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資深導師給研究生的5點實用建議,第3點曾經讓他深感無力!

2024-04-01教育

文|周浙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

我在整理檔的時候,看到一個之前在研究生入學教育會上做的PPT,覺得其中的內容對研究生們或許有點幫助,便整理成文章,釋出出來。

一、明確讀研究生的目的

研究生制度從本質上說,是為了培育職業科學家而設立的,也就說是為了培養職業研究人員和大學教授而設立的。每一位研究生同學在入學的時候,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這份職業是否符合你。

如果你想成為一位科學家,做一名大學教授,讀研究生就非常適合你。如果你僅僅是想獲得一個學位,以後從事其他工作,研究生制度不見得是最佳選擇。

對於不想成為職業科學家的同學,或者在工作中發現不適合做職業科學家的同學,應該和導師進行一次開誠布公的交流。導師也許會根據你的情況,降低論文的難度,讓你順利畢業(至少我是如此)。

對於堅定選擇做職業科學家的同學,或者逐步喜歡上這份工作的同學,也要和導師表明心跡,師生共同選擇一些富有挑戰性的課題,朝著做職業科學家的路上邁進。

同時,我認為無論你讀研究生的目的是什麽,都應該全心全意做好當前的工作。在研究生期間學到的客觀辯證看問題的科學思維,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會使你今後無論做什麽工作都能獲益。

二、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研究生大概是一生中最後一次長時期集中學習的機會了,要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提升自己的能力。

研究生首先是要提高自己的外語能力(主要就是英語),要真正做到聽說讀寫都要過關。

科學研究的平台,是一個開放的平台,是一個國際競爭的平台,我們不可避免地要看英文文獻,用英文發表科研成果,在國際舞台上用英語交流。外語不能過關,猶如一個文盲置身於文明社會,是很難做好科研的。

鍛煉聽力,我推薦兩種方法。一是看原版的電影、電視劇,這會讓極大地提升語感;還有一種就是聽原文的科學故事。

我做研究生的時候,有一個節目叫做「voice of America」,每個晚上我都會和師弟守在收音機旁聽這個廣播。現在類似這樣的節目應該是非常多了,Science的網站幾乎每一期,都把一篇論文簡化為5分鐘左右的小故事。一位學生還向我推薦一個TED的app,這個上面的科學英語故事就非常多。

經常聽這些節目,聽力和口語一定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不過現在的同學,英語水平都普遍都比我們那個時候要高。我的不少學生,英語說得比我好,這個建議有點杞人憂天吧。

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還是要用母語交流和表達,提高自己的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更為重要。我看同學們的論文和報告,感覺有兩個問題非常普遍,即文章邏輯性不強和詳略不當。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接下來應該是「寫廟裏有個老和尚」,而有些同學會突然跳到我要去沙灘散步。這類缺乏邏輯性的文章,讀起來非常費勁,讀者需要從紛亂跳躍的文字中,去梳理作者的中心思想。建議同學們讀幾本邏輯學的書籍。

詳略不當也是同學們常犯的毛病。很多同學會把一些旁枝末節和所有的發現一股腦地寫在一篇文章中,而對整個文章的背景,又缺乏一些必要的交代。這都會嚴重地削弱文章的表現力。

口頭表達能力也非常重要。文章寫得好的人,不見得口頭表達就一定好。

學術場景的口頭發言,大多數時候都是有時間限制的,多數學術報告的時間是15鐘。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報告,是一名學者的基本素質。在這15鐘的時間裏,哪些該講,哪些要舍棄,要做出取舍。

好的報告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的。提問的時間也就是1、2分鐘,提問題需要直奔主題。在準備報告的時候,要站在聽眾的角度去思考,哪些內容會是聽眾最感興趣的。

這種能力也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透過一次一次講演的鍛煉而獲得的。同學們要重視每一次組會上的報告,珍惜每一次學術會議上的講演。

其次是培養鍛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能夠提出問題,首先是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的能力,是建立在了解本領域的學科發展趨勢、熟悉本領域的理論框架和知曉本領域研究方法的基礎之上。培訓鍛煉這種能力沒有捷徑可走,是透過廣泛閱讀文獻,多參加學術會議,慢慢積累起來的。

