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吉師風範丨王大珩:光耀中華

2024-09-07科學

王大珩 (1915年—2011年),中共黨員

套用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和長春理工大學創始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首屆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第17693號小行星為「王大珩星」。2018年,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並獲獎章。

2019年,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的「致敬方陣」中,大珩先生女兒王森舉著王大珩的頭像,與毛主席、周總理等6位新中國締造者頭像、另2位老一輩科學家和9位老戰士的家屬同乘第一輛禮賓車駛過天安門廣場。

07:10

在「中國光學英才搖籃」——長春理工大學的校園內,靜靜地坐落著全國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王大珩展覽館。

王大珩,套用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長春理工大學創始人,第一任校長。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首屆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第17693號小行星為「王大珩星」。2018年,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並獲獎章。

王大珩1915年出生,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留校任教。正當他全力攀登物理學高峰的時候,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改變了他的人生之路。

「一件事情我們不能忘記,就是我們剛畢業的時候,來進行畢業旅行,我們從北京乘火車到上海的途中,走到天津的時候,被日本帝國主義的浪人從火車上轟下來,轟下來幹什麽呢,運他走私的人造絲。這是在我們國家,我們乘車的權利給帝國主義這麽對待,感覺這種亡國的滋味,真是使我一生難忘的。」

在面臨民族危亡的戰爭年代,王大珩考取了赴英國「庚款留學」的資格,去海外留學,希望實作「科技救國」「興國安邦」的理想。1938年10月,23歲的王大珩來到倫敦,走進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學習套用光學專業。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陷入戰火之中。戰爭中,王大珩看到:光學玻璃被西方各國視為重要戰略物資,制造技術嚴格保密。於是,王大珩前往英國錫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學習光學玻璃專業。

1942年,正當王大珩撰寫博士論文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最大的玻璃制造企業——昌司玻璃公司,空缺一個技術崗位,這個崗位對王大珩充滿了誘惑。

「我作為一個學物理的,實驗的知識知道一點,工廠的知識是很少的,剛好碰見有這麽個機會,是那個昌司玻璃公司,當時有一個實習員跟我是同學,我們關系很好,是他介紹我去的。」

為了自己的祖國,王大珩毅然決定中斷博士學習。「中國有句話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是抱著這種精神去的,這是給我的一個機會,一個很重要的機會。光學玻璃這個行業,在國際上當時說是帶有一定保密性的,我去的時候,也還有約法三章,我不準進入他們的車間,只準在實驗室裏。盡管你不進這個車間,車間生產方面的問題,要你在這解決。」

在這裏,王大珩進行了200多堝玻璃熔煉實驗,全面掌握了光學玻璃制造技術,他的研究成果獲得英國科學儀器協會第一屆青年儀器發明獎。

1948年6月,二戰的硝煙漸漸散去,王大珩結束了十年的漂泊之旅輾轉回到祖國。王大珩後來回憶說,「我那時候才從國外回來,那時候有兩條路子,一條路子是國外,我原來服務的那個公司,打電報讓我回去,我手裏拿著電報;還有一條路是到解放區。我沒走那條路,我到解放區來。為什麽?因為這是我的祖國,我要為祖國和民族做些事情。」

王大珩回國短短10年內,創辦了長春光機所等多所國家光學研究機構。在他的帶領下,新中國的光學事業突飛猛進,捷報頻傳:研制出8種光學儀器和一系列光學玻璃,使中國光學在世界上的地位大幅提升;1964年,中國第一顆導彈、第一顆原子彈相繼爆炸成功,震驚世界,這些珍貴的影像來自於「核爆光子測試儀器」。這些儀器就是由王大珩率領長春光機所的科技人員研制而成,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這些器材根本無處購買。

後來,王大珩與三位科學家共同提出著名的「863計劃」,有力推動了中國高技術發展;倡導成立中國工程院,兼任清華大學和哈爾濱理工大學多所高校教授和領導職務,為國家培育數以萬計的光學英才……王大珩的一生,為國家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和光學人才培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國家和社會公認王大珩是一位鞠躬盡瘁的愛國科學家、貢獻卓著的功勛科學家、遠見卓識的戰略科學家、桃李芬芳的傑出教育家。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王大珩以畢生的心血縮短了中國與世界的科技差距,用親手建立的光學事業照亮中國,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入黨誌願書上「刻苦從事科學事業,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奮鬥終身」的莊嚴承諾。

來源:吉祥新聞
初審:王偉光
復審:曲翺
終審:陳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