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不妨讓學生多學點「無關緊要」的東西

2024-03-20教育

有段話一直縈懷不去,令我時常回味。

那是一段大學教授講給小學生的話,講話者是王澍。他是世界著名的建築設計師,曾獲得過國際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里茲克獎,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院長。一次,在中國美術學院附屬小學的畢業典禮上,他對學生講:「親愛的孩子們,我在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很愛好體育,但是沒有成為運動員,可如今在這個拼體力的建築設計界,我的身體素質是最棒的;我在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很喜歡畫畫,但是沒有成為畫家,可如今我作為一個建築師,畫起圖紙來非常輕松;我在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我喜歡寫作文,但是沒有成為作家,可是在眾多普里茲克獎獲獎者中,大家說我的設計文稿寫得最有內涵。」他的結語是:「孩子們,當年看似無關緊要的東西,都在我的身上發生了化學反應,對我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這段話像談心一樣直白,可意蘊卻很豐富,著實精彩!這是我的真實感受,相信大家也會有同感。

贊嘆過後,不免細思:王澍的這段話究竟好在哪裏呢?我認為他用生動、易懂的話語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而且這個道理會自然地浸潤心靈,進而啟發思維。

他的這番話讓我不由聯想起了綜合素養的話題。學生發展需要有帶得走、帶著走的東西,那就是學科核心素養。但是在學科核心素養之上還有一個整合性的素養——綜合素質。人是一個整體,生活更是綜合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賴於人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來自學科核心素養的融合、融通,進一步講,綜合素質昇華了學科核心素養,它的核心是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所以培養綜合素質要求學科教學開啟邊界,引導學生開啟眼界,學會將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發生聯系,結成知識圖譜,編織成素養網路,將自己發展為完整的人。

比如,基礎教育。基礎教育重在基礎,基礎不可替代,也不可逾越,萬丈高樓要有紮實的地基,否則大廈就會立即傾覆。又好比長途跋涉,必須有底氣和實力,否則走不遠、走不穩,走不到終點。基礎意味著可能性,基礎有多厚實,發展的可能性就會有多廣闊,孕育出的可能就會有多豐富。所以,基礎,尤其是那些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看起來無關緊要,其實都在默默支撐人當下與今後的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忽略基礎,連一點點輕慢都不行。

比如,五育並舉、五育融合。真正的五育融合是化學反應:五育之間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支撐、互相促進,形成一股合力,讓人全面而自由地發展。但是五育融合要以五育並舉為前提。五育並舉說的是每一個「育」都重要,都有獨特的育人價值,沒有五育並舉,就不會有真正的五育融合,因此要把每個「育」都做好、做到位。但是在每個「育」做好的時候,要主動伸出手來與其他各「育」合作,相互交融,催化五育之間的化學反應,反應的產物是人的整體、和諧發展。這是人發展的理想境界。

兒童有自己的興趣,而且興趣是多元的。培養興趣,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讓自己有個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創新的先導。我們應該讓學生有喜愛的學科、喜愛的活動、喜愛的「角落」——蘇霍姆林斯基稱之為「心愛的學科」——但是,培養興趣、愛好、特長,目的不是刻意讓兒童成為一個什麽家,而是培育和發展素養。兒童的興趣到一定時候會出現「中心興趣」。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中心興趣」大概是在八歲開始形成。教師要給予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讓「中心興趣」朝著最大可能性的方向發展,所謂的「家」自然就在其中。不過,我也相信,兒童的「中心興趣」也會發生變化,教師應該順其自然,也要積極引導。

這裏還隱含著另一個問題:是否允許學生對某一學科不喜歡,即能否接受學生偏科。我深以為這並非絕對不可以。要知道有不少大家在中小學階段學習時是有偏科的,這與他們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風格有關。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偏科不能提倡,要努力引導糾正,但在不提倡的前提下也千萬不要歧視,不要打壓,更不能輕易放棄偏科的學生。

至於王澍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如何回答,我並不知曉。我只知道,當學生問他「什麽學科對於建築設計最重要」的時候,他回答說,不要問什麽最重要,而要問自己喜歡不喜歡。他又說,我造一個房子就是造一個世界。我的理解是,每個學生在學習時,無論哪個學科都是為他們開啟一個世界,而所有學科溝通起來,他們進入了一個偌大的世界,然後可以到處尋覓,到處創造。由此,王澍這番話讓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更多的想象。

(作者系江蘇省教科院研究員)

☞編後

喜歡帶孩子去趕海。潮退沙現,孩子挎只小桶,一邊撒歡兒,一邊拾蚌。我總是希望孩子拾到的蚌裏有珍珠,但孩子卻並不在意。他會把自己喜歡的蚌殼收集到桶裏。開蚌時,發現珍珠固然很好,但沒有珍珠也不會掃了他的興——能在灘塗上自由自在地玩耍已經足夠令他快樂了。

兒童的成長就像一場趕海,蚌裏有沒有珍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能帶他們趕海。同樣的,「無用之用」究竟有沒有「大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校、家長能給兒童空間與時間,讓他們做「無用之事」——贊許他們對春蟲的好奇,支持他們在艷陽下踢球,鼓勵他們收集秋葉,和他們打一場暢快淋漓的雪仗……目的是允許兒童「閑下來」。

古希臘語中,「學校」一詞的詞根即是「閑暇」。真正的學習一定發生在身心自由、情感愉悅、思維靈動的閑暇之中。只有為兒童創造這樣的成長環境,關註兒童的身心健康,尊重兒童的成長規律和認知特點,滿足兒童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高品質的學習才會發生,兒童才會健康發展。

如果兒童成長中的每一件事都要被放在功利的秤盤衡量,那樣的功利主義人生恰如泰高爾所說,「像一把沒有刀鞘的刀子,鋒利但是不好看。如果生活這盤菜,用這樣的刀來切,便是一種讓人難以釋懷的悲哀」。

【中國教師報】2024年03月20日第10版

作者:成尚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