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美國砸下幾千億美金,中國掏出一個檔……

2024-02-21財經

實幹才有未來。

文丨華商韜略 熊劍輝

未來產業之爭,就是國運之戰!

【潮起:未來產業】

2027年2月29日,距地球400公裏處。

中國空間站「超級天宮」 核心艙,警鈴大作。

「警報!太空碎片!……」

螢幕上,一簇簇密集的光點,正向空間站撲來。

但這一切,都在航天員陳宇澤的掌控之中。因為今天,中國「超級天宮」要拿出一段「實驗艙」,進行一場前所未有「太空碎片撞擊試驗」。

「啟動量子計算。」

隨著陳宇澤的指令,空間站的 量子電腦, 立刻算出太空碎片的運動軌跡,實驗艙也被調整到撞擊的最佳位置。

30秒後,一波小型太空碎片席卷襲來。實驗艙像被機關槍掃射,立刻千瘡百孔。

「表面受損度——68%。」檢測數據傳來,實驗艙幾乎「報廢」。

但令人驚奇的是,千瘡百孔的「傷口」,卻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自我修復」。

對此,在核心艙觀測的陳宇澤並不意外。「超級天宮」的表面,全部采用 高強度、可再生材料 覆蓋,內含「膠囊」。一旦被外力打壞,便會釋放催化劑和修復物質,自動完成修復。

半小時後,實驗艙表面恢復如初。

「啟動第二階段測試。」

很快,一塊更大的太空碎片向實驗艙襲來。

量子電腦再度啟動,計算出核心艙的規避路線。

「啟動 霍爾推進器 。」

這一指令,讓國際航天界為之色變。以前,中國的霍爾推進器像是個「大玩具」,只推得動一張紙;如今,磅礴的粒子流爆發出龍吟,龐大的「超級天宮」猶如一只鳥,飛離了危險區。

「砰!」

巨大的太空碎片,精準擊中了實驗艙,打出一個7米寬的「貫通傷」。這遠超材料自我修復的程度。

很快,「超級天宮」又飛了回來。利用 腦機介面, 陳宇澤操縱著一只極長的機械臂,迅速將實驗艙捕獲、對接、固定住。

接著,陳宇澤的 「腦機介面+量子計算」 大發神威。他操控20多個 機器人 走出核心艙,並列發出多條指令,對實驗艙展開協同修復。

於是,有的機器人鋪開柔性材料,有的精密切割,有的完美拼接,有的釋放出激光精準焊接……

人都未出艙,僅用3小時,幾近報廢的實驗艙完全修復。

「修復度100%。」伴隨陳宇澤的報告,地面指揮中心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一場「太空補天」的超級試驗,成功落幕。

這一切雖是科幻,卻與當下的機器人(未來制造)、量子計算(未來資訊)、修復材料(未來材料)、霍爾推進(未來能源)、超級天宮(未來空間)、腦機介面(未來健康)等技術,息息相關。

如今中國力圖實作的,正是這樣又猛又酷的未來。

2024年1月底,工信部、科技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 【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力推的 六大「未來產業」, 正是:

未來制造、未來資訊、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

卡的時間還很緊:2025年,部份領域要國際先進;2027年,部份領域要全球引領, 「成為世界未來產業重要策源地」。

甚至於,「未來產業」不是第一次被重點提及了。

2021年,「十四五」規劃綱要釋出,「未來產業」單列一節,要求在類腦智能、量子資訊、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領域,加速謀劃布局。

所以【意見】的頒布,實則是對「綱要」的全面落實和再度細化。

那麽,為什麽國家突然這麽急、這麽趕,催著要搞「未來產業」?

因為,不想落後的國家,都在急!

