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海上「生綠電」 水下「魚滿艙」

2024-09-29三農

今年9月初,「伏羲一號」完成了首批養殖魚苗投放。南方日報記者 陳保良 攝

從汕尾海岸碼頭出發,行船約一小時,便可到達後湖風電場海域,此時距離海岸已有11公裏遠。作業人員將一箱箱波紋龍蝦從船上運出。迎著燦爛陽光,生龍活虎、擺動著觸須的優質蝦苗被裝在吊籠中投放入海。這片廣袤、看似平靜的海平面下,「生機」湧動。

就在9月初,全球單體最大的防颱型風漁融合網箱平台——中廣核「伏羲一號」風漁融合網箱平台(下稱「伏羲一號」)完成了首批養殖魚苗投放。建成投運後,預計年產優質海水魚類約900噸,年產值達到5400萬元。

過去提及深遠海養殖,風高浪急往往讓養殖企業和漁民望而生畏。而「伏羲一號」偏偏「向風而行」。平台不僅可以正面抗擊17級超強台風,還要把風能利用起來,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創新發展模式。

在全國海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計畫在沿海各地市落子頻頻,養殖規模也不斷「重新整理」。僅2023年至今,全省開工現代化海洋牧場計畫83個,總投資超190億元。這一融合了海洋一二三產業的創新模式,正為廣東海洋強省建設、「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註入藍色新動能。

●南方日報記者 汪旭瑩 黃敘浩

「精打細算」用好風電場閑置海域

剛剛過去的幾場台風影響已經消散,深遠海的海面歸於平靜。放眼望去,一排排白色風車高聳,海風吹拂下,巨大的扇葉徐徐轉動。風車之間,一座藍白相間的平台「穩坐」於蔚藍海面,還有一部份構造沈入了海平面以下。這就是「伏羲一號」。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伏羲一號」由網箱主體結構和上建平台兩部份組成。大部份時候,海面上所能看到的部份只是「冰山一角」,平台沈入海中的網箱長70公尺、寬35公尺、水深約25.7公尺,養殖水體達到了6.3萬立方米,重新整理了此前廣東的最高紀錄。平台上則設定了臥室、廚房等,供平台的管理營運作業人員居住。

如此龐然大物想要在海上「站穩腳跟」並不容易,如何保證其穩如泰山?

工作人員給出答案:「伏羲一號」創新套用防颱風、防撞擊、強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場養殖網箱結構設計建造新技術,采用「6樁+斜撐+雙上部組塊」樁基桁架式結構,形成強大防颱風能力,可正面抗擊17級超強台風,是全球防颱風能力最強的網箱平台。

投放在哪裏使用,也有講究。

「‘伏羲一號’所投放的後湖風電場海域,發展深遠海養殖業的自然基礎條件優越。」工作人員介紹,這片海域海水溶解氧全年穩定,沒有夏季缺氧區,而且臨近粵東沿岸上升流,具有低溫、高鹽、高磷等優勢,是包括波紋龍蝦在內的各類海產生長繁育的「天堂」。

然而,另一方面,把養殖平台投放在深遠海,也意味著更大的風浪挑戰。如果無法經受台風等極端天氣的考驗,很有可能血本無歸。

因此,選擇在風電場建設海洋牧場,對於汕尾、廣東而言是全新且大膽的嘗試。挑戰雖大,如果「伏羲一號」能夠取得成功,將為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探索出寶貴實踐經驗。

「伏羲一號」風漁融合計畫科研主管劉固固介紹,風電場的裝置和電纜等設施所占用的海域面積,一般不會超過整個風電場規劃總面積的10%。這也就意味著,風電場有90%左右的海域面積閑置。

廣東是海洋大省,擁有全國最長4000多公裏的大陸海岸線、全國第二的41.9萬平方公裡海域面積。饒是如此,要實作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廣東在開發利用海域時也要「精打細算」。這也是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打造海上新廣東所帶來的更高要求。

「中廣核探索將風電場跟海洋牧場相結合,就是要更充分地利用海域。這不僅能幫助海水養殖業更好走向深遠海,還能減少傳統的養殖模式給近海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劉固固說。

「硬核」海工裝備制造技術派上用場

「伏羲一號」是一座跨區域協作打造的平台——在江門新會完成建造後,「伏羲一號」才被拖曳到汕尾投入使用。

由於規模大、模式新,「伏羲一號」的建設並無先例可循。因此,在建設過程中,常常是「見招拆招」,遇到新問題,便靈活調整設計和施工方案,攻克了不少技術難題。

平台配備的智慧漁業裝置之一投料上餵系統,就是一項創新的成果。由於投放海域水較深,要在25公尺水深條件下實作飼料的精準分層投餵,難度很大。此前已有的常用投餵裝置都不符合「伏羲一號」智慧化養殖要求。

