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雙鳳葵瓣銅鏡比例大小
唐雙鳳葵瓣銅鏡花紋面
唐雙鳳葵瓣銅鏡花紋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愛美會用水照面,而隨著青銅器的發展,能照面的銅鏡應運而生。為了讓銅鏡更加美觀和實用,古人的鏡子也經歷了時代變遷,逐漸形成特有文化。唐雙鳳葵瓣銅鏡屬呼和浩特博物院院藏三級文物,銅鏡外側的圖案紋飾顯示出獨特的唐朝文化。來,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件古人必備的生活器具,看看它到底有何與眾不同。
古人生活器具
遠古時期,先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後便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均提到過古人「鑒於水」。到西漢末期,銅鏡慢慢走向民間,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而唐宋時期,是中國銅鏡發展史上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唐雙鳳葵瓣銅鏡就是這個時期比較典型的文物,現收藏於呼和浩特博物院。
古代諺語提到「鑒於水者見面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兇」,意思是用水照自己,可以看見自己的面容,借鑒別人的經驗可以知道吉利與否。可見,古人常用水來照面。古代先民們發現從河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之後慢慢地用盛滿水的盤作為替代物來照自己的容貌。最初的盤是陶制的,叫「監」或「濫」,甲骨文中已出現這樣的字。因盛水為鏡,故又稱為「水鏡」。【尚書·酒誥】中記載:「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此處,指的就是這種原始的「鏡」。
隨著人類進入青銅時代,貴族們開始用銅鑒盛水照容。為了讓盛水的銅鑒更加清晰地照到面容,銅鑒每次使用之後都會被清潔擦洗,久而久之,銅鑒的底部越擦越光亮,直至露出一層可以直接照面的銅鏡面來,於是就有了銅鏡的雛形。後期為了使用方便,銅鏡被制作得更加扁平,鏡面被摩擦得更加光亮,背面的花紋則使用得更加繁復。到了唐宋時期,愛美的貴族女子們對銅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於是更加精美的銅鏡就被制作出來了。
銅鏡的發展
唐雙鳳葵瓣銅鏡,直徑18.6厘米,厚0.6厘米,外廓作八出葵花形,寬素緣,內區與邊緣用弦紋區分,中心為半圓鏡鈕,圍繞鏡鈕雕刻兩只鳳鳥,雙鳳展翅起舞,相互追逐,脖頸前伸仿佛在引吭高歌,栩栩如生。
銅鏡其實也是青銅器的一種。青銅器,是中國古代銅錫合金或銅錫鉛合金的銅器,盛行於魏晉南北朝之前。漢代冶鐵技術進步,中國從青銅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青銅器走向衰落。因青銅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古人掌握的唯一一種合金,極其名貴,多用來鑄造禮器。戰國時期,青銅鏡才開始普及,各國大夫級別墓葬開始使用青銅鏡陪葬。所以,戰國時期青銅鏡達到第一個高峰,到了漢代達到第二個高峰,此時青銅器已經成為了貴族標配。到了唐代,經過魏晉南北朝300年戰亂之後,中國大統一,國富民強,唐代青銅鏡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此時的青銅器非常厚重,比品質最好的漢代青銅鏡甚至厚一倍,模具也極其精致,不再是只有漢代那種神秘的文化紋飾,而是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還出現了很多新品。
唐代銅鏡精致華美
唐雙鳳葵瓣銅鏡,在唐代銅鏡中較具代表性。銅鏡的外輪廓突破了以往圓形的單一模式,線條弧曲流暢,裝飾圖案也更為豐富,包括瑞獸、花鳥、鳳凰、葡萄等,其中又以花鳥和植物紋飾居多,在式樣上出現了方鏡、亞形鏡、八瓣菱花鏡和寶相花鏡。
唐代銅鏡的紋飾較大部份是花草鳥獸紋飾,這些花草鳥獸紋飾作為主紋飾,或作為邊襯紋飾或交替使用在銅鏡裝飾中。瑞花是一種發射式花紋,經常出現在古代瑞錦上,唐銅鏡受其影響,並吸收外來忍冬紋之長處,組合變化發展成各種瑞花紋。放射式寶相花鏡,是一朵變形的石榴花與石榴花苞相間並呈放射狀連線圍繞鏡鈕,花托用面的形式表示,花瓣則以線的形式表示,花與苞之間有一個點相隔,整個紋飾點線面相結合,變化豐富,細節突出,顯示出富麗華美的藝術風格。散點式寶相花鏡,其鈕座是一朵變形的多瓣瑞花,呈俯視狀,圍繞鈕座是六朵以陰陽相間的兩種怒放花朵,其視角與鈕座一樣,表現出統一與變化的形式美感。這些紋樣所表現出來的具體植物特征明確,形式優美,在唐銅紋飾中又與動物或人物相組合,豐富了畫面層次和效果。
瑞獸表現吉祥寓意,反映唐代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常見的紋飾有鸞鳳紋、狻猊紋、龍紋、馬紋、虎紋、嘉禾瑞獸和四神紋等。鸞鳳紋是唐鏡紋飾中的重要紋飾,特別是盛唐時期,鳳紋發生了巨大改變,鳳凰的形象更加生動,線條更具裝飾性和節奏感。鸞鳳多配以綬帶和花枝,以錦帶結為連環回式,名為「同心結」以寓相愛之意。鸞鳳有華美的外形,雄健矯捷的身軀,姿態高貴典雅,集多種飛禽的特點於一身,是神化了的吉祥鳥,有祥瑞的寓意。鸞鳳作為吉祥的鳥,象征著和平、幸福、美滿,見則天下太平,有祥瑞的寓意,常常被用人們比喻為理想、美滿的愛情,對它寄予美好的希望,是深受唐代人民喜愛的一種裝飾紋樣。
整體而言,唐代銅鏡除了鑄造精美,在紋飾上也常帶有域外文化色彩,這與唐代的文化繁榮和對外交流互鑒息息相關。
文/圖 呼和浩特晚報 記者 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