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觀展:玉見華夏——南陽考古出土玉器精品展

2024-08-06收藏

7月30日,由無錫博物院、南陽文物保護研究院主辦,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協辦的「玉見華夏——南陽考古出土玉器精品展」在無錫博物院中區四層展廳開展,展出至10月20日。

此次展出南陽地區出土玉器130件/套,匯聚了自上古、三代至兩漢的良工精琢之珍品,分為「美石通靈 事神致福」、「辨等明序 王權以彰」、「玉之章章 如琢如磨」、「以服以佩 君子比德」、「法天象地 為永生念」五個單元,帶領觀眾走近綺麗悠遠的古玉史話。

美石通靈 事神致福

原始社會時期,就地取材制作石器是人類生產實踐的重要內容。在這一漫長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其中一些石頭更加溫潤而有光澤,慢慢產生了以美石為玉的觀念,辨別出「石之似玉」者、「石之次玉」者,使玉的概念漸臻現今真玉範疇。隨社會生產力和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其制作方法和社會功能不斷神秘化、神聖化,玉從「美」的象征成為巫覡手中的神玉,以作感應天地的媒介與溝通神靈的聖物,開後世崇玉思想之濫觴。

辨等明序 王權以彰

隨生產制度的改變,古人的用玉思想不斷演化。氏族社會後期,以玉事神之風轉變為用玉器禮祭天地山川、四方神靈的傳統。三代以來,玉器不僅是通天地、祀鬼神的社稷重器,還成為等貴賤、別尊卑的物質載體,用以彰顯王權之尊貴。伴隨玉器種類的增多,玉器數量頗為驚人,玉的等級化和禮儀化逐漸加強,其使用更加規範,用玉制度執行十分嚴格。

玉之章章 如琢如磨

崇玉之風推動了制玉工藝的不斷進步。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石英砂、無齒鋸、桯鉆和管鉆已被用於制玉。商周時期,桯鉆、管鉆等鉆孔技術更加成熟,砣具普遍使用,青銅砣和硬度很高的金剛砂的運用使制玉水平大幅提高。春秋戰國時期,鐵質工具的套用給玉器制造業的高度發達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為漢代制玉技術發展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服以佩 君子比德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的社會價值、審美價值不斷提升,儒家學派提倡「貴玉」「崇玉」思想,玉在等級化的基礎上被人格化、道德化。佩玉不僅代表身份高貴,更象征品德高尚,士以上的貴族除參加喪葬儀式外,都要佩戴玉飾,佩飾玉成為當時玉器中的主流。南陽地處南北交匯之要沖,是楚與中原諸國交流的前沿,制玉風格兼收並蓄北方的疏朗雄豪與南方的細密繁縟,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玉雕工藝。

法天象地 為永生念

以玉隨葬的習俗由來已久,原始社會後期就已出現「玉殮葬」。古人將玉視為吸取了天地陰陽之精華的山川靈蘊,認為只需用玉閉塞人身九竅,就可以達到屍身不腐的功效。玉琀、玉塞、玉握、玉覆面等應運而生,最終發展至以玉衣裝殮屍身。這是古人將玉神化的又一表現。受先秦儒家「貴玉」及提倡孝道思想的影響,皇室貴族不僅身前玉不離身,死後也以大量玉器隨葬,喪葬用玉在漢代有了突出的發展。

此次展出的玉器紋飾精美、造型生動、品類創新,兼具自然精華與人文理想之美。它們一方面印襯出中國玉文化的發展規律,另一方面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禮儀制度、道德信條等豐富的歷史資訊。

透過了解南陽古玉文化,對我們發現中國玉文化的發展軌跡,深入研究中國物質文化史,全面了解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