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厚重古拙-元明黑釉凸白色金文銘文梅瓶影像研析

2024-02-19收藏

厚重古拙-元明黑釉凸白色金文銘文梅瓶影像研析(器物上的中國文化藝術精神)

原創 一蟬 逸美術館

【元明黑釉凸白色金文銘文平面圖】局部

此梅瓶器身上由古代瓷繪工匠

書有金文作為器物裝飾,內容是:

「金文入洞,天馬行空,馬到成功「

書體是仿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金文

文字有明顯的浮雕效果, 厚重古拙

在歷代瓷器紋飾上

以凸金文作為獨立紋飾的還比較少見

【元明黑釉凸白色金文銘文梅瓶立面圖】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

流傳書跡多刻於鐘鼎之上

所以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

具有古樸之風格

金文在筆法、結字、章法上

為中國書法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元明黑釉凸白色金文銘文平面展開圖】

關於金文

【元明黑釉凸白色金文銘文平面圖】局部

金文也叫鐘鼎文

是中國古漢字中的書體之一

它指的是鑄造在青銅器上面的銘文

因當時的青銅被叫做金而得名金文

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

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

樂器以鐘為代表

「鐘鼎」就成為青銅器的代名詞

西周【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西周【大盂鼎銘文】局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金文出現的時間在商周時期

和甲骨文屬於同一個體系的文字

因金文還保留著部份比甲骨文更早的寫法

金文即可以算是甲骨文的繼承者

也可以算是甲骨文的起源

金文與甲骨文相比,充分體現了形聲構字

在漢字發展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周 【 毛公鼎銘文 】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商周時期由於禮樂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鐘鼎等青銅器物不僅演變為奴隸主貴族

和封建地主階級貯存於宗廟的禮器

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發展為

記錄當時社會重大史實的歷史文獻

成為象征統治者社會地位、政治權力的重器

每每遇有重大事件,都要作器勒銘

珍藏宗廟,以期"子子孫孫永寶用"

【商代銘文中的族氏影像】

金文起源自人類的物權意識

古人常在自己貴重財產

青銅器上標識物權

寫下家族的族徽圖案

和物主名字等簡單的標識

【 商代「父甲」男子青銅器上的銘文 】

最初的金文都是家族的標記:族徽

族徽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期

類似於一種影像文字

介於文字和圖畫之間,從商代晚期開始

青銅器上開始用文字刻寫的物主標記

這類物主標記青銅器銘文大部碎形式是:

主人是誰,在家族中的稱謂,文字很簡單

戰國 【龍鳳人物圖】帛畫 湖南省博物館藏

戰國 【采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金文的內容常常是關於當時

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

的活動或事件的記錄

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重大事件

金文早在漢代就已不斷出土

被古代學者所研究

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戰國文字主要資料

也是研究先秦歷史的最珍貴的文字

戰國 【樂舞女子】彩陶俑

戰國 【刺虎圖】局部 河南洛陽金村出土

戰國 【彩繪出行圖】帛畫 湖北省博物館藏

近現代【容庚撰「金文編」】手稿

金文套用的年代

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

約800多年 , 金文的字數

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辨識的字有2420個

金文字型整齊遒麗,古樸厚重,筆道肥粗

彎筆多,團塊多,與甲骨文相比

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

商代【司母辛銅方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根據專家和學者們的研究

金文的特征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是:殷商時期

商代的金文內容一般較簡短

只有一兩個或十個字左右

多數是氏族、人名、被祭祀祖先名

和器名、制造人的名字以及族徽等

商代的金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

這是商代金文特有的現象特征

這些象形字較甲骨文更原始而寫實

可以說是金文中較為古老的字型

商朝【後母戊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朝【後母戊鼎銘文】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代時期銘文的字型均端嚴不茍

其款識筆劃鋒銳、氣魄雄偉,代表作有:

司母戊鼎、戌嗣子鼎、司母辛鼎等

雖字少卻獨具風格,有的樸拙凝重

有的流暢瘦勁,開啟了西周金文的先河

西周【大盂鼎銘文】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二是: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金文有了較大發展

由於西周禮器極盛

因而留存於世的金文數量十分可觀

這一時期著名的重器有:

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小克鼎等

春秋戰國【王孫遺者鐘銘】局部

三是:東周時期

東周金文,自平王東遷以降

鐵器漸見,鐘等青銅樂亦漸多

且亦能鑄文於青銅器外側

故金文所錄,已非如當初般

只為王公大臣之事

戰功、音階等,皆有鑄錄

此時金文被廣泛使用,堪稱全盛時期

【秦詔版銘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秦詔版銘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四是:秦漢時期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詔令書同文

