手貨。哪怕是平庸到讓人發指,也能吃香喝辣,因為那時的用人單位要的是博士名聲,而不是博士水平。在持續反腐中,一些官員的在職博士引起極大關註,弄得在職博士銷聲匿跡了。

在博士已經成為大路貨的情況下,用人單位由追求文憑變成追求能力,憑文憑混吃混喝的日子已經成為歷史。

二、這幾年東南亞博士風生水起,不過是重復著昨天的故事。

這幾年,東南亞博士頗受一些二本院校青睞,引起廣泛關註。究其原因,一些二本院校或是計劃升格為大學,或是準備申報更多更高的學位授權,為了滿足師資博士占比要求,成批組織在職教師東南亞某些學校拿博士文憑,或是成批錄用東南亞某些學校的博士。給人的印象是,招不到其他博士,就拿東南亞博士湊數,似乎間接印證了東南亞博士有些水。

需要註意的是,「東南亞博士」是誇大其詞的結果。一些高校成批組織教師到東南亞拿博士文憑也好,成批錄取東南亞博士也罷,並不包括東南亞的世界級名校,而是專指名不見經傳、辦學水平很一般的學校。

這些學校投國內某類高校所好,利用寒暑假時間博士授課,還專門安排中文教學,以解決這些人語言不通問題,甚至還不用出國,所學專業又是清一色的文科。如此情況,一些人自然認為這是「混文憑」。然而,這些讀博者取得文憑之後,卻原崗原位享受洋博士待遇,對於其他博士而言也是一種不公平。

這不過是重復著昨天的故事,自然引發公眾關註,順帶也關註到畢業於東南亞某些學校的全日制博士。 這些學校辦學層次與學科水平確實不那麽高,畢業於這些學校的博士也被視為「水博士」。

三、東南亞博士就職高校「遇阻」,又該如何看待?

隨著「東南亞博士」輿論的發酵,現在一些學校表示「原則上不要東南亞博士」。「原則上」並不是一刀切。有位博士應聘某二本院校教職,透過了學院面試,最後卡在了學校層面,本人認為是畢業於馬來西亞某所學校所致。

這顯然是自我解讀、片面解讀,而且還是過度解讀。這種情況在國內博士身上也曾出現。某位名校博士連續面試十一所高校皆被拒,不是尋找自身原因,卻怪於本科畢業於二本院校。這本身就證明,這些博士確實有些水,水到連正常思維都沒有。

中國博士招生計劃巨大,考個博士並不難,找不到工作的博士也有不少。一些人舍近就遠,跑到東南亞讀博,估計還是看中了就業方面的價效比。一是自以為洋博士比國內博士吃香,二是覺得留學費用相對較低,而且畢業難度也低一些。顯然這種選擇隱含著投機成分。

殊不知,絕大多數高校在選擇教師方面已經由追求文憑變成為追求能力,面對眾多的博士應聘者,挑挑揀揀已是常態,即使國內清華北大的博士,也不是想到哪裏就能到哪裏,還得接受用人單位的挑選。從專業視角看,博士學歷只是招聘教師的入門條件,之後就看專業匹配度、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等因素了。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淘汰在所難免。

四、此「一刀切」、彼「 一刀切」,含義大相徑庭

「一刀切」是指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如此的做法,屬於懶政範疇或無能範疇。某些東南亞博士就職高校遇阻,顯然不是這種情況。事實上,沒有哪所高校公開宣布或是白紙黑字規定,一律不要東南亞博士。東南亞也有一些世界級名校,怎麽可能如此規定?許多高校表示,招聘不會介意東南亞博士,評職稱不會排斥東南亞博士,關鍵是看個人素質。

學校水平決定博士培養品質,一些高校在篩選之中,考慮學校排名也是一種操作方法。對於國內博士也是如此,一些高校只招某些名校的博士,在招聘東南亞博士時參考QS排名並非一刀切。

如果某所學校曾經聘用過某些東南亞高校的博士,在實踐中感到並不那麽理想,在招聘新的教師時一律拒絕這類學校的博士,只能說實踐出真知,即使一刀切也是有道理的。可見,同樣是一刀切,內涵大有不同。

從各種信源看,與其說一些高校拒絕東南亞博士,不如說在進入內涵發展的新階段,高校在招聘新教師時,由過去追求博士數量,變成註重應聘者的素質,能力與水平,畢竟這是提高學科水平胡培養品質的根源所在。

網友們,博士只是招聘教師的起始條件,競爭的核心在於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必然有人被淘汰,從中得不出「高校不要東南亞博士」的結論。不知你們對此有何見解,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為百家號「人生透鏡」原創、先發,謝絕搬運;本號未在其它網站設立相同名稱的帳號或其它帳號;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不妥,請聯系刪除)。

參閱文章(文中資訊的拓展):

同是高校:有的博士當宿管員,有的博士是高層次人才
高校新聘行政崗位,一律要求博士:是工作需要還是博士太水?
高校招聘教師,南韓博士為何成了「香餑餑」?
名校博士11次面試被拒,內行直言:「原因明顯」!
巨資引進23名「海歸博士」原本在編在崗:暴露出多少深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