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困擾人類200多年!科學家發現:行星到太陽的距離像是被設計好的

2024-03-27科學

兩百多年前,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現象:太陽系內幾大行星之間的距離,似乎存在著某種規律,這個規律之奇妙,簡直像是被宇宙的上位設計好的。

從此,科學家們開始在木星和火星之間,走上了一條「尋星之路」,然而,他們卻未曾預料到這是一條死路……

八大行星間距是被設計好的嗎?

時間回到18世紀,對於太陽系的了解,科學家們的發現已經有相當的深度了。尤其是當時已知的各大行星間的距離,也已形成了具體的數值。

而就是各大行星到太陽的距離,讓一位叫戴維·提丟斯的教授發現了其中的規律。

以天文單位,也就是太陽到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來計算,每個後繼數為前一個數值的2倍,每個數值加上4再除以10,得到的數值就是各行星到太陽的平均間距。當然,這個數值不是絕對精準,而是近似。

提丟斯先是發現了這一規律,而且在先期的計算中,證實了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之間的規律。

到1772年,天文學家波得對這一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確認了提丟斯此前的發現是對的,於是這一發現就被命名為提丟斯-波得定則。

當然,這一定則不是物理定律而是經驗公式。背後沒有理論根據,憑借的是實際數據和經驗關系。

接下來,圍繞該定則的研究還在持續進行中。因為當時天文學家的觀測中,太陽系內的幾大行星還沒有集齊,天文學家們也只是知道肉眼可見的那幾顆行星。

而如果按照定則去推導的話,是不是意味著在計算出來的距離數值中,會存在新的行星?波得等天文學家確實是這麽思考的。

但是,波得在接下來的深入計算中,卻在已知行星的間距中發現了一個bug。

缺失的部份是什麽

這個異常的地方,就是火星到木星之間的區域。按照公式計算,火星前面的數列保持著規律,火星後面木星到土星之間的數據依然保持著規律, 唯獨火星到木星之間的數值,用天文單位計算後似乎不存在規律了。

是這個規律不存在了?還是說按照公式計算,在相應的未知區域,應該還有一顆全新的、沒有被天文學家發現的天體?

這個問題困擾了波得許久,作為柏林天文台的台長,他畢生都在觀察星空,計算天體的軌域,唯獨這個問題讓他一時找不到答案。

索性在隨後,波得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 在火星到木星之間的區域內,應該存在一顆不為人知的天體。

作為權威人士,波得的這一猜測一經公布,就在天文學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有觀點就認為,假設那顆不知名的行星存在,為什麽用肉眼看不到呢?因為其他5顆行星,都是可觀察到的。

但如果這個區域內不存在其他天體,那麽此前發現的規律又該作何解釋,為什麽會在這個間距內出現數值上的空缺?

於是,以相信它存在的原則,接下來天文學家都開始尋找那顆未知的天體。只是天文學家們沒想到,這一找就是十幾年的時間。

沒有大的收獲,可又找不到證偽的辦法,就在天文學家們無計可施之際,英倫三島上傳來了一個好訊息。

那個叫威廉·赫歇爾的天文學家,在1781年的時候,終於在相關空域內發現了可能的天體。

波得對新發現的天體進行了計算,發現其數值依然符合此前的那個公式,這顆天體便是天王星。

經過這一新的發現, 天文學家相信提丟斯-波得定則的規律是存在的 ,那麽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勢必還存在一顆天體,只是人類還沒發現它。

接下來,圍繞這顆未知的天體,各國天文學家的搜尋更加賣力。只是誰都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搜尋工作又持續了20年的時間。

1801年的第一天,在西西裏島的巴爾摩天文台,觀測夜空的皮亞齊,從望遠鏡裏有了新發現。經過計算,這顆天體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2.77個天文單位,這一距離符合公式。

隨後的命名中,皮亞齊根據家鄉西西裏島的神話,將其命名為谷神星,谷神是西西裏島神話中,專門負責糧食和農業的女神。

不過經過進一步的研究,天文學家們多少有點失望,期望中的大天體,沒想到其直徑還不到1000公裏。所以相對於其他行星,谷神星的個頭顯得太小了。

不過也有天文學家認為,谷神星的小反倒符合預期,因為它的體積如果和其他行星一樣大的話,那麽古人早就應該肉眼看到它了。

於是在接下來,圍繞這一區域的搜尋,天文學界開啟了另一個高潮。此後,在火星到木星的區域間,天文學家們又發現了更多的天體。

它們和谷神星一樣,個頭都不是太大。也直到近代天文學界才逐漸搞清楚,按照提丟斯-波得定則, 在火星到木星的區域間,沒有大型的天體,而是一條龐大的小行星帶。到20世紀中後期,天文學家在這一區域內已發現了兩萬多顆小行星。

