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何國俊:氣候變遷、自然災害風險及應對

2024-07-27科學

何國俊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香港大學賽馬會企業永續發展全球研究所所長

以下觀點整理自何國俊在2024年中國與全球經濟論壇上的發言

本文字數:2995字

閱讀時間:8分鐘

觀察近年來全球氣溫變化情況,相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赤道周圍的溫度上升振幅不大,溫度上升振幅大的反而是像北極這樣的高緯度地區。而這些高緯度地區長期冰雪覆蓋,所以溫度上升導致冰雪融化,從而導致海平面急劇上升。2017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表明,地表平均溫度上升超過2度以後,超額死亡造成的社會經濟成本是最主要的一部份,隨著溫度持續升高,死亡人數就會大振幅上升。

近幾年,由於氣候變遷所導致的自然災害也不斷增多。隨著全球溫度變暖,更多極端炎熱的天氣發生,幹旱、山火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越來越高。同時,溫度上升加劇水的蒸發,導致極端降雨以及台風天更加常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一年大概有9500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影響,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人民幣。和過去五年的均值相比,房屋倒塌數量上升將近100%,直接經濟損失上升13%。今年上半年南方很多城市都受到頻發洪水的影響,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地方被水淹著。

一、氣候變遷導致的問題為什麽難以解決?

氣候變遷的核心是能源問題,能源問題本質上是用化石能源還是清潔能源的問題。

第一大挑戰,化石能源的燃料依然是充足且便宜的。 我們現有的石油、天然氣、煤炭儲量按照我們現在的使用速度還夠用多少年?可能二十年前,我們就聽說油還夠用四十年、五十年,但是過了二三十年後聽到的還是夠用四十、五十年。原因在於我們在用煤炭、用油的同時,也在不斷探明新的儲量,並且開采技術在提高。比如過去美國的頁巖油和頁巖氣的提取,極大的拓展了我們可用的化石能源的範圍。煤炭的使用有一個非常顯著的下降,主要是由於已開發國家不用煤炭了,也不去更多的開采煤炭了,但即使看這個數據,化石燃料還夠我們用大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第二大挑戰,氣候變遷在各地的影響非常不一樣。 極端炎熱會讓更多的人死亡,極端寒冷也會,整個改變是一種分布式的改變。首先,越是窮的地方越受影響,比如非洲、印度這樣一些國家,基本上氣候變遷問題對他們是生死存亡的問題。但對於新興經濟體,更多的發展問題,比如中國以後要怎麽發展。對於已開發國家,其實是願意不願意做這件事的問題,如果看歐洲和北美,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益於全球溫度適當上升的,本質上氣候變遷對它的影響並不是那麽感同身受,有的地方還是受益的。像俄羅斯這樣的國家,如果全球氣溫上升兩度,它的大片土地都會變成沃土,制造業、農業將會大量發展起來。

第三大挑戰,應對氣候變遷的不同措施可能存在矛盾。 一是要減緩這個過程,我們就要節能減排,降低碳排放,減少化石能源使用。過去幾年,有時候我們聽說過拉閘限電的政策,本質上就是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使用電力。二是要不斷適應氣候的變化,適應氣候變遷需要空調的普及、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更高的收入。但實際上這兩方面是有沖突的。比如,適應氣候變遷最基本的要有更多的空調,但用更多的空調恰恰就有可能增加碳排放。那麽為了綠色環保而放棄使用空調是否合理呢?下面舉例說明: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後,海嘯摧毀了核冷卻設施,進一步導致核泄漏。日本全民恐核,政府把所有的核電廠都關了,導致缺電,但是又不可能讓電網斷電,就只能號召大家省電,少用電、少用空調及一些能省電的地方。但我們發現,這種節能開始以後,在那些節能目標非常高的地方,它的溫度跟死亡率的關系變得更加陡峭了。以前同樣一個高溫天氣來了以後,死亡率會提高但也許不會特別明顯,但現在沒有空呼叫了,要省電了,它的死亡率就會在這個基礎上有一個更陡峭的提高。我們估算由於這種簡單的節能政策,日本每年可能會有7000中老年人因為極端天氣死亡。

從宏觀層面,應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和自然災害風險主要有兩類措施:

一是替代,替代化石能源用清潔能源生產,加上生產經營活動的電氣化,改造我們的生產經營方式, 中國就是在這條路上處於一個領先的地位。

二是化石燃料的部份需要不斷提高成本,讓碳的社會成本反映到生產經營中來。 比如2021年建立全國碳市場以後,中國碳價開始上漲,現在上漲到100元人民幣/噸,但相比歐盟碳市場100歐元/噸,中國碳價還是比較低。而學術界估計的碳社會成本是200美元/噸,可以作為一個參照系來完全反映碳社會成本。

二、從微觀角度企業能夠做什麽?