並於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

且不再刻銘文於鐘鼎之上

於是金文漸衰,及至漢代

民間多鑄銘文於鐵器之上

青銅之器,不復使用,金文便不見於史

秦【石鼓文】局部

先秦時期有少量石刻文字

其中最著名的是【石鼓文】

這些石刻文字與同時代金文風格非常接近

石鼓文屬於晚期的秦系文字

作品書寫熟練,線條均勻、平直

字結構端正而勻稱,排列整齊

它與日後秦代創制的小篆只有一步之遙

關於金文的代表作

【元明黑釉凸白色金文銘文平面圖】局部

金文出現的時間在商朝時期

至周朝時為鼎盛期

商朝金文代表作有【戍嗣子鼎】

周朝金文代表作有【毛公鼎】、【散氏盤】

和【虢季子白盤】、【大盂鼎】

現將代表作介紹如下,供大家欣賞

商 【 戍嗣子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戌嗣子鼎】鑄造於商晚期

1959年河南安陽高樓床後岡出土

通高為48厘米,口徑為39.5厘米

該鼎折沿方唇,深腹圜底,立耳外侈

蹄形半空圓足,口下有6組獸面紋

以扉棱為鼻,雲雷紋為底,足上端飾獸面紋

其銘文雖只有三十余字

其內容清晰記錄了王對器主之賞賜事件

商 【 戍嗣子鼎銘文 】

【戌嗣子鼎】銘文為:

丙午,王商戍嗣子貝廿朋,在闌宗。

用作父癸寶鼎。隹王大室,在九月。犬魚

從 【戌嗣子鼎】 銘文內容來看

此時商代已經處在邊境危急,外敵侵擾

為此需要全民動員參加戍邊

這正是商代晚期形勢的紀實

也是一篇難得的商代歷史參考文獻

商 【 戍嗣子鼎銘文 】局部

【戌嗣子鼎】初看銘文字型大小不整齊

但筆道鑄刻清晰,雄偉有力

有的字型還具有典型的波磔體風格

和殷墟甲骨類似

這篇銘文文字的象形程度很高

但是,筆致的精到和結體的成熟

已經顯示出當時人們對書寫技藝的把握

並對漢字形體美的感覺已到非常高的程度

此銘書寫者水平很高,鑄刻也較為精致

是商晚期較為精彩青銅銘文書法作品之一

西周 【 毛公鼎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毛公鼎】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通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

口沿上有厚實高大的雙耳

頸部的兩道凸弦紋之間飾以精美的重環紋

腹如半球形,足呈馬蹄形,造型渾厚樸實

內壁有銘文497字

是目前所見青銅器中銘文數位最多

西周 【 毛公鼎 】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毛公鼎銘文 】局部

【 周宣王畫像 】

【毛公鼎】講述的是周宣王即位之初

非常想振興朝政,自己又經驗不足

於是,請叔父毛公幫其治理國家的大小政務

毛公輔宣王就像當年周公輔成王一樣

兢兢業業,立下大功,宣王給予了很多賞賜

毛公為報答天子的恩德,鑄鼎以示後代

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

【 毛公鼎銘文 】局部

毛公鼎銘文有32行499字,是現存最長銘文

是周宣王時代的完整的冊命

銘文共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

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

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

著重申明未經毛公同意之命令

毛公可預示臣工不予奉行

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對揚

這段銘文敘事十分完整

記載詳實,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資料

【 毛公鼎銘文 】局部

從書法上來看

整體布局完美,筆法圓潤精嚴

線條渾凝拙樸,字型瘦勁修長,儀態萬千

顯示出大篆書體高度成熟的風貎

鼎身銘文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

奇逸飛動,氣象渾穆

筆意圓勁茂雋 ,結體方長

較散氏盤稍端整

【 毛公鼎銘文 】局部

西周晚期【 散氏盤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散氏盤】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

圓形 ,淺腹,雙附耳,高圈足

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

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

記述地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

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

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西 周 繪畫 圖片 】

西周晚期【 散氏盤 】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散氏盤大約於清代前期在陜西鳳翔出土

清康熙時,揚州徐約齊以重金購自歙州程氏

後又歸於揚州洪氏

清阮元曾翻鑄此盤,也有銘文拓本傳世

清嘉慶十四年

仁宗五十大壽時,新任兩江總督阿毓寶

從揚州鹽商購得此盤貢入內府

經道、鹹、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

1924年遜清內務府清查時,發現於養心殿庫房

1935年【散氏盤】隨清宮其它文物

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

抗戰時曾南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西周晚期【 散氏盤 】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散氏盤銘文 】局部

