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預計2024上半年海洋生產總值增長7.7%左右 青島加快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

2024-07-25財經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25日訊 25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釋出會,介紹青島市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有關情況。2023年,青島實作海洋生產總值5181.3億元、同比增長6.5%,分別占全國、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2%和30.5%,列全國沿海同類城市第三位。預計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增長7.7%左右。

堅持機制聚海,形成大海洋工作格局。發揮市委海洋委統一領導作用,召開現代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座談會等系列座談會,建立完善重點攻堅、專案觀摩、招商推介、過程管理等工作機制,舉辦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北京、上海推介大會,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海洋發展工作。中央辦公廳兩次來青開展海洋強國建設回訪調研均給予肯定。出台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意見、五年規劃、三年行動方案等檔,在全省率先啟動編制青島市海洋發展遠景規劃和青島市海洋經濟促進條例。出台全國第一部精準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產業政策「海洋15條」,累計評選獎補資金9540余萬元。在全國率先開展高成長性海洋企業評選活動,搭建「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打造梯次躍動、良性互動、全產業鏈拉動的海洋產業發展生態。

堅持科技強海,打造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全市涉海省部級以上創新平台145家,其中省級以上涉海科技創新平台56家。部、省、市共建「深海三大國家平台」加快推進。充分發揮嶗山實驗室戰略科技力量,在深海無人自主航行器、深海大規模無人平台組網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聯動推進「海創計劃」「沃土計劃」「碩果計劃」,2023年,全市涉海技術交易額69.35億元,同比增長70.0%。今年上半年,全市涉海技術交易額28.21億元,同比增長186.7%。涉海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38家,研發費用投入共計約53.2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約為4.9%,擁有有效專利超過1.7萬件。培育涉海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6家、獨角獸企業16家、瞪羚企業80家、雛鷹企業80家。出台青島市海洋人才集聚行動計劃、現代海洋英才激勵辦法,全市海洋人才總量達37.65萬人,住青涉海「兩院」院士達23人。

堅持產業興海,打造全球現代海洋產業中心。始終把專案建設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今年上半年,全市140個海洋重點專案累計完成投資207.5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完成率59.14%;海洋領域新簽約專案86個,總投資472.72億元。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深海一號」能源站、「海葵一號」等大國重器在青建成交付,中船船舶設計研究中心總部落地青島。抗腫瘤新藥BG136完成臨床一期,抗乙肝藥物LY102獲批進入臨床。青島百發擴建專案投產執行,全市海水淡化規模達到34.1萬噸/日。總投資102億元的中電建即墨115萬千瓦海上光伏專案開工建設。加快發展海洋未來產業,推動中國海洋大學與招商局集團等央企在青搭建深海科研平台。釋出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構建包含「瀚海星雲」大模型在內的1個基礎大模型矩陣、以「問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為代表的N個行業大模型以及X個重點套用場景的「1+N+X」海洋大模型體系,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改造提升海洋傳統產業,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啟動執行,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加快建設,「國信1號」養殖工船累計收魚超過3000噸。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21處,占全國總數1/8,居全國第2位。奧帆海洋文化旅遊區成功建立國家5A級景區,開拓「海上觀青島」旅遊航線,建成營運國內首家以海洋為主題的科技館,2023年全市接待遊客1.3億人次,旅遊收入1910億元。

堅持以港通海,打造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發揮港口輻射效應,青島港成為離境港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2023年完成貨物吞吐量6.8億噸、貨櫃吞吐量2877萬標準箱,分別居全球第四位、第五位。今年1-5月,完成貨物吞吐量2.98億噸、同比增長5.3%;貨櫃吞吐量1257萬標準箱,同比增長9.6%。發揮貿易紐帶效應。與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聯系,開辟航線220余條,航線密度和數量居北方港口首位,海鐵聯運箱量連續9年保持全國第一,202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8759.7億元,同比增長4.6%。今年上半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4378.3億元,同比增長1.8%。發揮港城聯動效應。頂格成立青島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工作專班,制定出台青島市深化港產城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加快山東港口航運金融中心、北方國際油氣中心等重點專案建設,促進港區、園區、城區三區互融。推動浦發銀行、青島銀行等設立藍色金融部門,成立青島市藍色金融發展聯盟。

