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曹林:「奶兇奶兇」式「花邊新聞」應少些再少些

2024-05-05教育

作者: 曹林(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教授,本刊學術顧問)

來源: 「青年記者雜誌」微信公眾號

導 讀:

泛化的萌化思維是對嚴肅事物的消解,新聞應該有問題意識,不能成為「花邊新聞」。

看到網路熱傳的「奶兇奶兇的交警小姐姐找到了」之類新聞,不知道讀者真實的閱讀感受是什麽,也不知道交警們讀到時會怎麽想,反正我感覺很別扭。

該新聞說的是這樣一件事,某地執法的交警,執法勸導時聲音特別溫柔,用最溫軟的語氣說最嚴厲的話,跟網約車司機說:「師傅,你註定要被捕捉,我不是禁止你進入,你進去肯定會被捕捉照片的。」建議行人過馬路時說:「因為你在這裏過馬路是不可能穿越到對面的,所以你應該向前走。」交警的語氣與其身份確實有一種反差,與平常見到的嚴厲執法、嚴肅疏導形成對比,但用「奶兇奶兇」這樣的詞形容一個交警,以這種方式報道新聞,真的好嗎?

「奶兇奶兇」什麽意思?我到網上查了一下,找到比較有共識的定義:「奶兇,網路流行詞,軟萌小奶狗發火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一些長相稚氣未脫、軟萌奶氣的人生起氣來的樣子,通常這種生氣發威的樣子並不具有威懾力,反而還會讓人覺得很可愛很萌。」「奶兇奶兇」這個詞,包含著一種凝視寵萌的物化視角,以此形容一個交警,即使飽含著贊賞的善意、給「溫柔執法」點贊的初衷,但還是不太妥當。

這類有強烈反差感的趣味萌化新聞,看似挺正能量,實際不過是一種身份獵奇式的「花邊新聞」。記者做新聞,既要尊重被報道者的職業,也要尊重自己的職業,報道偏離他者和自我職業的焦點,是對被報道者和自己所從事的新聞職業的雙重不尊重。

當然,「奶兇奶兇」這個詞已經從原來對寵萌軟萌的形容延伸到對更廣泛事物的描述,體現一種讓人萌化的喜愛之意,但交警執法畢竟不是普通的勸導,而「奶兇奶兇」則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執法本身的嚴肅性和執法者的嚴肅身份,成了某種飯圈追星、寵偶式的甜寵表達。當下新媒體輿論場中存在著一種「走歪」了的新聞風氣,將萌化的飯圈話語泛化到其他領域,萬物皆可萌化,沒有什麽不可「愛豆」化,標題裏使用「愛了」「醉了」「化了」「慕了」等詞,甚至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也稱「小鮮肉」,這是對科學家的尊重嗎?

我擔心的不只是這種低幼語言,更擔心的是這種萌化思維對嚴肅事物的消解。「奶兇奶兇」「小鮮肉」「愛了」「慕了」之類就能表明接地氣、話語清新,體現年輕態嗎?年輕人在現實中都是這樣說話的嗎?顯然不是,這是一種失去嚴肅思考、嚴肅表達、深刻思想的泛娛樂文化,一種膚淺的甜美,在「美美噠」「甜甜噠」的「美顏濾鏡」中讓深刻和專業煙消雲散。「挖呀挖呀挖」之後,不少專業部門和政務機構跟風效仿,不管做什麽工作的,不管職業本身有何嚴肅性,一律萌化成「蹦蹦跳跳」的「低幼可愛」形象,這就是「親民」嗎?這是人民群眾真的需要的那種「接地氣」嗎?

這其實是流量邏輯、網路邏輯、小編邏輯對現實社會和職業工作的消解。流量熱愛獵奇,網路偏愛熱搜,小編喜歡流量和熱搜,以為越低幼的表達越能下沈到最底層的情感。但是,下沈不是裝嫩扮幼,成人應該有成人的話語與思維,萌化只是一種低幼版的擬真。

執法是交警的職業,準確並有效地執法,是交警最應該被重視的核心能力。對一個法官,關鍵看其依法判決的能力;對一個醫生,應該看其能否用精湛的醫術治病救人;對於科學家,則看其科研創新的能力。但在新媒體輿論場中,大家的關註點似乎偏離了對當事人職業的關註,上熱搜往往靠顏值、聲音或表情。溫柔執法是挺好的,讓被勸導的司機和路人有一種親近感,但對於執法來說,最重要的是依法、嚴格、有效。盯著溫柔,用「奶兇奶兇」去貼標簽,是對交警職業的矮化。

記者做這樣的報道,也是對自己新聞職業的不尊重。交通執法中需要關註的事情太多了,湊堆式過馬路這種頑疾怎麽解?為什麽某個路段經常形成擁堵?前段時間「潮新聞」報道追問:看杭州西湖景區「雙限」第一個周末,部份舉措還是不夠便民,何時更最佳化?不少路段實行限量通行,需至少提前1天申領「西湖通」方能進入,如何更方便遊客和司機?

這種追問體現了新聞的價值,不是說新聞只能關註「問題」,而是說新聞應該有問題意識,不能成為「花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