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如何看考研分數線「內卷」?

2024-03-28三農

近日,各高校陸續公布2024研究生招生考試復試分數線。

「初試成績428分,政治單科成績65分,比報考高校考研復試線中的政治線低2分,無緣復試。」

「初試389分,比我預計的要高很多,但復試線出來是390分,一分之差隔斷了我和我的夢想。」

有的高校新聞傳播學學術碩士復試線超過400分,比上一年漲了45分……

逐漸推高的考研復試線,讓不少考研學子陷入考研分數線「內卷」的無奈,以及與夢中「情校」的復試失之交臂的沮喪之中。他們中,有人互相鼓勵、重拾信心,準備等待調劑或再「戰」;也有人準備看就業機會。

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438萬人。在連增8年後出現下降——比2023年減少36萬人,降幅約7.6%。由此,不少人認為「考研熱」開始降溫了,2024年考研是不是更容易「上岸」了?

然而實際上,2024年考研分數線並沒有如一些人預想和期望的,出現整體下降。

3月12日,教育部釋出2024年研考國家線,哲學、法學、文學、體育學、歷史學、理學、醫學、管理學、交叉學科等專業的學碩國家線相比去年都有所提高,工學、農學、軍事學、藝術學的學碩國家線與去年持平。專碩方面,法學、文學、歷史學、醫學等專業的國家線比去年有所提高,教育學(體育除外)、工學、農學、軍事學、藝術學等專業的國家線與去年持平。

近期,隨著院校自劃線的陸續公布,一些考研學子的心情由焦急期待,變為失落遺憾。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自述,今年考研初試總分398分,在所報考院校的專業排名卻只有44名、無緣復試;而在去年,398分在該院校專業復試名單中排第8名。

在評論區,網友們不禁感嘆考研人太多,高分太多。

確實,考研分數線似乎越來越「卷」。

從2020—2024年的考研國家線來看,以學碩為例,哲學2020年與2021年分數線基本持平,2022—2024年分別比上一年增長了5分、10分、10分;教育學的國家線波動上漲,2020-2024年間分數線上漲了近20分;文學國家線在這一時間段波動上漲了10分;歷史學國家線在這一時間段波動上漲了21分;工學國家線在這一時間段波動上漲了9分;藝術學國家線在這一時間段波動上漲了15分。

「因為 受各種因素影響,分數線高低波動是正常的。 同時, 這種波動並不影響招生錄取的公平公正, 因為評分標準和規則對報考同一所院校同一專業的考生來說是一樣的。」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陳誌文表示。

陳誌文指出, 研招分數線的漲跌變化取決於三個因素:報名人數、招生計劃、試題難易程度。

「今年研招報名數減少,招生人數增長,為什麽考研復試線還增長,而不下降?」陳誌文說, 一個重要原因是,今年研招報名數減少只是給實際參加研究生考試的人數「擠了水分」。

陳誌文解釋,從他了解的數據來看,近年伴隨報名人數的高增長,研招初試缺考率也不斷大幅攀升;而在2024年研招中, 雖然報考人數減少,但實際完成了整個初試考試的學生人數比去年有所增長,並不是下降。

招生計劃方面,今年3月初,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郭鵬介紹去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提到,去年招收博士生15.33萬人,比上年增長10.29%;碩士生114.84萬人,比上年增長4.07%。去年,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已經接近60%。

同時,郭鵬表示,將穩步擴大研究生人才培養規模,不斷最佳化高層次人才培養結構,加快培養科技創新人才。2023年,理工農醫類的碩士招生規模占比60%,博士招生規模占比超過80%。

「這意味著, 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主要在博士, 去年碩士招生114.84萬,相比2022年增長不足5萬,可見 碩士擴招振幅有限,不足以對研招復試分數線形成重大影響。 」陳誌文分析。

關於試題難易,陳誌文指出,試題的難易是影響考研復試分數線高低的最敏感因素之一。 考研復試分數線的高低,可能既跟試題本身的難易程度有關,也跟閱卷打分標準的松緊有關

3月21日,新東方大學生學習與發展中心釋出【量化考研:考研年度報告】。透過整理分析大約800個研究生招生單位以及下屬學院和專業的海量數據,新東方得出的統計結果顯示,2024考研統考生的真實報錄比約為4.26,這意味著,平均約每四位統考生報名最終會有一個人「上岸」成功。實際上,這與2023年的報錄比大致相當。

