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爱因斯坦曾说过「上帝不会掷骰子」,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2024-02-02科学

有一张照片,汇集了当时几乎所有伟大的物理学家,甚至能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含金量最高的一张照片, 1927年拍摄的第五届索维尔会议的合影

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薛定谔,洛伦兹,狄拉克,普朗克.....一个个名字都如雷贯耳,如果没有他们,人类科学虽然不至于停滞不前,但起码要倒退几十年。

而今天的故事就从这张伟大的合影开始说起。

其实第五届索维尔会议的主题是两大派别之间的辩论,这两大派别分别是,以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为首的经典物理学派,还有以玻尔,海森堡,玻恩,泡利等为首的 哥本哈根学派

两大学派争论的是「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双方争论的焦点并不是量子力学本身,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玻尔,都没有质疑量子力学,爱因斯坦也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当然没有质疑量子力学的道理。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诠释 量子力学的诡异性 。爱因斯坦是经典物理学的坚定拥护者,认为世界一定是可认知的,可描述的,确定的,这种观点也被称为「 实在论 」,认为这个世界就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的,一定有一套物理法则可以准确描述万物的运动规律。

而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则不那么认为,玻尔表示, 量子世界是不确定的 ,那里的一切都只能用概率去描述,用数学语言就是「 波函数 」。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与人类的观测水平没有关系,并不是因为人类观测仪器的精确度造成的,而是量子世界的固有属性。也就是说,不管如何观测,不管观测仪器有多精确,都不影响量子世界里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是内在秉性,与外界事物的观测无关。

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微观粒子都处于叠加态,举个例子,电子可以自旋,自旋方向分为朝上和朝下,当我们没有观测时,电子的自旋是同时处于朝上和朝下的叠加态,记住,不是「朝上或者朝下」,而是同时「朝上和朝下」!

而当我们实施观测的瞬间,电子的自旋方向就会从「朝上和朝下」的叠加态坍缩为「要么朝上,要么朝下」的确定状态。说白了,不观测时,微观粒子表现为波动性,而一旦实施了观测,微观粒子就会表现为粒子性。

用宏观世界的「掷骰子」行为就更能直观地感受到量子世界里的诡异性了。

现实中我们「掷骰子」,看起来是随机事件,会随机出现1到6之间的任意一个点数,但其实并不是真随机事件,而是「伪随机」事件。为什么这么说?

理论上分析,只要我们能精确控制好「掷骰子」的力度,角度,精确计算出「掷骰子」过程的空气阻力,甚至当时环境的湿度温度等因素对「掷骰子」这个动作的微小影响,最终我们一定会知道最终会「骰子」落下来之后会是几点。

实际上,不仅仅是「掷骰子」,我们宏观世界的任何事件看起来很随机,其实都是 伪随机 事件,只要能够精确控制事件发生过程的所有参数,就能预测未来的准确走向。哪怕你脑袋里看起来非常随机想出来的一个数字,其实都不是真正的随机事件。

真随机只会出现在量子世界 。也就是说,微观粒子的行为是真正的随机事件。比如说一个电子,可以随机出现在原子核附近的任何位置,甚至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不同的位置。

而爱因斯坦提出的「上帝不会掷骰子」,本意正是反驳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描述,爱因斯坦认为,不仅是宏观世界,量子世界的行为同样应该是可以描述的,同样有规律可循的。

但是该如何理解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和随机行为呢?

爱因斯坦认为,之所以在我们看来微观粒子的行为是不确定的,随机的,并不意味着真的如此,很可能是因为人类并没有发现微观粒子真正的运动规律,一定存在某种「 隐变量 」还没有被发现,这个「隐变量」才是不确定性的本质。

为什么人类发现不了「隐变量」?可能是因为人类科技的落后,观测水平还太低,最终才造成了「不确定性」的假象。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认为,量子世界里的「不确定性」和随机行为只是表象,里面还隐藏着更深层的东西没有挖掘出来。

但是玻尔并不那么认为。玻尔坚持认为微观粒子的运动就是真正的随机事件,就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与任何外界因素无关,当然也与人类的观测水平无关,而是微观粒子的固有属性。

说白了,不管人类科技有多先进,看到的微观粒子的状态都是不确定的。

当然,哥本哈根学派人才济济,他们不仅有理论上的分析,还用数学语言描述不确定性原理。微观粒子位置和速度(动量)的不确定性乘积不能小于一个常数,虽然这个常数很小,但的确是大于零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人类永远无法同时观测到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信息,位置信息越确定,速度就越不确定。反之,速度信息越确定,位置就越不确定。

那么,爱因斯坦和玻尔到底谁对谁错呢?两人之间的争论持续了数十年,一直没有分出胜负。直到贝尔不等式的出现,才暂时让两人之间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

贝尔不等式 ,是理论物理学中一个有关是否存在隐变量的不等式。这里就不展开详细讲述了,之前的科普文中有具体讲解。总之就是,如果贝尔不等式成立,那么爱因斯坦就对了。如果贝尔不等式不成立,那么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就对了。

结果就是,贝尔不等式确实不成立,起码目前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哥本哈根学派会成为如今量子力学中的主流诠释理论。也就是说,爱因斯坦错了!

物理学家们还发现,不仅微观粒子的位置与速度有不确定关系,其他很多物理量也拥有这种关系,比如 说时间和能量

具体来讲就是,时间的不确定性与能量的不确定性乘积也必须不小于同样一个常数。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 在足够短的时间里,能量会足够大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时间和能量的不确定性关系。说白了,在足够短的时间里,可以上演很多违反我们常识的事情,比如说 量子隧穿效应 ,其实就是时间和能量不确定性关系的直接体现。

微观粒子在某个瞬间,有一定概率穿越「能量势垒」的束缚,直接到达「能量势垒」的另一边。这就相当于面对一堵10米高的墙,无论如何你都跳不过去,因为「10米」已经远远超过了你的「能量势垒」,你可能最多只能翻越一堵2米高的墙,而「2米」就是你的「能量势垒」。

但是,纯理论分析,在足够短的时间里,有那么一瞬间,你有一定概率直接穿过那堵10米高的墙。因为时间足够短,你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能量。当然,这只是用宏观世界来打比方,现实中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量子效应只会发生在量子世界。

有科学家甚至提出这样一个大胆设想,认为连我们宇宙的诞生都有可能与量子世界中的不确定性有关。

刚才讲了,在足够短的时间里,能量可以非常大。或许,在宇宙诞生之前某一个极其短暂的瞬间,真的随机衍生出极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就是宇宙诞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