【開端:大國角力】

2019年2月7日,美國前總統杜林普大筆一揮,正式簽發 【美國將主導未來產業】。

這份由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炮製的報告強調:美國一定要主宰人工智能、量子資訊、先進通訊、先進制造、生物技術等未來產業發展,才能在競爭中保持領導地位。

對此,杜林普深以為然: 「這不是一個選擇,而是必要。」

正是美國,率先將未來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吹響了未來產業爭奪戰的號角。

但這僅僅是開端。

2021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未來法案】、【無盡前沿法案】等接連出爐,擬合計投入1700多億美元,助力美國在未來產業上強力突破。

之所以投的這麽急、這麽猛,一方面是因為美國身處科創最前沿,深感未來產業的潛力巨大;另一方面由於全球競爭加劇,美國深感霸權削弱,要是再不努力一把,不乏霸權旁落甚至易主的可能。

因此2016年,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的創新科技顧問艾力·羅斯(Alec Ross),才憂心忡忡地在 【未來產業】 中投擲這一概念。

在他看來,沒有哪個國家能永遠屹立於創新之巔。所以,美國一定要提早布局未來技術,以便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先機。

這看似「正確的廢話」,實則是深刻的洞見。

現代歷史反復證明,一旦科技創新陷入停滯,國家之間便會陷入存量博弈, 從而表現為經濟增長停滯、貿易摩擦不斷,乃至地緣沖突加劇、世界動蕩不安。

當下,烏克蘭戰爭爆發、巴以沖突加劇,都不是偶然的,背後由「科技停滯-戰爭爆發-科技創新」的周期律支配。

如何跳出這樣的「災難周期律」?

加速未來產業,正是破局的關鍵。

特別是美國一出手,令所有發達經濟體,都開始對未來產業虎視眈眈。

像英國,瞄準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先進醫療、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德國專註於人工智能、量子計算、6G通訊、醫藥創新;日本提出「社會5.0」,想在機器人、人工智能、前沿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實作突破,建立「超智慧社會」。

總之,大國競爭硝煙彌漫,一場未來產業爭奪戰已經打響。

【合體:超級中國】

德國、美國、中國,都是爭奪戰的「種子選手」。

首先,以「工匠精神」著稱的德國,2023年以44561億美元GDP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三。

這背後,是發展模式導致的必然。

在未來工業上,德國極其前瞻。2013年即提出「工業4.0」戰略,2019年再推【國家工業戰略2030】,希望在十大重點領域,培育「國家工業冠軍」,以確保未來產業的領先地位。

▲德國工業 4.0 樣板工廠

可見德國未來產業的特色,一是 「實」, 紮紮實實聚焦工業;二是 「精」, 透過單點突破、培育單項冠軍,做西方產業「價值鏈」上最閃耀的一環,妥妥「打工人思維」。

而美國是典型的「老板思維」,透過掌控「價值鏈」,占據最頂端的價值「分配權」。

這是因為,美國長期扮演著科創「發動機」的關鍵角色,從第一台電腦到ChatGPT,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架隱身戰機,從DNA雙螺旋的發現到基因編輯的發明……

這些最具創意的科技成果,與源源不斷的金融資本結合,讓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巨擘大都誕生在美國,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憑借「科技+金融」的雙輪驅動,美國足以操控全球產業鏈,實作對「價值鏈」的予取予奪。

不論是「脫鉤斷鏈」,還是「制造回流」,都是大國博弈下,美國坐擁「價值鏈」卻肆意妄為的體現。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蘋果逼迫「果鏈」遷往越南、印度,150多家中國供應商就不得不負笈流離,遷徙萬裏。用一位中國供應商的話說:

「不動就是等死,出來還有一線生機。」

但越是如此,中國越需要完成一場產業破局。

破局的目標是,既對標德國,又對標美國。

對標德國體現在,中國已連續14年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在全球500種主要工業品中超四成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且擁有全球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達7萬多家……

在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上,中國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而對標美國體現在,中國制造業的「含金量」越來越高。

據最新【科學技術指標2022】:2022年,中國參照次數排名1%的頂尖論文,首次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2023年,中國成為全世界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突破400萬件的國家,穩居世界第一。

於是,不光全球1/3的新車都是「中國制造」,還有芯片制程、關鍵軟件的突破,大型郵輪的啟航,C919的飛起……

中國,正試圖成為「德國+美國」的超級合體, 即在未來產業上,不僅要單點突破,在制造業中占據優勢地位;更要加速創新,成為「世界未來產業重要策源地」,做價值分配的主導者。

而未來產業之爭,也就是國運之戰!

