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返鄉創業:年銷2億元的加工,農村人人可做,原材料豐富成本還低

2024-07-24三農

也許是出於對生存和生活未知的恐懼,現代人色彩紛呈的價值取向,讓司空見慣的掃帚成為一款時尚佩件,以簡單明了對自身有形無形穢跡清掃的寓意,表達著對美好生活期盼的同時,也成為一種賺錢利器。

十幾年前選擇掃帚創業的山東濰坊姑娘陳婷,從利用當地的高粱桿加工傳統的清掃工具開始,經歷了從東北采購原料加工,發展到眼下在老家包了上千畝地種植高粱獲得加工原材料,透過網絡銷售並在上海建起一家線下店,專門銷售手工掃把,年銷售高達 2億多元。

掃帚自古就存在於「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中國文化中,而在國外,庭院落葉、倉庫清掃對掃帚的需求同樣很大。陳婷就是在出口業務上獲得了大把的訂單,「廠裏制作的大掃把,都是幾萬把幾萬把地銷往歐美等地。 」

即使到眼下,盡管誕生了很多智能化的清掃工具,掃帚的需求依舊很大。過去,農村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基本上都會自己制作掃帚,自用的部份基本上都由自己加工,很少有人專門做掃帚加工、銷售的生意。

到了現在,隨著外出人員的增加,會做掃帚的人少了,掃帚反而成了一個非常不錯的賺錢專案。

「我是從1981年開始學習制作棕掃把的,到現在已經有43年了,平時除了忙些農活就是制作棕掃把,現在一天可以做10到15把,按每把10到15塊的批發價,每天有100塊左右的收入。」

2024年4月24日,貴州「獨山縣融媒 」在對該縣麻抹社區交漁組棕掃帚加工的報道中,棕櫚掃把「老手藝人」徐有國說。

「現在大家都喜歡上網買東西,我就利用我的抖音和朋友圈發一些棕掃把的影片和圖片,透過詳細的介紹,買的人還挺多的。」在徐有國的帶動和組織下,該社區一年能制作棕掃把5萬把左右,年產值也有30余萬元,產品主要銷往周邊市縣。

農村加工掃帚,主要優勢在原材料上。

脫粒後的高粱桿、麥草、稻草、金絲草、竹梢、掃帚草、地膚、棕樹皮,還有路邊坡頭一些枝惠繁茂的木質野草,都是掃帚加工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既有就地取材的便利,而且成本還很低。

再者,掃帚加工的工藝也很簡單。

將前面說的原材料采收、晾幹,經過捆紮、縫線、切頭等工序,就能制作成掃帚。 山東濰坊的陳婷從一個「門外漢」學習掃帚加工,1個上午就學會,一個月時間就成了高手。

傳統用於清潔的掃帚主要由用於地面清掃的帚面和便於手握、靈活運用的帚柄兩個部份。想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既需要把用於接觸地面清掃的原材料捆紮緊實,還需要做將帚柄做的精、好看。

最後,文化賦能。

掃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清掃垃圾。但在很多地方風俗中,掃帚還成了一種「風水神物」,被賦予了多重意義。

比如,新婚時用掃帚掃床,蘊藏著「一掃金二掃銀,鋪床掃床子孫滿堂」的寓意;還有嬰兒辟邪壓驚,喬遷入宅,甚至生日祝福等等場景,掃帚都成了很好的祈福工具。

將各種美好的祈願以及在不同套用場景的寓意表達,以簡單明了的一「掃」以「除」之的迷你掃把呈現,結合中國結等國風元素,本屬古舊的掃帚,竟成時尚的賺錢方式。

同樣是在山東,商河縣鄭路鎮50多歲的徐誌輝,把掃帚加工做進了該鎮的創新工業園。他將生活中常見的掃帚,賦予鎮宅辟邪、如意旺財、開啟智慧的寓意,以滿足時尚審美需求的直把子、彎把子,還有國風小床掃、日式小手掃、歐式壁爐掃以及寓意吉祥的各種文創小笤帚,年銷售超過6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