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稚
其實,一個家庭的發展或者是經營,往往不能只是單獨靠著某個人的努力去實作,而是需要整體思維,當大家都在做好自己的事,並且有著相同的目標,就好像是在海上航行的人,終於有了掌舵手一樣,盡管暫時風浪依舊,但前行之路卻能乘風破浪,柳暗花明。
相反的是,如果某個人在其中拖了後腿,或者不顧及整體情況,一味按照自己的方式前行的話,就有可能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可惜的是,真實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完全沒辦法改變。
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不是沒錢,而是父母60歲後,迷信3種思維。
01.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話;
聽話2個字,是很多父母衡量自己的孩子孝順與否的標誌,小的時候孩子很聽自己的話,自己說什麽就是什麽,就給予孩子極高的認同和贊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當孩子已經從父母的手中拿過關於生活的接力棒,擔起所有的責任後,卻並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合理放手。
作為孩子,在多數普通人的思維中,想象的孝順就是: 自己努力掙錢,讓父母在生活的晚年能夠吃好,喝好,玩好,不用繼續為了生活而奔波。
這就是長大的意義。
但是,你發現沒有,這只是理想中的狀態而已,還有很大一部份父母,他們希望見到的是在這個基礎上,孩子還是能夠聽自己的話,讓自己做主,自己說什麽就是什麽,這樣就最好了。
關鍵在於:如果父母這輩子的認知或者成就,是真的遠遠高於孩子的話還好,此時他們提出的觀點和建議,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能夠有人引路,也是自己的一種幸運。 但問題是往往越是認知不高,也沒什麽成就的父母,普遍情況下,更喜歡去插手孩子的生活,不願意合理放棄自己的話語權。
說得紮心一點就是,有相當一部份父母,是難以真正做到發自內心,把孩子當作一個客觀存在的長大的人去對待的,就算孩子長大了也是如此。
我的一個同學,她原本在大城市有很好的工作,當時她的父母非要她回老家的縣城,說她不回去就是不孝順,現在大了就不聽話了。結果現在多年過去,她在老家發展受限,一事無成,然後她的父母此時卻怪她沒本事,說她的書都白讀了。
這樣的家庭,始終也都是內耗的。
02.孩子要比自己厲害;
突然想起我一個朋友說的話:我已經接受父母的平庸,他們這輩子沒上過什麽學,也沒掙到什麽大錢,就是勤勤懇懇打工,養大了2個孩子,到老了房子都沒有一套。但我的父母,卻接受不了我的平庸。我畢業還不到2年,父母就讓我在縣城,給他們買一套房養老。
她很無語吧,感覺父母的思維很奇怪,她說: 他們兩個人一輩子都沒有掙到的東西,卻指望我在兩年以內掙到,這不是癡人說夢嗎?
而有這種思維的父母,往往伴隨著的下一步就是攀比。
他們可能會拿自己認知內聽到的人或者事,某個掙錢最厲害的孩子,來和自家的孩子做對比,並且提出相應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得更好。
事實上,沒有父母托舉的人生,很多年輕人是走得非常艱辛的,容不下犯一丁點錯,實在是沒有任何試錯的成本,稍稍走錯一步,人生之路就可能往後滑一大步,因此一路戰戰兢兢,心裏的壓力也很大,此時作為父母,如果不能給予實際的幫助,至少在精神上給孩子鼓勵也是好的。
但是,鼓勵不是一味攀比,不是給孩子的人生設限,而是尊重孩子目前的發展,在孩子累的時候關心兩句,往往來得更真切和現實,也更能給予人力量。
現實卻是:這種父母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
我這2年認識很多在外工作,不願意回家的人,因為父母年紀大了,他們不能掙錢了,就把過多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一回家就被嘮叨,誰誰誰家孩子掙了多少錢,買了多少房子,給了父母多少錢,聽的人心裏也會內耗,然後變得抗拒回家。
作為父母,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好很正常,但是誰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來自外界過多的壓力,是不可能轉化為動力的,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頹敗。
03.偏心而不自知;
你發現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越是在年輕的時候偏心的父母,越是更容易去強調自己的一視同仁,沒有虧待過任何一個孩子。
與其說是偏心而不自知,倒不如說是把自己的偏心合理化。
一個姐姐,今年35歲,她的父母現在都是62歲,母親經常在她面前說自己對她有多好,從不重男輕女,聽得她心裏很不是滋味。因為父母就是重男輕女,直到現在依舊偏心弟弟。父親生病住院,她在醫院忙前忙後,晝夜顛倒,弟弟只是在出院的最後一天去看了一眼,給父親削了一個蘋果,父母就一直在親戚面前誇她弟弟孝順,卻絕口不提她這個女兒的付出。
她不害怕付出,但是會委屈於自己的被忽視。
她也不敢說出來自己的想法,父母肯定不會承認,還會說她不孝順。她和弟弟的關系,也因此變得比較微妙,當她意識到自己總是吃虧的那一個,而弟弟一直在裝糊塗,免不得會有一些意見。
一個家庭裏面,最怕父母有這種思維,這會把原來和睦的親情關系,一步步變得心有芥蒂,但最終不願再受委屈的那個人,卻有可能要承擔所有。不可謂不遺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