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火星40億年前就出現了生命,並把自己給玩沒了?地球也會這樣嗎?

2024-09-07科學

導語

研究表明,火星有可能有著像地球那樣存在生物的機會,只不過這些生命還沒有被發現而已。

這項最新出爐的研究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火星的關註,也將人們的註意力緊緊放在了火星的地表上。

火星是太陽系中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曾經也有火星探測車傳送過許多與其表面相關的資訊,這些資訊都表明火星的表面環境非常荒涼,甚至有些和月球一樣。

甚至有數據表明,火星表面的溫度會降到零下七十度以下,並且表面幾乎沒有空氣。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卻也會有不知名的微生物透過極端的方式,也能夠勉強生存下來,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麽在這樣環境極其惡劣的空間還會出現一些又名叫做「極端微生物」的物種。

但是我認為這些「極端微生物」恐怕不止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他們甚至有可能是火星上億年前的生物留下來的一些名殘余孽。

火星為何會變得如此嚴酷。

早在1964年,人類第一次透過發射了「水手四號」探測器對火星進行了探測,雖然當時照射出的照片清晰度不高,但是也從中發現火星表面是類似於地球上幹旱沙漠一樣的紅色土地,並不是月球表面那些坑坑窪窪的瘡痍樣貌。

在此後又陸續發射了很多火星探測車進行探測,但大部份都是按計劃進入火星後的情況就與失聯了一樣,只是偶爾會發射出一些訊號來,但是經過綜合分析,這些探測器中至少一半是在到達火星後就與其他事情碰撞發生故障而失去聯系了。

直到1975年美國發射了兩個「維京」系列的探測器,然後靠這兩部探測器對火星進行了為期六年的細致觀察。

最終透過許多數據得出了結論,認為火星表面的環境是十分嚴酷的,以此證明了之前的照片。

大氣中幾乎沒有氧氣,只有一些稀薄的二氧化碳,表面更是荒無人煙因為有著各種各樣致命的自然災害,每年都會有數不清的塵暴翻起,降臨到火星表面。

同時大氣層太稀薄,怕人對火星來講,應該是十分難以避免的一件事,因為畢竟它還是很接近太陽的,所以太陽發出的大量紫外線會直直的照射到火星表面。

但是正如之前所說的,有人認為這些極端微生物只是火星上億年前生命遺留下來的一種化石證明。

而研究者們做出的這個推斷也有著不少支撐點。

首先,早前的時候,科學家們都是認為微生物是透過化學反應從無機物質中獲得能量來存活下來的,但是這個推斷邏輯並不成立。

因為早在幾十億年前,火星上的氛圍中還是非常富常缺氧的,這個時候二氧化碳和氫氣的數量都卡在一個非常高的位置,不像現在只剩下稀薄的二氧化碳和一些間歇噴出的氦氣。

正因為這個時候氫氣和二氧化碳數量充足,所以完全可以和大氣中的氧氣結合後形成大量的水蒸氣沈澱下來成為雨水,這樣一來就非常有利於液態水的存在。

再加上那個時候其他條件又沒有現在這麽嚴酷,所以就很有可能會孕育出生命。

其次,在大約40億年前彭肯復第一個提出了關於微生物和氫氣之間有關的可能性,他認為那時候有著豐富的氫氣,因此微生物最有可能透過這些氫氣來獲取能量生存下去,也是因為那時候大氣中氫氣和二氧化碳數量都非常可觀,兩者之間可以透過光合作用結合後生成大量有益於生命的成分。

火星上雖然和地球次不同,但是也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彭肯復提出了在40億年前,微生物們就已經在火星上透過這種方式進行了生存,然後再悄無聲息地消亡了,這也是人們現在推斷火星上曾經可能存在生命的原因。

但是,這種經過億萬年沈澱後產生的證據雖然高度可靠,但是偏偏缺乏證據鏈條其他環節,同樣也是極低可信度的重要原因。

生物是否會改變環境?

