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公益未來」助高校學子擁抱美好未來

2024-03-20教育

總結會現場,雲南農業大學「非凡乳扇」團隊展示自己的計畫成果。 記者 趙瑩瑩 攝

「認識到職業素養、人際關系對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能夠客觀自信地評價自己」「有了更確定的方向和目標」……這是眾多高校學子參加大學生就業賦能計劃的真情實感。

3月15日,由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攜手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渣打銀行」)啟動的「公益未來·大學生就業賦能計劃」在京落下帷幕。為期一年的計畫實施過程中,共計2000余名大學生完成就業和創業課程學習。5支隊伍最終從75個計畫中脫穎而出,獲得創業板塊優秀團隊表彰,內容涵蓋科技助農、產業發展、非遺文化等領域,充分展現了當代青年奮發有為的責任擔當。

「大學生就業賦能計劃」將理論課程更緊密結合實際場景,助力高校學子獲得更多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在未來的道路上好就業、就好業,也為鄉村發展輸送著青春力量。

「充滿信心,不懼未來」

「雲南十八怪,牛奶做成片片賣」,雲南大理獨有乳扇搖身一變,成為雲南農業大學「非凡乳扇」團隊的創業「金點子」。

乳扇餅乾、乳扇蜜餞,以及當天帶到總結會現場的乳扇月餅,他們利用自身食品專業所長,透過科技創新提高生產效率,不僅產生了經濟效益,還帶動當地農戶增產增收。

「乳扇是雲南特有的酸凝拉伸起司,盡管大理古城俯拾即是,也依然面臨缺裝置、缺技術、缺產品的發展現狀。」就讀雲南農業大學的鄭文濤一直跟隨導師進行乳制品的創新研發,身邊很多同學和他一樣,希望乳扇等優質農特產品走出雲南、被更多人看見。

去年4月,「公益未來·大學生就業賦能計劃」帶來了機會,出於對食品健康安全和乳扇產業發展的追求,「非凡乳扇」計畫團隊與之一拍即合,開始了探索解決「乳扇拉伸成型難、精深加工技術不足」的創新之旅。

「曾經整日裏待在實驗室、裝飾車間,悶頭進行原材料基礎研究和產品創制,具體產品是否適應社會需求,並不十分了解。」鄭文濤告訴記者,在賦能計劃開設的就業和創業兩大板塊課程學習中,他補上了「資訊差」,也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經過多次走訪調研和實驗,「非凡乳扇」團隊連結各方資源,借助校內研發的技術方法,不僅帶動了小型作坊的手工生產,還為乳扇的多樣化產出找到了更多可能。

鄭文濤欣喜地發現,從團隊組織架構設計,到產品競爭力市場定位,他在「公益未來·大學生就業賦能計劃」中獲得了遠超預期的成長和歷練。

去年9月,距離中秋節還有一周時間,得到「公益未來·大學生就業賦能計劃」種子基金支持,鄭文濤組織團隊成員參與了乳扇月餅生產工藝和產品配方的最佳化實驗。

操作間裏,20多人組成的「月餅小分隊」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將生乳扇切割成片狀,放入油鍋裏煎炸,打撈起來進行特殊的脫油處理,再研磨成碎粒,加入蔓越莓、蜂蜜等,制成獨一無二的乳扇餡料,用桃山皮手工包制,再揉搓、壓制成型,最後包裝出爐,「很開心將雲南味道送了出去」。

「2020年至今,我們在當地政府、簽約企業以及‘公益未來’計畫的支持下,形成了乳扇生產線,透過開展技術培訓間接帶動80人就業,幫助5位殘障人士找到工作,恢復小型作坊40戶,讓本土特色產業帶動農民長期受益。」眼看身邊高一屆的「師兄」奔走在就業路上,鄭文濤同樣感到「壓力很大」,但一年來在計畫中積澱的技能與經驗,也讓他「充滿信心、不懼未來」。

