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辨別明清瓷器不同底足

2024-02-19收藏

瓷器歷來是收藏界比較熱門的話題,不論是元以前比較久遠的高古瓷還是現在收藏人數較多的明清瓷,都可以看到瓷器收藏是當今越來越熱門的一個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在已有八千萬人在收藏界,可以看到藝術品收藏在民間迅速興起。在歷史的長河裏青花瓷器起源於唐與宋,最原始的青花瓷在唐代已經開始出現端倪,稍成熟的青花瓷則是在唐代中期才慢慢出現,到了明代時期青花已經變成了瓷器物品的主流品種。在清朝康熙時期更是將青花瓷發展到了頂峰。說到清代,不得不說這時期比較流行的底足特征。

話說到底足,有件青花瓜果文硯滴,東西造型都是比較規整的,但是比較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一直誤認這個就是明代玉璧底。關於瓷器底足到底是什麽樣的玉璧底!不妨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其實從字面上來看,玉璧底,就是跟玉璧相關的。玉璧作為古代社會重要的玉禮器,是玉器家族中歷史最為悠久、內涵最為厚重的古代玉器之一。這個不了解的藏友可以去了解一下,芳姐這裏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玉璧是一種圓形、片狀、中部有孔的玉器,若是邊寬大於孔徑的就是璧;孔徑大於邊寬則為瑗;若邊寬與孔徑一致則為環。如下圖:

璧、瑗、環比例示意圖

那麽相對來講,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玉璧底就是跟這個造型差不多,那既然有人提到明代玉璧底,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與清代有何不同!據一些資料顯示,玉璧底最早出現在唐代,一些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都可以見到實物,唐代越窯瓷器玉璧底端面比較平而且寬大,玉璧底的小圓圈也要比後世的較小。

明清兩代出現玉璧底它有一個上限的時間就是在明代晚期,特別是明代萬歷、天啟的時候才開始出現玉璧底的瓷器。瓷器玉璧底和玉環底在明清兩代瓷器中都有,但是時期不同玉璧底和玉環底特征也不同,這是鑒別瓷器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但是玉璧底跟瓷器圈足是不同的。

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明萬歷,高7.6cm,口徑16.5cm,足徑7cm

明代玉璧足絕非大家所理解的粗胎、黃胎、寬足類,其中不乏精細制作,明代瓷器玉璧底特點端面比較寬,而且可以從上圖看到此時的玉璧底非常平且規整,而且瓷器的足墻與後世清代相比都要較淺也比較矮。

康熙瓷器玉璧底

【青花釉裏紅「聖主得賢臣頌」文筆筒】

清代玉璧足的精品多出自康熙、雍正時期,其外圈足較明代略高,符合當時明末清初高器足的時代風格,其內圈足出現了過肩的現象。康熙玉璧足前期與明萬歷時期的玉璧足很相似,分為內足垂直和內足內斜兩類。內斜的較早,垂直的較晚。幾乎沒有出現削足過肩的情況。胎質尤為沈重。胎質內多間雜黑或黃色的小斑點。康熙的中後期在玉璧形削足的內足裏廣泛運用同心圓狀的旋紋,其份量略輕。

雍正玉璧足器形較高且緊促,整體向心收縮,寬高器足且胎質精良者,為雍正前期的民窯精品。雍正玉璧足出現了多出現削足過肩的現象。

乾隆玉璧足在胎質及制作工藝上遠不及康、雍,只能從釉質、發色、描景繪圖、器形來分析。嘉道的小酒杯多見,從削足就能辨認出年代。畢竟到嘉、道以後玉璧足逐漸消失,清代的削足還是以帶釉底的削足為主體。

總結:明代瓷器玉璧底特點是端面寬、平,足墻淺;清代瓷器玉璧底特點是端面窄,往內傾斜,足墻深這就是明代玉璧底和清代玉璧底瓷器的不同。關於明清時期不同的玉璧底特征還得靠自己的學識、眼裏。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古玩這一行想要學好是缺少不了經驗教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