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農村,是社會的另一張臉

2024-02-10三農

1

啊,朋友們,我已經在前天回到了老家。

從高鐵站一路開回老家,途徑了六七個鄉鎮無數個小村莊。

一路上,我只有一個感覺:雕零。

那些曾經在北方農村生活過的人,一定經歷過這種場景:

冬日的樹枝,光禿禿的,只掛著幾片殘葉,樹梢頂上偶爾掛著一個老鴰窩,偶爾還發出難聽的叫聲;

半融的雪水,滲入了土地,被匆匆而過的車輛碾壓,留下一道道泥濘的痕跡;

主幹線上,行人稀少,只有一輛輛外地車牌的車子,飛馳而過;

...

回到村裏,更是一片死寂。

村裏的路上,幾乎看不到一個人影,每家每戶都緊閉著門窗。

煙筒冒煙?那是往日的景象了。

因為燒柴火會造成空氣汙染,當地有關部門早就禁止了,所以大家都改用了電鍋,取代了燒柴的地鍋。

天然氣?那是城裏人的奢侈品了,村列根本沒有接入。

偶爾幾戶人家會用煤氣罐,用完了之後,還得騎著單車,跑到2公裏外的加氣站去換。

雖然村裏已經實作了村村通,也安排了垃圾車來村裏拉垃圾,但顯然這幾天他們已經放假了,垃圾桶周圍都被堆滿了。

據說,垃圾車的工作人員月收入6000元。

在農村來講,那可是高收入了,不知道門檻高不高。

2

村裏的小孩子明顯少了。

小時候,村裏到處都是熊孩子的身影。

三五成群,跑到村口的小賣鋪,用一毛錢換兩根辣條,或在村裏的水坑旁放炮。

如今的村裏,卻鮮有小孩子的存在感。

有幾家親戚來打了個招呼,我才見到了幾個小孩子。

一個是我小侄子,五年級,就已經戴上了眼鏡;

還有一個是三年級的小家夥,穿著一件卡其色的棉服,袖子蹭的黝黑發亮,臉蛋凍的紅撲撲,手有點皴,像個「流浪狗」一樣,在大街上晃悠。

之所以這種形象,還是有原因的:

他爸常年在外打工,後媽對他不聞不問,他只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老人家雖然疼他,但是管教不嚴,所以他總是調皮搗蛋,在學校裏總是被同學打小報告。

真的是沒辦法,很多小孩子在農村「消失了」。

因為當地沒有支柱性產業,所以很多年輕夫妻會選擇外出打工。

一部份孩子,會跟著父母在外地讀書;

還有一部份孩子,進了寄宿學校;

如果家裏有點積蓄的家庭,會選擇進城買房,孩子也開始在城裏讀書;

為數不多的孩子,留在了農村,要麽爺爺奶奶看著,要麽被在家幹活的父母帶著。

其實我覺得吧,農村的孩子家庭條件不好沒什麽,在哪讀書也沒有什麽,怕就怕缺錢更缺愛。

3

我媽說:今年村裏只有一個年輕人結了婚。

首先是農村的年輕人很少在老家舉行婚禮了。

多數年輕人都是在外打工,當地領證,在老家辦酒席。

我們這邊還是有些「重男輕女」的,寧願窮困潦倒,也不能沒有兒子。

而重男輕女導致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適婚的女孩稀缺,彩禮暴漲。

可以說,就算你有心結婚,也找不到合適的物件;就算你條件不錯,也需要排個隊。

同樣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透過讀書走出了農村。

在外年輕人對婚姻的看法和要求不再局限於結婚生孩子,生活成本又日漸高漲,結婚也不再是必選項。

那麽,能在老家結婚的年輕人是怎樣的呢?

大概就是在外打工,碰到了一個同樣在外打工的人,兩個人決定結婚,然後繼續在外打工。

4

很多人心中的農村,是詩情畫意的,是田園牧歌的。

這些,都是被媒體渲染和挑選的,與真實的農村相去甚遠。

包括我的很多朋友,都說想回農村種地,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

說這話的,大多是沒有親身體驗過種地的艱辛。

他們想象的種地,是有個自己的小菜園,不用施肥除草擔心天氣,最好還能養些小動物,享受著悠閑的退休生活。

我記憶中的農村,太陽是大大的,玉米葉子是刮人的,桑樹葉子上是滿滿的毛毛蟲…老百姓真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中午只能在樹底下躲一會兒太陽,然後繼續幹活。

講真的,圖生存,去城裏撿破爛都比在農村種地輕松。

現在的農村,就像是六七十歲的老人。

他們因為年齡和身體,已經無法在外打拼,只能留守在自己的故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所以我想了想:

如果大家真的想回農村生活,種地養雞鴨,起碼得準備夠差不多的錢;

如果不好搞錢,不如想想怎麽申請個低保戶,在農村保障生活更靠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