近地外第二個最好的家園也就是火星至今為止究竟還埋藏有什麽秘密,我們依然不清楚,但是人類並不會放過這樣一個難得的大好機會,因此人類將目光又轉移到了現在世界上唯一一艘成功登月並且有著世界上第一枚登月殖民地計劃試驗的小型載人飛船「阿耳忒彌斯一號」上。

「阿耳忒彌斯」登月船將載著上一代世界第一位太空人紐曼·阿爾德林登上月球,並且在新月基地內繼續試驗一年,把這次首次載人試驗變為載人管制實驗,從而使人類歷史上這次成就再上一層樓。

但是將目光放回第二顆地球,我們不禁要想,在億萬年前曾經橫行於整個宇宙,都行星平分人生地球的時候,它最終將自己玩沒了,那末我們是否也會走同樣得道路。

其實生物本身不會主動改變環境,但是它會因為自身需要自然改變一些條件,這些條件改變固然會影響周圍環境,但是這些影響通常都是積極向上的。

例如,在三十七億年前,施考特學者認為微生物開始產生繁殖現象,這麽一來就好比雲彩遮住了陽光那樣,由於微生物不停繁殖,向空中排放大量氫氣,但是它們卻始終不將自己的生存條件從空氣中剔除掉,導致氫氣和二氧化碳之間無法再進行反應,於是二氧化碳又不斷地和氫氣反應,使得越來越少的二氧化碳供養著越來越多的微生物,於是逐漸趨近一個臨界點。

同時氫氣向宇宙間消散,同時二氧化碳只剩下一部份繼續和氫氣反應形成水蒸氣沈澱成雨水墜落地面,而剩下那部份則逐漸轉為溫室氣體使得原本涼爽因雨水消失逐漸變成寒冷,於是雨水逐漸凝結成冰,於是微生物只能被冰雪削弱直至消亡。

由此看來,微生物滅絕並不是因為自己選擇終於走向滅亡,而是因為自己沒有合理分配周圍自身體內急需氧氣白白揮霍,並且不思進取到最終淪陷自己的辦法。

地球是否也會走同樣道路?

如果說當初施考特學者所論證出來的是確鑿可靠,那我們就不能僅僅從中來推測人類是否也會面對類似事件。

其實在數十億年前,人類還未出現在地球之前,我們今天所稱之為「寒武紀時期」之前先經過了「吼西藏時期」,「吼西藏時期」之前沒有氧氣,自然也不會有誕生於那之前或者時期之前或者之後有個別生物攜帶氧素誕生。

但是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將氧氣排出空氣中的過程就在逐漸改變環境,這個過程從開始一直維持到了現在,還在一直繼續進行著。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大氧化事件,在日炙時期這個時期生物多樣性空前絕後,有許多新的植物產生,它們中的大部份都是像苔蘚一樣滲透率比較低同時體量不大的植物,但是即便是最弱小植物,它們由於數量非常巨大,所以排放出的氧素也是比地球大多數植物要多許多。

而當時廣袤無垠的大洋海浪推擠之下,這些苔蘚植物能夠以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大比例分布於海灘上,而它們判排斥非常熟悉海水中細菌留下來的二氧化碳,使得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正在逐漸減少,而同時它們自己又將海水中的磷酸鹽等礦物質轉化成固體沈澱於土壤中,使得海中的礦物質也逐漸減少。

然後隨著時間推移,空氣中也越來越富氧。

結果就是三點之後發生了大氧化事件,當時絕大部份生活在缺少氧氣環境中的生物瞬間因為呼吸不足適應不過來而滅絕,也使得其他種類因此災難之後迎來了繁榮昌盛,中間經歷了一些坎坷,例如晚白堊紀小行星撞擊事件等等,直到現在都已經經歷了五次大滅絕。

但每次大滅絕之後,新物種都會站出來繼續繁榮昌盛,正是因為這樣地球才能一直行進到現在。

現在地球上的大氣成分主要由氮氣構成,也就是空氣中每一個體積大的十份之一都是氧氣。

所以即使我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溫室效應,但這對地球所造成的影響也是超級低的,因為畢竟九十percent加九九要負責保溫。

結語

所以,就算說太陽爆炸,人類生活條件不適合造成我們必須離開地球,那麽按照現在科技發展勢頭估計不到一百年時間就能把所有人都送往地球系以外區域去生活。

所以即使我們這群自私自利的人類不停肆意影響本該原生態和諧統一的大自然,也不會給自己造成滅絕危險,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後代還是非常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