散氏盤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文字

在結構上呈現出蜾扁的風格特征

在方整中含有圓意

就其單字而言無一不打破對稱、平正的慣例

不僅呈橫向的欹側之勢

而且變通常的右高左低為左高右低

字勢向右下傾斜,然姿態自然,變化莫測

字間呼應,隨勢生發,字形開張,妙趣橫生

在樸茂厚重之中,又添加些雄強的意蘊

顯得博大、寬厚,讓人感到一種生氣的存在

【 散氏盤銘文 】局部

散氏盤銘文的最大審美特征

在於一個'拙'字,拙樸、拙實、拙厚、拙勁

其線質是能將稚拙與老辣、恣肆與穩健

粗獷與內蘊極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它既不同於早期以時有肥厚用筆

及點團來華飾其形,呈現出線與塊面的結合

也不同於其後的晚周金文刻意整飭

而是於不規整之中見其錯落搖曳之趣

給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潑的藝術美感

散氏盤既凝重遒美,又不失瀟灑暢達

這就是散氏盤銘文的魅力所在

【 散氏盤銘文 】局部

【 散氏盤銘文 】局部

【 散氏盤銘文 】局部

西周【 虢季子白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虢季子白盤,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道光年間在陜西寶雞縣虢川司出土

鑄造於公元前816年

是西周晚期一件具有記功、記事性質的祭祀禮器

長137cm,寬86cm,高39cm,總重量215千克

是迄今為止所見最大的商周青銅盤

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器國寶

【 虢季子白盤圖片 】

【虢季子白盤】 形制奇特

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

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

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

四壁各有兩只銜環獸首耳

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

盤為商至戰國時期流行的一種水器

當時盥洗以匜倒水,用盤承接

【 虢季子白盤銘文 】

虢季子白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

講述的是虢國的季子白

受周宣王之命帶兵征伐襝猶大獲全勝

為表彰季子白的戰功,宣王特命鑄一青銅盤

在周廟舉行的頒獎典禮上,將銅盤賜給他

這就是後世所說的【虢季子白盤】

【 虢季子白盤銘文 】局部

【 虢季子白盤銘文 】局部

虢季子白盤銘文字形較大

從書法上來看 , 文字結構嚴謹

筆畫圓潤遒麗,布局和諧,體勢在平正

凝重中流露出優美瀟灑的韻致

章法上,字與行之間排列整齊

呈現出清麗秀逸的整體格調

已開【石鼓文】、【秦公簋】的先路

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書法藝術之精品

【 虢季子白盤銘文 】局部

【 虢季子白盤銘文 】局部

西周【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盂鼎】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

1849年出土於陜西郿縣禮村

1952年藏於上海博物館

1959年轉至中國國家博物館)

鼎高101.9cm,口徑77.8cm,重153.5千克

圓形,立耳,深腹,三柱足

頸及足上部飾獸面紋

為康王時貴族盂所作的祭器

【 周康王畫像 】

【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有銘文291個字

記錄的是周康王

任命大臣盂作為軍事統帥的經過

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 大盂鼎銘文 】局部

【 大盂鼎銘文 】局部

從書法上來看

通篇遵守橫平豎直、一字一格的形式

每一個字無論點畫多少

都占有相同的面積,整齊劃一

體勢嚴謹,結字、章法十分質樸平實

用筆方圓兼備、端嚴凝重

雄壯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飭中又見靈動

並達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

【 大盂鼎銘文 】局部

【 大盂鼎銘文 】局部

大盂鼎銘文屬西周早期金文

是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

加之大盂鼎器形巨大

造型端莊堂皇、渾厚雄偉

呈現出一種磅礴氣勢和恢弘的面貌

從而為世人所矚目

關於名家金文書法作品

【元明黑釉凸白色金文銘文平面圖】局部

金文的發展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金文屬於大篆字型

主要用在書法、篆刻上面

因金文字形極具藝術性,裝飾美

得到歷代書畫家的鐘愛

下面就來欣賞部份書畫家寫的金文作品

清 任淇【 金文書法 水墨色箋 】立軸四幅

吳昌碩 近現代【 金文書法】

清 何紹基【銅鼎文屏】 紙本 湖南省博物館藏

顧廷龍 現當代【 金文書法】

褚德彜 近現代【 金文 四屏】

羅振玉 近現代【金文臨古】 扇面 水墨紙本

丁佛言 近現代【 金文四屏】

曾熙 近現代【金文五言聯】

王福廠 近現代【 金文書法】立軸四屏

蔡銑 王福廠 現當代【 松枝雙鼠 金文書畫】

容庚 現當代【金文書法】

童大年 現當代 【金文書法】

沈兼士 近現代【 金文書法 】立軸

王福庵 現當代【金文書法 】水墨紙本

陳衡恪 近現代【集大盂鼎金文】

馬公愚 現當代【節臨金文】

蔣維崧 現當代【金文「惠風和暢」】

吳稚暉 現當代【金文五言】

董作賓 現當代【金文八言聯書法】

童大年 現當代 【金文】立軸

沙曼翁 現當代 【金文六言對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