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祠堂是南方村莊空心化最大的梗

2024-03-25三農

經過一年多努力,老家祠堂重修工作正式完工,今天舉辦入屋酒,在家的同宗子孫們歡聚在新祠堂,暢談家族發展大計,互相鼓勵,展望未來。

我雖因故沒有回去參與盛會,但祠堂修繕倡議是在我的組織下形成的,籌款及建設期間我也多次回去出主意、想辦法,可謂出錢又出力,此番盛舉完成,當可告慰祖宗。

我老家在廣西大容山北麓,家門前的小河就源自大容山尖峰嶺下的南山肚、木水表。小時不知道這裏就是大容山,但我打柴都多次走2個半小時到過尖峰嶺,後來看衛星地圖,才發現我們其實就在大容山北側的一個長條型山谷中。

1993年拍的老村莊照片

老家現在叫容縣石頭鎮務底村多祿村小組。這是一個南方非常普通的丘陵地帶村莊,依山傍水而建。現在共有100多戶、超1000口人,也算是一個大村了,以前分成村頭、村中、村尾三個生產隊,分田到戶後只分村頭和村尾兩個小組。村名以前叫「坡六」,前兩年建村文化廣場後立碑時改成了「多祿」,體現了村民善良美好的願望,叫多了應該會得到回應的。

2003年拍的老村莊照片

桂東南大山四周的丘陵地帶都是山間峽谷中散布著幾條田垌,往往都夾著條小河。我們村就有一大一小兩條小河從大容山中流出,在村前匯聚後順著山勢往北,註入泗羅河,在藤縣象棋楓木根註入北流河,再在藤州註入潯江,即西江。小河現在是越來越窄了,河水也比我們幼年時小了太多了,但卻留下了我們很多快樂的記憶。如果能清理、保持得幹凈些,不要再將房子緊挨著河邊建,這清幽的小河必定是故鄉最美的所在。

村前的小河

秦姓族人遷到務底坡六村這個地方,始於入桂廿一世祖楚榮公。

楚榮公之祖父十九世秉赤公從博白遷容州後先到縣底久沖,後遷到石頭登州上河村居住,以打鐵為業,其子二十世海章公生兩子楚榮、楚贊(生三女)。大約是清朝康熙年間,廿一世楚榮公從登州上河村遷到務底坡六村,生三子即廿二世誌傳、誌祥、誌迴,從此在務底開枝散葉。

誌傳和誌迴各生三子,即廿三世沛珍、沛成、沛華及沛文、沛升、沛蟾。誌祥生一子沛芳(無傳)。其中沛蟾公生四子,即廿四世廷鳳、廷集、廷相、廷禮。

我們裕善堂即廷集公之後。

也就是說,我家宗祠可追溯到誌迴公(三興祠)、沛蟾公(四德祠),重大日子才去祭拜的。現在重新修繕的宗祠叫裕善堂,則是廷集公後人直接供奉香火的場所。

秦氏族譜總圖1-24世

廷集公生兩子廿五世懷全、懷侃。懷全生衍枚(無傳)、衍槐、衍秀,懷侃生衍隆、衍芬、衍安、衍居,廿六世共七兄弟,其中衍芬就是我爺爺。

如今裕善堂已經發展成為有曾孫際字輩廿七世17人、玄孫仲字輩廿八世47人,後面還有廿九世耀字輩、三十世祖字輩,已在務底發展歷七代,現有人口270多人,可謂人丁興旺。

1993年從吉明咀拍坡六村

務底村共有十幾個村小組,分布在不同的田垌中,坡六、務底灣、沖角、蒙沖、石頭田、水山嶺、新塘沖、鵲沖、木特垌、峽口、尋潤、大康山、幫塘沖、登高塘、雷沖頂、長沖、水牛沖、石巷頂等等。其中秦姓主要分布在坡六、務底灣和沖角。