是「訓練場」更是「大舞台」

「在‘公益未來’計畫中,我們感受到新時代大學生的飛速成長,以及他們面對社會問題油然而生的使命感。」總結會上,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公益未來」計畫組也欣喜地看到大學生在計畫中的成長與改變。

高校是推進鄉村振興的「蓄水池」和「助推器」,也是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重要主體。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自2013年發起「公益未來」計畫並持續發力,透過整合社會資源,支持高校公益社團發展,帶動大學生參與公益。計畫還特別鼓勵高校青年基於鄉村需求提出創新性方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持續賦能中,提升青年就業及個人綜合能力,助力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

計畫組介紹說,過去一年來,由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攜手渣打中國推出的「大學生就業賦能計劃」,為雲南省及長三角地區的高校青年提供就業、實踐能力培訓及種子基金等全方位支持,同時鼓勵他們組成團隊,為鄉村永續發展提供好點子。

「校內釋出就業賦能計劃征集學員的訊息後,同學們的參與熱情都很高,我們從中重點培育了‘非凡乳扇’和‘智創興農’兩支隊伍。」雲南農業大學帶隊教師高躍婷告訴記者。從最初策劃到落地執行,除了課程指導與參訪實習,渣打中國的熱心誌願者還為創新計畫提供點評和輔導,同學們不僅溝通和實操能力有所提升,更在心中厚植了「三農」情懷。

夯實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面試技巧也是求職路上的「大錦囊」。在面試工作坊環節,渣打中國員工誌願者為同學們提供模擬面試的實戰指導,讓大學生提前掌握求職技能,滿懷自信地走入社會。

把校園裏的科研成果和當代大學生的青春活力,轉化為深加工的農特產品和助農直播時孵化的品牌,在高躍婷看來,大學生就業賦能計劃是「訓練場」,更是「大舞台」,讓青年學子在一路過關斬將的過程中,更全面評估自身能力,施展才華與抱負,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

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面對家鄉黃梔子產業的滯銷困境,來自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的吳聖鴻與同學們組成「與梔共富」團隊,致力於溫梔果全產業鏈的升級變革,改良傳統中藥材提煉工藝,衍生出一款具有解郁助眠功效的養生茶飲。

「教他種、收他果、助他產、幫他賣、促共富,我們還透過區塊鏈技術賦能產品,實作了一物一碼可溯源,確保生產全流程透明化。」吳聖鴻告訴記者,目前該團隊已委托合作社將產品量產,去年9月至今,已提供百余個就業崗位,梔農增收突破25萬元。

「今後,我們將逐步助力家鄉人民實作共同富裕,為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貢獻青春力量。」吳聖鴻說。

帶著同樣的初心,「公益未來·大學生就業賦能計劃」評選出的5支優秀隊伍有著共同的特點,他們負有社會責任感,關心如何更有效地推動社會發展,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務;他們結合「非遺」「文創」「少數民族」等元素,以鄉村、傳統為「底色」,求變創新,擁抱更多可能;他們從細微處看到需求,從力所能及之處著手,腳踏實地;他們富有激情和活力,以開放的心態規劃更有活力的未來,追求永續發展……更為可貴的是,這些案例處處體現了推動高校青年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融合。

寒來暑往間,「公益未來」砥礪前行11載,幫助更多青年學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正如來自中國礦業大學的計畫學員楊揚所說,當初因為一個小小的助農想法,匯聚了一群誌同道合的同學參與創業比賽。於她而言,最大的收獲或許不是創業成功,而是透過紮紮實實的親身嘗試,變得更加沈穩、踏實、強大,同時堅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春天已至,就業之風再次吹起。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預計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最佳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所在,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源泉。」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鵬表示,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一直致力於賦能青年,支持青年群體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公益未來」今後將持續助力高校學子參與社會實踐、增強職業素養,鼓勵青年學子用創新方法投身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透過培訓與實踐等方式,使其成為富有創造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青年。

來源: 人民政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