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徐州要做「帶頭大哥」?

2024-06-08財經

徐州,想做名副其實的「中心城市」。

近日,江蘇省徐州市市長王劍鋒公開表示:「徐州將加快提升城市能階和首位度,以‘頭馬’擔當引領區域協調發展,早日建成名副其實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

近年來,淮海經濟區的發展開始提速。比如今年3月,「制定淮海經濟區高質素發展規劃綱要」成為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促進區域協同、融合發展的任務之一。

由於地域和文化原因,徐州的淮海區域中心城市定位由來已久,到了2017年,徐州釋出的【徐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將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這一定位寫入規劃。這一規劃獲國務院批復。

距離成為名副其實的淮海中心城市,徐州還有多遠?

徐州城市風光 圖/視覺中國

淮海經濟區現狀

提到徐州的區域中心城市定位,就不得不提淮海經濟區這一概念。

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的古淮水、今淮河,滋養著全國九分之一的人口、十分之一的耕地,貢獻著全國六分之一的糧食產量和四分之一的商品糧。但自1194年黃河奪淮入海,淮河沿岸一度水旱災害連綿。除了水旱災害,近代以來,其沿岸的淮海區域,由於地處多省「邊緣地帶」,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學術界一直存在淮海經濟區這一概念,2018年11月,國務院批復【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明確淮海經濟區包括江蘇的徐州、連雲港、宿遷,安徽的宿州、淮北,河南的商丘,山東的棗莊、濟寧、臨沂、菏澤等10個城市。

在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看來,淮海經濟區內各大城市普遍遠離省會,屬於典型的省際交匯的「邊緣地帶」、省際毗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總體發展水平不高。

不過,這樣的區域並非沒有機會。

「放眼全球,在歐盟區域一體化政策的加持下,邊緣區享有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共享多方優惠政策’的優勢。比如德國、法國、瑞士交界的三角地帶一躍成為歐洲創新中心、活力增長極。」曾剛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他看來,淮海經濟區跨越四個省,行政分割帶來的弊端明顯,需要做出改變。

而從更大視野觀察,淮海經濟區的協同發展,對於其所在省份乃至北方經濟整體的提升,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看來,建立一個涵蓋安徽、河南、山東和江蘇部份區域的「淮海一體化合作區」,形成北有京津冀一體化示範區、「淮海一體化合作區」,南有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空間戰略發展格局,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近年來,淮海經濟區的發展,與長三角一體化的關系日漸緊密。

今年3月,全國兩會受權釋出的【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在促進區域協同、融合發展的政策中,制定淮海經濟區高質素發展規劃綱要,與支持上海加快「五個中心」建設和編制長三角地區未來產業協同發展規劃一起,成為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三大政策舉措之一。

在曾剛看來,長三角在加快區域內部一體化的同時,也勢必產生「溢位效應」,對淮海經濟區中的魯南、豫北等地區產生輻射帶動作用。

「江西上饒、福建三明近期紛紛制定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政策措施,反映了長三角區域與鄰近城市的互利合作即將步入新階段。淮海經濟區內部一體化不僅能夠享受區內緊密合作帶來的好處,而且還能從長三角核心區外溢輻射過程中分享紅利。反過來,淮海經濟區一體化有助於長三角擴大輻射範圍,取得更多收益。從這個角度看,淮海經濟區建設與長三角一體化是一種孿生互動關系。」曾剛說。

不過,基於目前淮海經濟區的現狀,想要實作區域一體化和高質素發展,需要不少努力。

在曾剛看來,要將「落寂」邊緣區轉變成「活躍」增長極,需要改變傳統發展思路,告別「以鄰為壑」舊時代,開啟「以鄰為伴」新時代。他說,「應該大幅改善省際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建設一小時都市圈;還應賦予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辦公室更多‘實權’,啟動經濟區內多個城市的立法合作,逐步統一各類標準,為落實淮海經濟區規劃具體內容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徐州能做什麽?

在整個淮海經濟區的城市群中,徐州不僅在地理上處於相對核心的位置,經濟體量也最大。去年徐州GDP總量達到8900億元,距離成為「萬億GDP」城市更近一步。

而對於成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並不缺乏支持。早在2017年8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關於支持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意見】,就提出要給予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大力支持。

2018年以來,淮海經濟區的10座城市,相繼召開了六屆協同發展座談會,簽署合作協定18項。

最近幾年,淮海經濟區內的交通也得到很大改善,比如徐宿淮鹽鐵路、徐連高鐵通車執行,徐州至淮北、徐州至宿州2條跨省快速路建成通車,開通淮海經濟區毗鄰城市公交11條、日開行班線246班。而京滬高鐵二線、徐明高速、台睢高速等工程也在順利推進,「1小時通勤圈」開始形成。

那麽,建成名副其實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還需要在哪方面著力?

在中國社科院區域經濟學研究員牛鳳瑞看來,長三角地區之所以一體化發展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除了城市彼此間交通的便捷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產業鏈上下遊的協同合作。在他看來,任何區域一體化,產業協同一定是其中的關鍵。

中國在工業化的初期,以煤炭為支柱產業的新興資源城市(地區) 快速發展。但是對煤炭資源的過度開發使這類城市(地區)目前面臨資源枯竭、生態退化等困境,亟需轉型。

同為淮海經濟區核心城市的徐州(賈汪區)、淮北、棗莊,均為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

最近幾年,徐州的轉型取得一定成績,去年躍居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第22位,其工程機械產業更是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此外,徐州采煤沈陷區累計治理修復比例達72.9%,林木覆蓋率連續五年居江蘇第二。

徐州能否在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方面給予「兄弟城市」幫助,備受關註。

除此之外,新興產業產業鏈的協同,對於區域共同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比如,在新興產業的產業鏈協同方面,長三角地區獨具特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四大產業,是長三角區域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為推動四大產業補鏈、強鏈、固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早在2021年,第三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這三省一市共同成立了上述四個重點領域的長三角產業鏈聯盟。以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聯盟為例,目前,該聯盟已覆蓋長三角範圍內專用車、氫能、電機、智能網聯等會員單位500余家。

此外,該聯盟還組織標準研究,推動長三角範圍內標準共建互認。目前,聯盟已研究甲醇加註站、動力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領域團體標準的編制,已釋出標準6個,立項標準12個。

最近幾年,徐州在不斷投入新興產業,正加速壯大工程機械、綠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個優勢創新產業集群;培育數碼經濟、集成電路與ICT、醫藥健康、安全應急4個新興創新產業集群。目前已組建10個集群專班,成立產業聯盟。

在曾剛看來,在淮海經濟區應鼓勵、發揮跨省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消除阻礙要素流動的行政障礙,著力推動跨界產業鏈、創新鏈合作,為高質素發展提供支撐平台。

「要發揮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作用,徐州可以加強與上海、南京、合肥、濟南、北京、深圳等重要城市的合作,帶領淮海經濟區‘眾兄弟’城市‘走出去’,透過設立創新飛地、創業飛地等形式,密切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將外部優質資源引入經濟區;還應牽頭建立淮海經濟區創新共同體,牽頭聯合設立專項產業創新基金,重視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數碼經濟、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際合作,爭取在新一輪國家新質生產力布局方面贏得先機。」曾剛分析。

作者:趙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