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沖在與學生(尤其是高中學生)打交道第一線的老師,看到過無數各式各樣的學生在學習的海洋裏苦苦掙紮,目睹他們年輕的身影被這些煩惱折騰地死去活來,心裏既感慨又好奇。
感慨的是當代高中這個階段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同時好奇的是到底是哪些東西成就了一名學霸在學習上的遊刃有余,又是哪些東西讓很多其余的學生進退維谷 --- 不是很差,卻又難以突破。
首先我自己不是一名學霸,但我應該是一名會學習的人,因此在很多人生重要節點上,成績都沒有讓我失望 ,比如高考、出國、讀研等等,在回頭梳理完自己的學習歷程與經驗,總結了身邊無數的案例,同時也請教了一些高人之後,我覺得應該把這些規律總結一下,希望對於想要成為一名學霸的你們有所借鑒的意義。
兩個瓶頸
想要成為一名學霸,你要破除兩個非常重要的瓶頸,一個是 「補習依賴」 ,另一個是 「感動自己」 。
「補習依賴」
絕大多數學霸是不補課的,這句話不是戲謔的講法,你可以從無數狀元榜眼的背景中看到這一點。但這裏的不補課不是說學習完全來自於自己,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幫助,而是指自己掌握自己的學習方法與途徑,而不是依賴老師提供的路徑被動前行。
學生在掌握自己學習方法的過程中,遇到阻礙,遇到坎坷,遇到麻煩,當然需要尋找老師來幫助解決與清除,但解決完問題之後,自己應該立刻重新踏上探索之路。
我個人是非常反對長期補習的,(這其中僅針對知識獲取,並不包括那些純粹的應試技巧培訓),因為一旦產生了對知識獲取的路徑依賴,那麽學生會漸漸喪失自我的主觀學習能力,這對於他們後續的學習非常不利。
「感動自己」
其次,透過對於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來滿足和感動自己,誤以為自己所取得的成績來自於自己的「努力」,這是成就一名「偽學霸」的重要因素。
太多學生不停地刷題,不停地咨詢與請教,不停地讀書寫作,但是成績一直都半死不活,不見明顯的起色。這往往就是這種「感動自己」在作祟。誤以為自己很」努力「,或者讓家長老師看到自己很「努力」,其後果就是特別容易在真正的學習上面止步,而在表面學習上瘋狂原地踏步 – 你看我多認真,多勤奮,沒有一刻在休息,學到這種程度可以了。
可惜,對不起少年,你其實可以做的更好的。
體系與知識
那麽擺脫了這兩個瓶頸之後,究竟如何成為一個學霸呢?我把這個技巧總結為一個概念,叫做 先搭建知識體系,再學知識 。或者通俗一點講,先蓋好整座房子了解結構與布局,再一間間地裝修房子。又或者說先買好書架,再慢慢往裏放相關的書籍。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保持一個大的格局,保持著對於小知識與大結構之間關系的思考,並且不斷地做著總結。
這究竟是什麽意思呢?
記得當年我們剛上高一的第一節數學課,老師開篇不是「翻到課本的第一頁」,而是直接發了一個高考的考試大綱,然後非常冷峻的說:我們未來三年大概要學這些東西。雖然上邊的概念當時的我們是一無所知,但是它所建立起的「體系」概念卻很神奇。
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老師不斷地在做我們所學知識和整個高中數學知識體系的連線和講解。拿高中數學中非常重要的函數為例子。
函數開篇講的就是函數的要素和表示方法,以及函數的各類性質(單調性,奇偶性,最值等等)。
講完之後,老師回到大格局,說我們掌握了基本知識,就要把他們套用到各種類別的函數當中去,去看看這些函數的這些要素分別有什麽特點。然後我們高中階段主要需要掌握的函數類別有四種,分別是冪、指、對以及分段函數。在研究完他們的基本性質和特點之後,再次拉回到主體,去比較4種函數的異同,把他們分別嵌入到不同的函數模型當中,甚至和生活實踐做比對,來探索這些函數的實際套用,再從套用中加深對於他們各自特點的理解。
在之後的三角函數章節的學習中,我們會再次拉回函數的章節,將這一塊知識與之前搭建的函數體系做連結,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例子幾乎在所有學科的學習當中都屢見不鮮,我們往往會非常專註於我們所學知識本身,而卻忽略掉他們在我們整個知識體系當中的位置,這就好比說我們非常專註的背誦一本書,當我們放回書架的時候,卻忘記了它在我們書架上面的位置,所以之後再要用的時候,往往就很難找到。
正是這種在學習過程中,將小知識與大結構反復拉扯的過程,才是學習真正建立體系的方法,才能真正將知識融會貫通,而不是一篇混沌。
因此我們自己測試一下自己:
- 有多少人學完函數,能總結出學過多少種函數類別?給你一個新的函數,究竟我們要研究他們哪些性質?
- 有多少人高中結束,了解英語當中究竟有多少種時態?自己每次做錯的,究竟是哪一種從句類別?
- 有多少人知道唐詩可以從時代背景中分類,簡單清晰的捕捉他們的意境與含義?甚至結合歷史一起學習。
- 有多少人會去思考為什麽我們高中物理力學知識要按照力-運動-加速(牛頓)-平衡的結構來逐一遞進學習?因為基本山前一部份的知識都在為後一部份做著鋪墊,相當於是個搭積木的過程。
所以,你會發現,只有建立起了這樣一個知識體系,我們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學習問題,然後去有針對性的補強和擴充。
給自己一個追問自己機會:
為什麽不懂?為什麽不熟?為什麽記憶錯了?有什麽關聯知識可以幫助記憶?什麽場景和題型會被使用?使用時如何調取這部份記憶?哪些情況下可以觸發這樣的調取?調取過程中有哪些需要註意的點?有哪些知識和它有著類似的性質?為什麽其它知識我不會犯錯?是使用頻率還是有更加深刻記憶的關聯知識?
就和之前舉的蓋房子或者造書架的例子是一樣的。我們需要知道302房間漏水是因為當年用了劣質防水塗料,504燈不亮是因為503裝修搞壞了路線,103馬桶堵了是自己放太多紙,才能真正管理好自己這幢知識的大樓。
因此,與其拼了命的做題、補課,我希望大家比如花一些時間,去深刻整理思考自己目前已經在腦子的知識體系,把學過的東西一一分門別類的放進去, 梳理他們的路徑,找到彼此之間的連結,思考清楚他們之間的關系,然後重新審視自己在「整個體系」當中的優勢與不足 。
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融會貫通,邁向一條所謂「會學習」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