為此,汕尾市與中廣核合作建設的紅海灣實驗室,聯合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專門設計了一套水力氣力一體化自動投餵系統,終於滿足了使用需求。

事實上,建造這樣一座「龐然大物」並不容易,好在廣東有「硬核」的海工裝備制造實力提供了關鍵支撐。

在江門,記者見到了負責平台建設的廣州打撈局新會基地負責人。他介紹,自去年12月正式開工以來,「伏羲一號」風漁融合平台便面臨著工期短、高空作業頻繁、技術要求高、長時間雷雨天氣等不利因素。「好在過去我們在海工裝備制造等方面積累下了比較豐富的經驗。盡管現代化海洋牧場是廣東近幾年才興起的新業態,我們的經驗、技術也能夠派上用場。」

「‘伏羲一號’的建設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也是探索‘風漁融合’型海洋牧場模式的一次嘗試。」劉固固說。

在深遠海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

「伏羲一號」還有另一項「特長」——相較於傳統養殖平台在太陽能發電不足的情況下還需要依賴柴油發電機組,「伏羲一號」實作了100%綠色用能。平台上配置了50千瓦風電機組與18千瓦光伏陣列,可滿足平台自身的日常用電需求,並實作純綠色電力供應。

海上「生綠電」,水下「魚滿艙」。規模越來越大的深水網箱,為廣東開啟了「藍色糧倉」。

九月初首批投放的吊籠共80個,每個吊籠內有六、七百只波紋龍蝦苗,養殖周期為4個月。目前,首批投苗的波紋龍蝦生長態勢良好,預計將在10月投入下一批波紋龍蝦苗。

「吊籠是垂直多層的。大約50個吊籠可鋪滿一層,如果在水下垂直掛滿整個網箱,吊籠總數會達三、四百個。」劉固固說,「正式投產後,養殖營運方廣東省海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還將分多批次投苗,預計第一年波紋龍蝦產量可達100噸。」

記者了解到,在深遠海養殖波紋龍蝦屬於全球領先嘗試,深海雖然具備低溫、高鹽、高磷等優勢,但同時也存在水流較大、海況較急等不利因素。

「伏羲一號」平台配備了智慧漁業裝置,工作人員在岸上的監控室,就可以集中控制系統進行統一管理和調控,開展精細化養殖管理。另一方面,在深遠海養殖的模式下,波紋龍蝦生活在更接近自然的環境中,肉質更加緊實,品質也更佳。

中廣核(廣東)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潘天國表示,「伏羲一號」不僅整合了網箱養殖、光伏和風力發電等功能,還整合了新能源制氫、水下儲能等實驗裝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海上綜合實驗平台。

「接下來,紅海灣實驗室將利用‘伏羲一號’重點開展海上風電與海洋生態互作機制研究、漁業養殖永續生態環境建設研究等系列科研計畫,助力廣東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潘天國說。

■向新者說

汕尾市委副秘書長、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宋巍:

加快形成海洋新質生產力

汕尾作為粵東西北沿海地市,要用好海洋資源稟賦,發揮海洋資源優勢,讓海洋經濟為汕尾經濟回升向好、「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增添動力。

去年以來,汕尾市以深化改革促進「百千萬工程」,建立了現代化海洋牧場用海計畫聯合審批機制和「標準海」計畫儲備機制,選劃出適合海洋牧場發展的海域,整片統一交由政府單位或市屬國企先行完成整體海域使用論證、環評論證等前期工作,打造「拎包入住」產業載體平台,用海審批時間由一年縮減至一個月,實作「生海」變「熟海」,在粵東率先「拿海即開工」2個大型現代化海洋牧場計畫,其中就包括「伏羲一號」。

「伏羲一號」是全球單體最大風漁融合網箱平台、全球防颱風能力最強網箱平台、全球首例風漁融合型深水網箱養殖與海洋生態環境永續發展計畫,創下了三個「全球第一」。高科技含金量的背後,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融合發展、聯合攻關的結果。接下來,紅海灣實驗室將利用「伏羲一號」平台重點開展一系列科研計畫,因地制宜發展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

向海深耕正是汕尾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特色。我們將依托「伏羲一號」平台,推進科研、育苗、裝備、養殖、加工、冷鏈的全產業鏈發展,加快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高品質水產主產區,進一步擦亮「天下海鮮、汕尾領‘鮮’」的汕尾海產品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