坡六村村民的姓氏分布則有點怪,呈長條型的村莊正中間是一戶楊姓(現在當然也分成了幾戶了),兩邊分別是秦姓、梁姓、秦姓。裕善堂子孫主要生活在坡六村中部略上一片。

老廳屋原格局圖

廷集公於光緒年間在坡六村建的祖屋是標準的桂東南民居形態,石基礎及火磚柱的二層泥磚屋,占地大約280平方米,結構如圖:一間主屋,兩邊側房和傍屋,中間圍著兩個天井。這樣的房子,當年也算是大屋了,至少事業已經有成。但對比他那些在務底共同生活的其它十幾位親兄弟、堂兄弟,廷集公應該只是一般生活水平,在村中同樣年代的二十多棟祖屋中,還有比這更大更漂亮的青磚屋,比如在解放後被劃定為地主、富農的那幾棟祖屋。

我老家1985年舊貌

人丁最興旺時,我們這棟祖屋中住著三代近十家人,每家都只分得一間,其中我家那間就在圖片右下角緊靠巷道的旁屋。也就是衍字輩七兄弟各自長大成家立業後,多家兄弟在附近建新屋另住,其中我爺爺就搬到了族中在村中大路旁新開的一個鋪面居住,我家老屋翻新前,對著樓梯的那一面就是商鋪視窗,晚上才用木板安插上,這說明可能五六十年代我家還開著小鋪,我小時就老聽別人叫我家為「際良鋪」。

1981年我大學暑假回家期間

另外,我祖伯爺衍隆公的6個兒子中,先後有際昆、際倫、際儔、際儀4個兄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不遠萬裏漂洋過海到南洋創業,有所成就後際昆於1949年帶著幾個年幼的兒女回國,並立即建新屋居住。剩下的際倫等三兄弟繼續在馬來西亞玲瓏埠發展,後來成為當地有名的商人和廣西商會負責人。

馬來西亞伯父1989年回鄉探親與兄弟們合影

1989年我與伯父及仲懿、仲賢兩位堂哥合影

巧的是,我外公家也是幾兄弟當年同到馬來西亞發展,外公外婆也是1949年回國,我母親回國時才8歲,我好些堂表兄弟目前也在玲瓏埠愛育嘉拉生活著。

秦文(際昆)大伯父家的廳屋

留洋的叔伯們和在供銷社任職的伯父

也就是說,這棟廳屋(當地人這樣稱呼祖屋或祠堂等舊房)至今己有近150年歷史,但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基本上再無人居住,有的房屋只是安置雜物或改作豬圈雞窩,慢慢的因年久失修,破敗、坍塌,已有十幾年。

旁邊另一個秦姓祠堂,情況略好些

在坡六村中,有同樣歷史的舊廳屋至少有20多棟,情況基本相同。它們都集中在村中靠山邊位置,也就是上百年前老村莊的範圍,後來被不同年代建的新舊房子圍著,形成了一片村中舊屋群:磚墻剝落、門窗破敗、瓦頂見光,地面盡是青苔,墻壁掛滿蛛網,雖然有的屋舍青磚結構的還基本完好,但似乎隨時會倒塌。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老屋因兄弟們長大後住不下而分家另住,當老人過世後,老屋空置,久而久之村莊就出現了一片破敗不堪、沒有人煙的空心區域。

中國這樣的空屋太多了

這樣的情況,在中國非常普遍。這也就是我曾多次報道過的空村或村莊空心化。

為了生活,多少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啊!

