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雷士德醫學院、工部局大樓……看上海百年建築「蛻變」

2024-06-08財經

徜徉在上海的街角巷尾,不經意就能跟上百年歷史的古建築相遇,這是上海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遺產,也是上海的底蘊和魅力所在。這些歷經時間的滌蕩而又歷久彌新的建築背後有著怎樣「蛻變」的故事?又是怎樣一群人在默默守護這座城市的文脈?

在第八個自然和文化遺產日前夕,上海又有幾處重要的文物、歷史建築完成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融入城市並真正走進公眾的生活。據上海文旅局介紹,遺產日前後,上海全市有近四十處文物建築免費開放。

兩棟歷史建築串聯起一段歷史

穿越上海市中心環繞煙火氣的北京西路,一幢規整方正的建築隱藏在濃密的樹蔭中。它就是新近剛剛完成修繕的雷士德醫學院舊址。建築竣工於1933年,以捐資籌建者亨利·雷士德名字命名,現為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另一處建造時間略晚於雷士德醫學院,同樣以雷士德名字命名的雷士德工學院舊址也在1年多前剛剛完成修繕保護。

新近剛剛完成修繕的雷士德醫學院舊址

英國富商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可以說是一位傳奇人物。1926年他在上海去世,在遺囑中,他將自己的巨額資產全部用於在上海興辦教育、醫療和慈善事業,其中雷士德醫藥研究院和雷士德工程研究院就是他在上海留下的眾多文化遺產之一。

亨利·雷士德

「兩棟先後建於90多年前的建築,在90年後間隔不到兩年時間裏,先後進行修繕,並且是由同一個團隊的同一批人進行修繕的,這其中的微妙關聯令我覺得這個專案獨特而有趣。」負責此次修繕的建築師、華東院城市更新與歷史建築保護設計中心主任宿新寶說。

雷士德醫學院 歷史照片(1932)

雷士德工學院歷史照片(1934) 圖源:上海圖書館藏

雷士德工學院修繕後鳥瞰(攝影:SFAP)

雷士德工學院、雷士德醫學院以及雷士德本人的故事已經慢慢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人們淡忘,是宿新寶和他的團隊從發掘歷史、史海鉤沈開始著手這棟歷史建築的修繕工程,經過大量的研究工作,塵封的記憶重新浮出水面,「這是由兩棟建築串聯起的一段歷史。」

雷士德醫學院 外立面修繕後

修繕團隊發現,同樣出自德和洋行手筆的兩棟建築在設計和建造手法上也頗有一些相近性,比如它們在建造中都會嵌進符號化的標示去彰顯建築的特色。在雷士德工學院室內會看到體現工科特色的各種抽象圖形如圓規、齒輪、三角板、丁字尺、科學儀器、機械等;相比之下,雷士德醫學院內部在修繕前損毀要更嚴重一些,室內鮮少留下過去老的裝飾,但是從歷史照片中可見,建築原來的電梯門上裝飾有甲蟲圖案,原圖書館木護壁的壁龕格柵裝飾圖案為雷士德醫學院英文名稱的縮寫「LIMR」和預計竣工年份「1932」(實際竣工為1933年),原建築入口兩側立有一對裝飾藝術派風格銅制燈柱……此次修繕依據高畫質歷史照片,反復推敲尺度和細節,選擇性復原了一些圖案和入口處的銅制燈柱,恢復了歷史建築昔日的風貌。

門廳歷史照片(1933) 裝飾有兩只甲蟲

入口處 歷史照片(1932)

入口燈柱恢復

「每一處歷史建築它背後都有很多歷史人文內涵,千萬不要把歷史建築只當作一個房子來看待,發掘它的歷史,對建築價值做合理評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去了解和思考如何對這棟建築去做修繕、保護或是復原。」事實上,宿新寶和他的團隊所經手的所有專案,從科學會堂、東亞銀行大樓、上生·新所、文聯老樓……他們兢兢業業且樂此不疲地做著歷史建築的「解碼人」,「對每一處經手的歷史建築做詳盡而完備的建築考古的過程,歷史照片和圖紙也會不斷得修正我們原來的設想,所以做歷史建築的修繕,必須要基於大量的史料,不能憑空想象來做這件事。」

百年工部局大樓實作歷史性圍合

同樣於近日「煥新歸來」的還有歷經十年打磨的上海老市府大樓(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樓)。該棟建築始建於1914年,落成於1922年,大樓外形為英國新古典主義風格,並帶有巴洛克風格的裝飾。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老市府大樓(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樓)江西路、漢口路轉角建成後照片,資料來源:上海圖書館

可以說這棟大樓對上海具有獨特意義,1949年上海解放,新舊政權交接儀式在此舉行,同年10月2日在此升起上海市第一面五星紅旗,從此大樓成為新中國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直至1956年。這裏還留下了新中國上海市第一任市長陳毅同誌的工作身影、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此作過演講……

上海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這裏升起

「大樓原初的設計是四面圍合的形狀,由於一戰,這棟樓一直沒有建造完成,約三分之一的圍合部份是缺失的。」此次綜合改造延續歷史原設計邏輯,在缺失的部份擴建新環形建築與老市府大樓形成360度圍合街區。新建的部份采用的是現代的混凝土材料,但也充分考慮了和老樓風格上的銜接,對於老建築部份的修繕,則以尊重歷史、科學保護作為主要原則。修繕完成後,建築院落的公共空間將對公眾開放,真正成為城市的一部份。

綜合改造前照片

綜合改造後照片

「作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建築的施工過程我們嚴格按照文物修繕四個’原’——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進行修繕。」 此次專案的修繕方、上海建築裝飾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葛虓說。施工之前修繕方就對原有的門窗、墻面、地板等的色彩、材料、工藝花了大力氣考證研究,施工過程嚴格按照保護建築修繕流程,一點不得馬虎。在葛虓看來,此次修繕重點難點之一在於,建築內庭的外立面大面積使用了英國進口的混凝土磚,這在上海以往的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在100多年前,交通不是很便利的情況下,從英國進口這些混凝土磚,這本身就很不尋常,而且這類混凝土磚主要是作為點綴套用,很少會在一個建築上如此大面積使用,修繕過程中我們沒有很多成功經驗可借鑒,需要自己慢慢摸索著來做。」葛虓說。

科學精準保護每一處文化遺產

上海是不同風格、不同功能建築的聚集地,一大批近現代代表性建築,囊括了世界建築史上各個時期的各種風格。據統計,上海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467處,其中約80%為建築遺產。 對每一處文化遺產,上海都予以科學、精準保護,既保護好文物本體,又保護其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態。

龍華廣場(資料圖)

回溯1950年以來上海建築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歷史,從早年江南傳統建築龍華塔、豫園的整治與修繕復原,到中共一大會址的歷史復原,從原匯豐銀行大樓、上海總會、原亞細亞大樓等外灘建築群的保護利用,到跑馬總會大樓的新生、世博會近代工業遺產區域的轉型再生,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見證了上海建築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歷史。

武康大樓(資料圖)

近年來,上海又完成了一批重要歷史建築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工程。楊浦濱江「工業銹帶」轉型「生活秀帶」,武康大樓、「上生·新所」、張園等有故事的建築完成修繕,變身為城市的人文新景觀、彰顯了城市之美。

上生·新所(資料圖)

新時代下,建築遺產保護利用如何與時俱進?正如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資深建築師唐玉恩所說,「保護歷史風貌,留住城市記憶,創造更多可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新舊共生,提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