適應這種極端天氣和氣候變遷需要全面評估氣候相關的自然災害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去尋找適應力策略。這裏需要幾個東西:好的數據、好的研究方法、易用的平台。

我們做了這方面的基礎工作,是關於中國的上市公司的。中國的極端高溫集中在中原的城市,而極端寒冷跟大家的感官相一致;幹旱在北方和西南方比較常見,而洪水的發生地比較分散。洪水的發生是短時間極端降雨,加上原生的排水系統和河道等因素共同決定的,所以,到現在也很難預測和降低洪水的影響。

我們對中國所有的上市公司以及他們所有子公司暴露的氣候風險進行了衡量。研究主要關註4000家非金融上市公司,這些公司有超過14萬家的子公司。如果子公司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就記錄下來,再把影響透過子公司註冊資本進行加權。重點關註兩方面:一是母公司暴露對ROA的影響,二是子公司加權平均的暴露對它的ROA的影響。如果只看母公司本身的暴露水平,則發現對上市公司基本上沒有影響,以前的研究更多關註到母公司本身所在地作為風險暴露的衡量。但是子公司如果加權平均,把所有面對的氣候風險都算好以後會發現,氣候風險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很大。

根據我們估算,如果全國各地極高溫天氣增加十天,平均ROA會降低1.38個百分點,而ROA均值二十年平均大概是4.7%,近幾年的ROA已經降到2%左右。 中國每年極端的氣候現象導致資產報酬率降低大概0.37個百分點,如果把各種氣候災害都考慮進來大概會影響0.62個百分點。 如果近幾年ROA是2%或3%,那麽下降0.62個百分點是非常大的一個影響。

與此同時,我們還關註了企業是否會隨著時間的變化更好的適應氣候風險。我們發現單次氣候災害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在變小,這主要得益於基礎設施韌性的加強和空調等裝置的推廣。然而,我們也要看到,盡管每次災害對公司的影響在降低,但災害頻率卻在提高。所以,由於氣候變遷導致各種氣象災害頻發,其總體影響依然是不可忽略的。另外洪水是比較難以「適應的」,我們看到這二十多年來洪水對上市企業的影響一直都很大,企業沒有很好的降低其影響的方法,未來可能很多的研究也要更多的關註洪水的預測。進一步我們構建了中國上市公司氣候相關風險指數來衡量企業受到氣候災害的影響。我們看到農業、食品、釀酒以及很多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等是受氣候變遷影響都很大。

除了去適應氣候變遷以外,企業也要積極的去減緩氣候變遷。這裏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是企業的ESG。企業是非常好的一個抓手,因為它一方面可以影響員工,另一方面可以影響到使用者和供應商。很多企業做ESG的是為了合規要求,比如財政部、三大交易所在今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ESG披露要求和辦法。在做ESG的時候,企業應該特別註意去衡量各類ESG活動帶來的影響。要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最好先想清楚期望得到什麽結果,繞不辨識出有成本有效性的方案。

企業應該努力去尋找那些成本非常低,但可以實作非常大價值的ESG行動。例如,我們和阿裏巴巴合作在他們的餓了麽平台上做的實驗。為了降低免洗的塑膠垃圾,我們在下單的時候把預設選項改成不需要餐具,而且給他一點點綠色獎勵,這樣一個特別簡單的舉動可以讓不需要餐具的使用者提高6.5倍,為中國每年減少使用220億套一次性餐具。我們希望有機會可以和企業更多的合作, 辨識出更多類似的成本非常低、社會價值非常高的幹預。

文章僅作為學術交流,不代表CMF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