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試驗技能、數學水平、掌握至少一門電腦言語、熟悉分析軟體等。對於分類學、生態學和地質學領域的同學,還需要具備野外工作的能力。

野外工作的能力,不僅包括業務能力,還包括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和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分類學、生態學和地質學的實驗室在野外,如果不能夠在野外采集到樣品,研究工作就無法開展。野外工作面對的不僅僅是大自然,還有各色人等。保護自身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危險,要有能夠感知能力。

這些能力都能在科研實踐中獲得,前提是要投身於這些科研實踐,不要怕做實驗,不要怕出野外。

三、學會與導師和同行交流

交流既指和導師的交流,也包括和同行的交流。

和導師的交流非常重要。多年帶研究生的經驗告訴我,但凡是躲著我的學生,一定是有問題的學生。

同學們不要怕和導師打交道,要及時把自己遇到的問題告訴導師。不要等到送出論文的截止日期,才把遇到的問題暴露出來。那樣的話,推遲答辯可能已經是最輕的後果了。

所以,同學們務必要及時精靈師匯報研究工作的進展,特別是及時匯報自己所遇到的問題。

要學會和導師打交道。匯報研究工作進展最常見的兩種方式,一是在組會上匯報工作進展,二是和導師面對面的交流。無論是哪一種交流方式,都有要在交流前做好準備,明確自己的問題所在,哪些問題是需要導師指導的,哪些問題是透過自身的學習可以克服的。

和導師交流,最好提前預約。切忌在導師情緒不佳,或者在忙於其它事務的時候和他(她)談論重要的事情。去導師辦公室最好帶一個筆記本,把導師說的一些重要事情記錄下來。

對於雙方達成的共識要遵守,既要獲得導師的指導,又要有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作為一名研究生,也不能事事依靠導師去解決。

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大多數研究組都會利用QQ或者是微信等社交軟體建立研究組的工作群。同學們一定要重視導師在工作群中分享的文獻以及對文獻的點評。

我在研究組工作群中分享的文獻和對文獻做出的點評,常常得不到同學們的反饋。不知道他們是否會看這些文獻,是否會閱讀我做的點評,這讓我產生深深的無力感。

和同行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我有一位學生,我讓她嘗試一種新的分析方法,但具體如何做我也不會。這位學生透過文獻,找到了發明這種方法的原作者,並透過信件獲得了作者的幫助,最後圓滿地完成了這項工作。

在科學研究中獲得同行的幫助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許多同行也都有助人為樂的美德。不要忘記你的師兄弟也是你的同行,向你的師兄弟學習,是最快獲得有效幫助的最佳途徑。

四、發現做研究的快樂

科學研究很多時候其實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耗時費力還要考驗耐心。

8小時內做不好科研,幾乎是所有科學家的共識。也就說科學研究會擠占你的大部份業余時間,而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皆是如此。

然而,做研究也是快樂的,這種快樂又是常人無法體會的。

在我看來,做研究的快樂就來自於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發現。同學們要在研究工作中,去體驗和感受這種快樂,要為自己的每一點突破感到高興,要在每一次發現的過程中獲得快樂。

要及時總結發表自己的科研成果,透過發表文章建立自信心,並收獲成就感。

五、培養一種愛好

雖說做研究需要占據8小時以外的大部份時間,但也並不意味著你沒有一點業余時間。

我的一位學生,他的愛好是看植物。在許多個周末,他爬遍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周邊的山去找植物、看植物。這樣的愛好既鍛煉了身體,又提高了植物分類學的水平。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同學都喜歡看植物,有的喜歡打羽球,有的喜歡畫面,甚至喜歡做飯都是一種很健康的愛好。

有一種愛好,對於身心健康非常重要。愛好是研究工作的調味劑,愛好會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以上是一個退休導師的絮絮叨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啟示,請原諒他「好為人師」的毛病。

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周浙昆科學網部落格。

連結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425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