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研究生畢業後,導師遭遇學生「斷親」

2024-03-20教育

文 | 信忠保(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研究生畢業後,便與導師失去了聯系。哪怕逢年過節,聯系也幾乎沒有了。這種畢業研究生與導師交流「斷崖式」銳減,或可稱為一種「斷親」現象。這似乎是90後、00後以他們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行事原則「整頓職場」,反映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具體表現。

從我這兒畢業/在讀研究生大約50名。今年過年,在微信上拜年的比例也不高,多數研究生選擇了這種新型「斷親」式拜年方式。這引發了我思考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人與人交往最怕出現「你以為」,過高估計了自己能力,也過高估計了與別人的友情在對方心裏面的分量。

畢竟導師指導一名研究生3年或者5年過程中,內心從心理上和情感上把研究生當做朋友,甚至家人了。而研究生畢業後,導師遭遇學生「斷親」,才發現自己想多了,那是根本沒有的事,這時就需要導師調適心理,適應新形勢。導師不能對研究生充滿太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觀情感,要適應現在研究生畢業後就與導師「斷親」的交流方式。

這種心理上的挫折感,就像家裏有個兒子,給介紹物件結婚成家了,或者千辛萬苦培養個女兒陪送出嫁了,這時作為父母也會有類似的失落感。民間有一句俗語:「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就生動地表現了這種充滿挫折的苦澀情感。

當然,將師生關系類比血親關系是不恰當的,但其中不可否認有一些相似之處。所以,作為導師也要成長,學會理性面對,適應人情冷暖,千萬別主觀地希望已經畢業的研究生「應該怎麽樣」。反過來說,這種想法和期待本身就是遭受「斷親」現象體驗到失落和苦澀的根源。

其實,在研究生讀書的時候,導師從日常師生交流過程中就能感覺到會這樣,並且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如此。這也在意料之中。只是培養過程中,導師對個別學生太寶貝太稀罕了,畢業後遇到「斷親」交流會體驗到更多的挫折感、不適感。這也屬人之常情。

聽同事講,往往讀書的時候,學習最差,最調皮搗蛋,最惹人生氣,天天惹是生非,天天批評過來、罵過去的學生,畢業後越聯系,相處得也越好。這裏面似乎充滿了人性的復雜和詭異。

對我而言,除了教學外,大多數工作時間都用在科研上。平時大多數時間都用在指導學生做研究,指導他們「出野外、做實驗、寫論文」。如果導師將大量的時間用在搞行政管理、開公司抓經濟或者發展個人愛好,根本沒有時間管他們,指導研究生只占工作的很少一部份時間。當遭遇「斷親」現象,導師對這種感受就不會很深了。因為平時就不熟,也沒有任何期待。

所以,研究生畢業後,導師遭遇研究生「斷親」現象而失落,這是導師平時指導研究生投入過多精力而留下的「後遺癥」,也算是對導師平常對研究生指導用力過猛的一種「懲罰」「回旋鏢」。

因此,導師應該多種經營,培養個人愛好,豐富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體驗,對研究生指導在把住學術標準和原則前提下,適可而止,不可著魔一樣執著於此。平時指導過程,盡量多采用公開官方的一對多例會方式,盡量少采用一對一微信、面對面的指導方式。從精力分配和指導方式上進行調整,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受過度指導引發「斷親」現象的「反噬」。

指導研究生更多應該是合作共贏、價值互換。如果投入過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觀情感,將研究生當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一樣相處,最後遭遇「斷親」時,導師會很失落、很難受。

因此,最智慧的指導方式應該是工作關系。利益互換、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關系,也是一種短暫的、階段性的合作關系。導師在指導研究生學業的過程中,要保持冷靜頭腦,不能有朋友關系和家人關系的主觀情感。在他們讀書時盡心盡責盡職,做到問心無愧,畢業後順其自然,自此相忘於江湖。

對於畢業的研究生,我們要致力於培養「來時不迎,走時不送」的風格,形成質樸自然、獨立自由的交往關系。研究生畢業步入社會,與導師交流呈現交流的「斷崖」和「斷親」現象,這是個人的覺醒,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也是未來人與人交往的新形態,要理性地看待這一現象並做好相應的心理適應與調整。

大多數研究生本質都是好的,之所以選擇「斷親」,推測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交際能力障礙。年齡代溝、社交恐懼,不知如何表達、不好意思表達,這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且不想受為了交流而交流所累而選擇遲交流、少交流或者不交流;

(2)共同話題缺失。研究生畢業後,不再與導師朝夕相處地學習和科研,已經沒有共同話題,與導師交流不知從何說起,沒有可聊,也屬自然而然;

(3)生怕打攪對方。怕給導師添麻煩,打擾導師,也怕給自己添麻煩,這也是較為普遍的心理;

(4)職業生活不順。社會競爭壓力大,職場存在內卷也存在躺平,內卷失敗或者躺平擺爛者,感覺自己混得不好,怕老師問,也覺得丟人,內心慚愧和懼怕;

(5)交流無利可圖。當然,從利益的角度而言,也是一種思維方式。覺得導師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任何交流都是多余和浪費時間了,不能瞎耽誤工夫。如果認為導師對自己職業發展非常有利,即便多麽困難,去拜年也不會馬虎,會將節日禮儀做到中規中矩,甚至極致,這也能理解;

(6)輕松假期蟄伏。平時工作學習太累了,假期裏只是單純喜歡安安靜靜,自由自在的休息,不願與任何人交流,覺得交流太麻煩、太心累了,這應該是較為普遍的心理。

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信忠保科學網部落格。

連結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142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