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鸡娃」的反面不是躺平,而是循序渐进

2024-03-21教育

大家好,我是圈主华川(川妈),育有一儿一女。曾留学欧洲,是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在此与您分享二胎孕、产、育儿知识,以及自家俩宝的亲子教育经验。

昨天在我们的家长群里,展开了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讨论。有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不用鸡得太狠,长大了自然会逆袭;也有家长认为:优秀是一种习惯,应该从小就养成。

「从小不管、长大逆袭」或「从小优秀、终身优秀」的现象是存在的。只不过都是低概率。拿低概率现象作为人生法则,风险终究还是太大了。

对于普通人,最普遍也最安全的教育路径,还是「循序渐进」。

家长最好别一开始就鸡娃太狠,逼孩子做到极致优秀;也不要早早就躺平,幻想着孩子自己去逆袭。

那么,究竟怎样叫做「循序渐进」呢?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 在大的培养路径上,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不同的阶段抓不同的重点。

第二, 在具体的能力训练上,练习强度由轻而重,缓慢升级。

先说循序渐进的第一个原则: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有什么样的成长规律呢?我们可以参考儿童教育鼻祖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华川家长课堂学员可私信我领取皮亚杰著作的电子版)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经验。

适应于这个阶段的养育方式:在保证孩子安全、健康的前提下,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动作机会、感知体验机会,让孩子去抓、去看,去吮吸,去运动。同时,对于孩子发出的「信号」给与积极回应,满足孩子的安全感。

错误做法:过度束缚孩子的活动范围,不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的智力或者思维能力。这个阶段的前期,孩子依然主要靠感知运动来提升认知。到了后期(5、6岁以后),能够做一些简单的思考和推理,但这些思考和推理,必须和具体的图像和动作结合起来。

适应于这个阶段的养育方式:运动、游戏依然是主要任务。语言和思维的启蒙可以适当拓展了,但最好跟动作、游戏,以及具象事物结合起来。

错误做法: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让孩子学习学科知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已经大为提升,可以进行更为灵活的逻辑思考,但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同时,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对规则的理解力还不够。规则意识还在建立中。

适应于这个阶段的养育方式:孩子进入小学后,在低年级阶段,应该将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的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同时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让孩子开展学习(少数天才除外)。

错误做法:机械地进行知识灌输,疏于习惯和规则意识培养;让孩子学习超越孩子理解力以外的知识。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孩子可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并且能够学会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已经接近于成年人。

适应于这个阶段的培养方式:调动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错误做法:严格控制,不信任、不放手,不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

通过整理分析我们家长课堂的案例,我发现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第3阶段。即,在孩子的小学阶段,部分家长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习惯培养和心理健康。尤其是,孩子在高强度的控制下,自我思考的空间极少,内驱力的发展严重受限。

接下来,再来分析循序接近的第二个原则:在具体技能的训练上,做到循序渐进。

有个家长曾咨询我,说带着孩子练习跳绳,最初规定每天跳100个,练了一段时间孩子很容易做到了,然后家长提出增加到每天跳200个,孩子就不干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认知觉醒】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能力圈」法则。

我们可以将「能力」分为三个区域:

舒适区,是当前很熟练、能胜任的区域,人待在这个区域会很舒适,但待久了也会无聊。

拉伸区,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区域,既有挑战又有成就感。

困难区,努力也很难到达,容易因为畏惧而逃避。

孩子每天熟练跳绳100,100个就是孩子的舒适区,一直让孩子待在舒适区,既无聊,也缺乏成长。现在家长让孩子跳200个,可能又跨进了「困难区」,所以孩子就因为畏难而逃避了。

更合理的做法,是让孩子进入「拉伸区」,设定一个孩子容易够得着的小目标,循序渐进地拓展孩子的能力。

那么,这个 「拉伸」的小目标如何制定?

罗伯特.威尔逊在【最优学习的85%规则】这篇论文里通过计算得出:在舒适区之外,每次加入15.87%的难度和挑战更为合理。

也就是说,人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最好保持85%的部分是自己熟悉或胜任的,新增加的困难和挑战约占15%。

如果不追求精确,我们也可以更笼统地把「10-20%」的任务增量当作「循序渐进」的准则。

比如,当孩子跳绳100个很轻松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每天多跳10-20个。这是孩子稍微努力就够得着的目标,他也就不会畏难退缩了。

再比如,让孩子进行口算练习,如果孩子每天练50道很轻松,家长也可以试着将练习量提升到每天60道。

还有很多其他的学习任务,也许并不容易定量化。家长可以大概评估一下,以让孩子多花10-20%的时间或精力,作为循序渐进的量度。

曾经有一个家长咨询我,说孩子每天放学回来,作业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还有一些富余时间,能否多增加一些学习任务。我说能。她立马给孩子报了一个课后补习班,上一次课1个半小时,路上来回1小时,课外班作业半小时,然后孩子每天到11点还完不成任务,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家里每天鸡飞狗跳。

从半小时到3小时,这严重违背循序渐进法则了。

再说说我自己的经历。

我家大宝川哥刚上小学时,适应得比较慢,每天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都要花一个多小时,非常吃力。

所以,刚上小学时,我没有给孩子增加任何额外学习任务,只鼓励他尽快完成学校作业。过了一段时间,他写作业的速度慢慢提升,可以在40分钟内就把作业写完,这时候,我提出每天增加5分钟的口算练习,他也答应了。

然后再过一段时间,他的家庭作业在半小时以内就完成了,我们商量着增加了10分钟的英语阅读。

此后,我们又在保障运动、睡眠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增加了听写、背诵等其他任务。每次任务增加量都在15%左右,孩子基本上都能适应。

有时孩子也会感觉困难,也会表达抵触,我们也不勉强,该做减法就做减法。

到了四年级,川哥已经可以在学校完成所有家庭作业了,我才给他报了第一个课外学科辅导班。

但学习,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报课外班也好,安排学习任务也好,我们每一个决定都充分尊重了孩子自己的意见,没有强逼。

川哥的学习成绩,从刚上一年级时的七八十分,到小学六年级进步到班上前几名。身边也有人说他实现了逆袭。其实没有所谓的逆袭,每一点进步都是循序渐进地发生的。

后来川哥要上初中了。而初中的学业压力很大,管理也很严,我也一度担心川哥能否适应。

但现实很快打消了我的疑虑。川哥上初中以后,展现出惊人的内驱力。从每天被他自设的闹铃叫醒起床,到洗漱上学,再到放学完成所有作业,完全不需要我操心。他甚至主动放弃玩ipad游戏,把写完学校作业之外的时间,用来锻炼、阅读、弹钢琴……一切都井然有序。

昨天,他放学回来对我说:「我预计今晚8:00之前完成所有家庭作业,我打算再花1个多小时自己做点题,请你们保持安静。」

到了晚上8点多,我看他独自在台灯下认真学习的身影,不由得感慨丛生。

经过小学六年的循序渐进的练习和成长,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意志力和进取心,他已经学会在到达「舒适区」之后,主动进入「拉伸区」了。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华川(川妈),著有【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二胎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记】,【游戏,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个人微信chuanhanma2

121我二胎备孕生女儿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