也只有我這樣的人因職業或好奇心而曾多次到這些空心村、舊屋、幽巷探看,拍下一些歷史照片。1993年和2003年我拍的照片相比,就明顯看出坡六村變化太大了,但這變化幾乎就是圍著老屋而變,老的荒廢了,新樓在茁壯建起來。

當年的村中小巷

尤其是去年參與過一些村史文化研究專案後,再回老家探看老廳屋的慘狀,越看我就越不甘心。這麽多老村莊空心化、這麽多老屋被廢棄,實在是國土資源的重大浪費,同時也是鄉村氏族文化資源的閑置啊。

村中大路,其實已經很窄了。

這些年來,老家眾位叔伯兄弟們對舊廳屋進行修繕的動議也曾提起過多次,但因各種原因都沒成功。

難點或癥結在哪裏?經過數次與叔伯兄弟酒聚,得知大家都有強烈的共同心願要建、卻限於組織和財力的情況後,我覺得自己至少可以起到一下召集組織的作用。至於具體工作,當然還是由家裏的人自己負責。

以前的村道兩邊還有空地種些植物,如今全變成了樓房

2023年1月20日,我將本廳屋幾十個叔伯兄弟召集起來聚餐,提出了集資重建老廳屋的倡議:

在務底秦氏家族中,沛蟾公後廷集公支系,由於廳屋年久失修,上世紀末坍塌,只存根基屋地,族裔無所歸依,年節祭祖時刻只能家家自行祭祀,導致宗族意識日漸淡薄,關系逐步疏遠,嚴重影響著族裔子孫後代的長遠發展。其實,裕善堂在過去的歲月長河中,一直都有著良好的族裔文化傳承,祖輩們堅毅前行,做出了不凡業績,有的遠渡重洋開拓海外,有的在縣鄉任職就業,後輩更是紛紛考上大學,在各地開枝散葉。可以說,我們這一系的發展勢頭一直都不輸於其它祠堂,但近二三十年卻在宗族傳承中出現後繼乏人之勢,歸根到底,還是祠堂失修,祖宗牌位無法歸位,後人失敬。這是我們仲字輩的不孝!為此,特在此向諸位叔伯兄弟發出重建裕善堂的倡議,希望各位前輩、同輩、後輩同心協力,出人出力,一起將老廳屋重新建起來,讓祖宗先人供奉堂上,後人時刻敬奉上香,各歸其所,共謀發展。

參考其它建祠榜樣,重建裕善堂規模一層一廳兩屋,加上門樓等附屬設定,大約需耗資20萬元左右,具體籌資方案大家議定。建議先按仲字輩各家按人頭分攤,再由經濟狀況較好者及外出人員捐資補充,共同將祠堂建成。並將刻碑銘記,以告祖宗。

村莊去鎮上必經的大路嶺丫,當年的茶水鋪如今已經沒有了。

當晚,眾叔侄兄弟對此事非常積極,踴躍熱情,最後大家商議決定,按仲字輩各戶人頭集資1500元,最後共籌得集資款218120 元,捐款79680元,合計297800元。其中捐款時還得到各位外嫁女的大力支持。之所以捐集資款比原計劃擴大,主要是原設想的老屋免費回收公用的計劃作了改動為酌情按補貼,故多了9萬元。

目前家族頂梁柱的新生代耀字輩

終於老廳屋得以在原址重修,於2023年閏二月初九日落腳,2024年二月十五日午時,也就是今天入香火大吉。

以後辦酒就在廳屋裏辦了。

我們還約定,每家每戶都捐一張桌子及配凳,以後,子孫後輩們辦婚事及家族大事,都可免費在老廳屋舉辦。平時還可以隨時提供給族人在此喝茶、聊天、議事,讓廳屋成為族人生活聚會之所。

家族中未來的希望

從中也可看出,只要是宗族的事,組織起來還是很容易的。

因為中華民族十分重視宗族血脈維系,其具體表現就是祠堂香火。一般來說,只要幾兄弟歷經三四代的發展,最早的祖屋都會立起祠堂(也叫宗祠或祖廟),以便後世子孫年節上香祭拜。

同爺爺的一家人

在南方很多地方,祠堂更是族權與神權融通之所,有的還同時成為古時的私塾或學堂,傳承記載著家族傳統與曾經的輝煌,是家族的聖殿。

由於歷代都註意修繕,祠堂往往是村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鄉村的重要人文景觀。因此,祠堂已經是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征,甚至也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外嫁女同樣是家族的重要成員