【產業更叠:國運之戰】

2023年,中國以522.1萬輛汽車的出口量,超越日本,加冕世界汽車出口第一大國的「新王」。

日本汽車業之所以滑鐵盧,根本在於賭錯了技術方向。

上世紀90年代,日本背棄鋰電池的主流之道,在氫電池研發上蒙眼狂奔。僅豐田一家,就拿下6000多項氫電池專利。

日本政府同樣高舉高打。2017年,出台【氫能基本戰略】;2019年,再發【氫能利用進度表】;2021年,菅義偉內閣揚言要10年投入3700億日元,支持氫能源發展。

日本的如意算盤是:對賭氫能源路線,不論賣產品還是賣專利,都能國運昌隆。

但氫的安全性實在太差:在4%~75%濃度範圍內,氫氣都會爆炸。

如果全社會普遍使用氫汽車,甚至停滿密閉的停車場,只要一輛氫汽車有泄露,又碰到一個點煙的司機,就可能整棟樓馬上炸上天。

這是全世界都不買賬的根本原因。

所以, 未來產業不是誰先規劃、誰先發展,技術最先進、投入最果敢,就一定能有未來。

這其中,先行者或許能造出更先進、更穩定的「三進制」電腦,卻因為技術風險、市場博弈等原因,最終被「二進制」電腦完全淘汰。

因此, 未來產業,重點在「產業」, 既需政策引導,更要尊重市場。

像甲骨文(ORACLE)的崛起,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1977年,拉利·艾利遜創立甲骨文。由於深知美國在情報資訊軟件上的焦慮,很快拿到中情局、美國海軍情報所的訂單。

但創業之初,甲骨文的數據庫bug頻出,極不靠譜,只因軟件極具創新性,政府、軍方給予了高度容忍,企業才攢到了「第一桶金」。

而甲骨文真正崛起,還是憑借PC時代的風口,成功發掘了市場需求,終成全球頂尖數據庫公司。

可見,產業起步靠政府、發展壯大靠市場, 這種扶持未來產業的模式,中外概莫能外。

當下,未來產業初露端倪,政府引領正是「重中之重」。

而這,恰是中國的強項。

實際上,全國各地已經「卷」了起來。

以「北上廣深」為例。

北京的超前布局,聚焦在量子計算、未來網絡、未來材料;上海瞄準了光子芯片、類腦智能等;廣州側重於3D打印、尖端生命科學、區塊鏈、量子通訊;深圳更將合成生物、基因科學、空天技術、類腦智能、深地深海、量子資訊等一網打盡。

另外,大搞機器人的沈陽、聚焦核聚變的合肥、傾註電磁能的武漢、培育空天動力的成都……幾乎所有省市,都在加速奔跑。

「種子」播下去,「專新特精」、「小巨人」、乃至草根科創企業「卷」起來。接下來,既要呵護其成長,更要鼓勵其競爭。

畢竟,誰是中國的輝達,誰是未來的特斯拉,只能靠市場競爭篩選,殺出條血路。

而在激勵企業科技原創方面,有時也不得不承認,就創新環境、培育生態而言,中國依然要補齊短板、加速追趕。

▲Sora的文生影片:女子在東京街頭漫步

一個突出的例證是,2024年2月,OpenAI一聲炮響,再次給中關村送來了Sora。

而OpenAI,不過是一家誕生8年的初創公司;Sora團隊,成立還不到1年。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2013-2023年Q3,中國AI專利申請量占全球64%,全球第一;中國AI論文達36.8萬篇,全球第一。

但為什麽ChatGPT和Sora的誕生,不是在中國?

對此,周鴻祎的評價是: 「中國跟美國的AI差距,可能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加大。」

而未來產業中最核心、最關鍵的,恰恰是AI。

像研發未來材料。以前,只能靠科學家靈感迸發,深入探索10多年,才能發現一些新材料;未來,AI能快速窮盡物質組合方式,將新藥物、新材料「找」出來。

而腦機介面一旦成熟,則意味著「人腦+AI」將進一步融合:最初,它將改變人機互動;最終,人腦會成為操控無數AI、機器人的「超腦」,顛覆一切。

這樣的未來,超乎想象;這樣的爭奪,空前激烈。

勝者贏得未來,輸家則可能失去一切!

如果以終為始、籌謀未來,那麽在當下, 一定要尊重科技、尊重創意,尊重創業者、尊重企業家,特別是尊重「科學家+企業家」的復合人才。

他們才是未來創新的主體,也是決勝未來的關鍵力量。

——END——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份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