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肠道菌群异常会引发强迫症?上海医学团队新发现为干预策略开发奠定基础

2024-02-02科学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课题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肠-脑」轴在强迫症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该工作基于粪菌移植策略,发现肠道微生物通过调节琥珀酸代谢信号在强迫样行为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该发现不仅为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还为建立能更好模拟强迫症的动物模型打下基础。

强迫症(OCD)是以反复出现的闯入性想法或重复行为等核心症状的慢性难治性精神障碍。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我国,OCD的患病率约1.63%。近年,有研究报道,强迫症患者和啮齿动物模型中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但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及其通过肠-脑轴的信号传递机制仍不清晰。

为探索肠道菌群异常是否会引发强迫样行为,研究组采用粪菌移植策略发现移植首发未服药强迫症患者来源的肠道菌群的小鼠出现焦虑样、强迫样行为。两组小鼠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或菌群结构不同:OCD菌群定植小鼠潜在促炎类群丰度较高,潜在保护类菌群丰度较低。研究同时发现,OCD菌群定植小鼠mPFC脑区突触结构及功能受损,神经炎症改变,伴随肠组织炎症水平的升高。

研究组验证了肠-脑轴相互作用的三种主要方式:免疫反应、迷走神经和小分子代谢物,发现迷走神经切除并不能阻止菌群移植引起的行为异常。

琥珀酸是唯一一个在mPFC脑区及血浆同时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且在临床OCD病人中血液中也发现琥珀酸的含量与健康对照比的确是上升的。

这些结果提示,肠道菌群紊乱有可能通过影响琥珀酸代谢导致行为异常。基于此,研究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琥珀酸的确会参与强迫样行为的发生,并发现琥珀酸产生菌种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诱导强迫样表型。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在强迫症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从肠-脑轴代谢信号传递角度为OCD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未来开发针对肠道微生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干预方法奠定了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博士研究生张瀛丹和副研究员史栋栋为此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教授为通讯作者。该团队多人为此研究作出贡献。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