堅持合作向海,打造全球海洋事務交流中心。搭建參與國際海洋治理平台,建成全國唯一「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成為亞洲唯一的聯合國海委會「海濱之城平台」創始城市,在2024年聯合國「海洋十年」大會主論壇上作為唯一城市代表作特別發言。「全球海洋觀測夥伴關系(POGO)」首個區域辦公室落戶青島。拓展海洋開放合作空間。組織舉辦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聯合國大陸棚和國際海底區域制度科學與法律問題國際研討會、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等海洋活動,青島城市的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持續提升。創新海洋國際交流模式。與50個國家的88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關系城市,與西班牙、挪威、法國等國家開展海洋領域交流,推動與太平洋島國開展海洋漁業等領域交流合作。

堅持生態護海,打造全球海洋生態示範中心。提升綠色低碳發展能力,實施海域立體確權,探索「標準海」制度和低效用海結束機制,推動海洋空間集約高效利用。服務國家「雙碳」戰略,釋出國內首個綜合性海洋碳匯核算標準,完成山東省首筆海洋碳匯交易,打造全國首個「負碳海島」。提升海洋生態治理能力,完成小島灣、古鎮口灣等海岸線生態修復專案,靈山島生態修復專案有序推進,「一灣一策」協同推進汙染防治,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3%。靈山灣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提升海洋災害處置能力,建設智慧海洋綜合管理平台,完善海洋監測預警體系。落實滸苔前置打撈機制,在部、省支持下,今年滸苔防控處置平穩有序、成效顯著,累計打撈滸苔55萬余噸,滸苔上岸量由萬噸級降至千噸級。利用中央財政專項國債,首次構建海洋災害綜合防治體系。提升對海星等局地性海洋生物災害監測、預警和處置能力,實施互花米草全域治理,治理面積1531公頃。

下一步,青島將錨定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目標,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培育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奮力在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中走在前、挑大梁,打頭陣、當先鋒。

一是聚焦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攻堅突破。建好用好嶗山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加快推動與北京大學共建海洋特色研究院,「深海三大國家平台」力爭年內實作開工建設,著力構建以嶗山實驗室為引領,全國、省、市重點實驗室為支撐,梯次布局、特色鮮明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等。

二是聚焦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攻堅突破。建立「4+2+4」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海洋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塑造海洋經濟發展新優勢;加快發展深海開發、海洋電子資訊等未來產業,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改造提升現代漁業、港口航運、海洋文旅、海洋化工等優勢產業,提升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出台【關於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全面推進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意見】【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2024-2026年)】,高標準建設10個引領性創新平台和20個標誌性重大專案。

三是聚焦建設世界一流港口攻堅突破。爭取青島港新版總體規劃獲批實施,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和集疏運體系,放大青島港作為離境港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效應,爭取外貿貨櫃沿海捎帶業務試點,構建以青島港為龍頭的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中心。最佳化臨港產業布局,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航運金融、船舶交易、海事仲裁等高端航運服務業,推動青島港向樞紐港、貿易港、金融港轉型升級。

四是聚焦深化高水平開放攻堅突破。積極爭創海洋命運共同體試驗區,高質素辦好海洋合作發展論壇等活動,爭取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永久落戶青島。高水平建設「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吸引國際組織機構落戶,鼓勵涉海企業參與國際海洋領域相關標準制定。依托聯合國海委會「海濱之城」平台,加強與全球各國地方政府、國際組織、科研機構開展海洋領域交流合作,構建以海洋友城為節點的藍色城市夥伴關系網絡。

五是聚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攻堅突破。深化海域使用權招拍掛,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全力做好重大石化專案等用海保障。全面落實「灣長制」,推進陸海汙染一體化治理。深入開展海岸線生態修復,推進美麗海灣建設,健全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加強滸苔綠潮跨海域聯防聯治。積極發展藍碳產業,開展海洋碳匯本底調查,推動海洋碳匯科研成果轉化和套用,創新海洋碳匯金融產品,帶動海洋碳匯供給和消費。(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