另據麥可思研究院最新釋出的報告顯示,雖然今年考研報名人數在連漲8年後首次出現下降,較2023年下降36萬人,但 哲學、交叉學科、歷史學、理學、醫學、體育學等多個學科的國家線卻「逆勢上漲」。

陳誌文表示,部份專業考研分數線「內卷」嚴重背後的一個現實是,多年來, 文科生升學、求職競爭比理工科生更為激烈。

「多年來,理工農醫的社會需求就比人文社科人才的需求量大,招生量也就相對更大,招考錄取率以及畢業後的就業率也更高。 研招、包括高考,都存在文科專業比理工科專業競爭更激烈、錄取分數線更高的現象。 」陳誌文指出,他建議在新高考下的高中選科中,就應當考慮這些問題,避免以文科更易學、更易拿高分的心態,蜂擁選擇偏文科的科目組合,進而未來卷入更為激烈的求學、求職競爭中。

在激烈的競爭下,不少初次考研失利的畢業生選擇了考研二戰。

根據麥可思的數據,從不同學科看,2022屆醫學、法學本科生考研「二戰」比例較高,分別為9.6%、8.8%;其後是經濟學(7.3%)、文學(7.0%)、理學(6.9%)。與2021屆相比,藝術學、理學計劃「二戰」比例增長較多,分別提升1.2個、1.0個百分點。

不過,麥可思研究發現,畢業後一度執著考研卻未能成功「上岸」的群體,其步入職場後就業質素明顯不及工作三年的同期畢業生。

對於當下一些考生考研失敗後選擇「二戰」甚至「三戰」、「四戰」的現象,陳誌文表示, 考一次沒考上再努力一次可以理解,對於「三戰」、「四戰」的現象,他尊重但不贊同。 他認為,連續多年考研的考生需要想清楚考研的目的是什麽?透過考研到底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若是以考研為名,演變成變相啃老或者回避就業,並不可取。待業時間過長,之後很難再融入社會,找到求職動力,更多是回避。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郭鑫表示,「 我比較支持到‘二戰’ ,因為‘一戰’的學生,有一些問題他可能自己還沒太想清楚,但我認為,這個學生只要有好的追求,不管他當初是否想得很清楚,上了研究生以後,透過學校的培養,也許他就可以成才了,所以我們要給他這樣的機會。有的學生‘一戰’沒考好,再復習一下‘二戰’也可以。」

江蘇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蔡國春則表示,考研人群的基數很大,其中有一部份的學生是盲從的,動機不一,有的是家長逼的,有的是找不到自己的目標,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麽,既然同學都考研,那我也考研。「當然,就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影響因素,就業的壓力是客觀上存在的。而且現在很多就業崗位,特別是公務員、事業單位等體制內的一些崗位,對學歷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拉高了學生的考研欲望。」蔡國春說。

什麽樣的學生適合考研?我覺得,第一,專業基礎一定不錯;第二,一定要有成就動機。 因為未來還要學習,沒有成就動機,沒有抱負,沒有自我的成就規劃,研究生是很難讀下去的。」

今年新學期開學,多所高校相繼發出倡議書,呼籲2024屆畢業生要客觀了解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 合理定位個人就業目標,科學做好職業規劃,「不要只盯著升學考公考編」。

例如,2024年2月,浙江理工大學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中心在公開信中稱,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主動邁出求職「第一步」,不要只盯著升學考公考編,可以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服務國家戰略,投身到中小微企業就業,投身到基層就業,報考「特崗教師」「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服務專案,到部隊建功立業等,讓青春出彩,讓人生昇華。

安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致學院2024屆畢業生就業倡議書】中提到,希望同學們全面考慮各種就業崗位的價值和與自身能力的匹配度,特別是要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不僅關註升學、考公、考編等傳統路徑,更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投身中小微企業、基層服務,如特崗教師、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專案。

今年全國兩會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先就業再擇業,無論在大城市或者基層,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宋寶安建議,大學生要更加腳踏實地,轉變就業觀點,「大學生回家鄉建設,靈活就業或自主就業,也都是很好的。」

無論考研,還是就業,希望大學生們都能夠在明確個人情況、定位和目標的基礎上,理性、客觀分析當前形勢,提前做好規劃和準備,避免盲目跟風而浪費寶貴時間。

中國教育線上綜合自:澎湃新聞、第一財經日報、本平台此前采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