除此之外,現代天文學家也漸漸明白,在火星到木星之間的區域內,之所以沒有大型的天體,是因為受到了太陽和木星的雙重重力影響。

在兩種重力的巨大拉扯之下,這一區域內不存在大行星天體形成的條件。也可以簡單理解成,這一區域內的天體,因為重力的作用被拉扯的更「碎」。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後發現的天王星、谷神星等新天體的位置,都符合公式定則,是不是就意味著提丟斯-波得定則是絕對準確的呢?

別急著下結論,在隨後的發現中,這一規律也被打破過。

海王星就不符合

海王星的發現,是法國天文學家的功勞。如果按照公式計算,那麽海王星的軌域位置就該是固定的,可天文學家後來並沒有發現它。

直到後來發現了它的身影後,發現它並不在預測的軌域位置上,而且跟公式計算的數值誤差達到了20%,而此前其他行星的距離誤差都在5%以內。

這一發現確實讓天文學家們很失望,而海王星本身又具有行星一切的特質,反過來質疑它的存在肯定是不準確的。

再後來,冥王星的發現,又一次打破了提丟斯-波得定則,這也就意味著,所謂的規律可能僅僅是一種巧合。

有意思的是, 雖然太陽系內較遠的行星打破了規律,可像土星、天王星這些擁有龐大數量的衛星,行星和各自衛星之間的距離,又符合這一定則。比如木星的幾顆衛星,其距離就符合這一定則。

甚至在太陽系外,天文學家發現的其他行星與恒星之間的距離,與太陽系內的情況也有些相似。

比如在1994年,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1600光年的區域發現了一顆恒星,以及圍繞它運轉的3顆行星。

經過計算,3顆行星到恒星之間的距離,與水星、金星、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基本一樣。這似乎又意味著,提丟斯-波得定則存在著某種內在的因素。

那麽,這種因素究竟是什麽呢?

究竟是不是設計好的

根據目前天文學界主流的看法,之所以會存在這種規律,是因為一種軌域共振現象。

這種現象是在行星系統早期形成時導致的,而隨著演化的時間拉長,距離表現出來的某種規律性,就成為了能被人類計算出來的規律。

實際上, 這只是天體在公轉的時候,不同天體間公轉軌域比為有理數時,就出現了周期性的重力作用。 簡單來說,就像鐘擺或者秋千,在相同位置產生的推力基本上是一樣的。

現實中,軌域共振還會導致軌域的不穩定。比如土星環中,中間存在一個縫隙較寬的卡西尼縫。這道縫隙相當於將土星環分成了內環和外環兩個區域。

位於縫隙中的天體,正好是土星另一顆衛星美馬斯軌域周期的二分之一,兩者之間形成了共振關系。

回到提丟斯-波得定則上來,它闡釋的現象並非物理定理,因為並不是所有天體都符合這一規律。

尤其是在太陽系外,各星系系統的軌域距離並沒有任何規律可循。比如按照行星形成的規律,往往較大的行星距離恒星都較遠。

但在宇宙中,天文學家卻發現過距離恒星很近的天體,這背後的因素又是什麽,長期以來也一直是困擾。

還有天文學家指出,軌域共振本身並非普遍現象,系統形成初期會存在這種情況,但是隨著各種因素的出現,共振現象終究會被打破。

去年底,在距離地球100光年的地方,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系統,其星系中的6顆行星,以相對和諧的方式圍繞恒星公轉。於是,這一系統被稱為完美太陽系。

在天文學家看來, 像這種情況在宇宙內只存在1%, 其軌域共振能從演化之初持續到現在,有點像非常稀少的化石。

當然,只要存在這種現象,那麽提丟斯-波得定則的相關情況,也可能會出現。

結語

就目前的情況看,雖然我們的技術在持續進步,但天文學家對宇宙的了解還僅僅是皮毛。

由於了解的不深入,還存在大量位置領域,於是很多現象乃至定律就還是模糊的。一些經過證實了的東西可能是錯的,未經證實或者是被認為是錯的情況,也可能是對的。

現在的提丟斯-波得定則,僅僅被看作是一種現象上的巧合。至於下一步還會發現什麽,那就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資訊僅為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有侵權請聯系0531-85193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