但最近二三十年,隨著中國城市化行程迅猛加速,農村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不少廢棄的村莊。有的村莊雖然沒有整體廢棄,但村中卻有不少老屋被荒置,最後成片倒塌,沒倒的都成了危房,人們都改在道路兩側占用農田興建新屋。慢慢的村莊裏就形成了一大片廢棄的老屋空村。

這也是同爺爺的一家人

我覺得祠堂就是空村或村莊空心化最大的梗,它既是空心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治理的最重要抓手。至少在南方農村尤其如此。

大多數南方農村空心化,就是因為農村家族及人口發展後,村莊外擴而形成的(北方的則往往是生活環境改變而不得不整村遷移)。而祠堂往往都建於兄弟分家後留下的祖屋,一座村落有幾個宗族就有幾座祖屋。只要祖屋修繕、重建好了,重新恢復了人氣,成了族人們聚會和子孫們活動的場所,巷道重新響起足音人聲,村莊就不會空心了。

我家左鄰右舍

當然,要想將祖屋重新熱鬧活化起來,僅僅將它成為祠堂,只是年節上供香火還是遠遠不夠的,我認為還是要將祠堂變成村民們都喜歡去的地方,甚至外人也願意進來遊覽一番的村莊旺地。

秦家的媳婦們

首先是設施要豐富完善些,要有廚房、廁所,要有整酒、喝茶的用具,甚至還可以提供一些娛樂器具,晚上要有燈光。

其次,要整出點文化味,最好是將本村的歷史及記憶整理出來,甚至還要弄些實物,擺放在祠堂裏,供人們品鑒、回味。比如這次我就將自己1993年拍的照片和2003年拍的村莊照片,掛在墻上,供人們對比觀看,體會一下村莊變遷。比如將族譜整理出來給子孫甚至外人查閱(廿五世至廿九世名單列表略有錯漏,故暫缺掛墻,待補)。等等。

這是後輩的媳婦們嗎?

一個祠堂可能不太好整成一個村史館,但至少家族應該有的歷史還是要盡量展現。

這次我本來想將更多的照片上墻的,包括祖輩及本村的更多歷史照片。但我只找到我祖父的照片,搜羅不到其它各位衍字輩祖叔伯的照片,實在沒法子只好放棄。

我爺爺

或許,接下來還可以將本族2000年前考上大學及外出幹部的名單列上,也可以將家族中在南洋發展的情況展示一番。

2003年從吉明咀拍坡六村

村莊是人類在漫長的發展、壯大歷史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聚居點。

這是人類應對自然環境做出的最佳選擇,因為人類自身條件並不比其它食肉動物更優秀,為了保存自己、戰勝敵人(這敵人還包括別的部落),慢慢的就群居到一起,靠團體的力量,互相幫助,集體取暖。

到了農耕時代,更是選定一個自然條件比較好,往往靠水、傍山、通路的地方,建屋定居,形成自然村落。一直發展到今天,其間或許還會發生過一些遷移,繼續選擇更好的地方定居,但也只是地方變換而己,其中的族民還是保持一定穩定性。

後來,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族群慢慢壯大,最後形成了由族群到部族再到國家的演變,再形成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不同的社會管理制度,到了今天這樣的世界。

叔伯兄弟們一起做飯吃也是一種快樂

但不管如何變化,村莊作為人類社會的最下層組織結構一直繼續存在。說明它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組織,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現在要搞鄉村振興,首先要解決村莊空心化和空村難題。人都離開了,村莊都空了,地沒人耕,房沒人住,何來振興?

當一個村裏的人,都對本村歷史文化產生強烈認同感,將鄉村歷史當作自己家鄉最自豪的所在,不但自己常懷念,而且還樂於向外鄉人展示、介紹時,這個鄉村才有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