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蘋果公司的幾則新聞頗值得關註。
據參考訊息援引台灣「中時新聞網」7月23日報道稱,近幾年蘋果公司執行「去風險」與分散供應鏈的策略,將訂單轉向印度,但實際操作下來顯然並不順利。去年印度廠組裝iPhone15不順遭到退貨,還被迫大幅降價,蘋果公司行政總裁庫克還前往中國大陸重新整頓供應鏈。經此教訓,今年蘋果已將部份產能轉回中國大陸代工廠,比亞迪、立訊精密等大廠已加入iPhone16供應鏈。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數月前曾在【從庫克的中國朋友圈看三大趨勢】一文中指出,庫克來華並會面比亞迪、藍思科技、長盈精密三大供應商代表,反映的一大趨勢是蘋果產業鏈可能正回流中國大陸。蘋果要做出創新性很棒的產品,離不開與創新實力提升的中國產業鏈公司的通力合作。如若台媒此次報道是真,那就佐證筆者當時的判斷應非誤讀。
筆者當時亦提及,庫克3月在上海見了兩個深圳老板,背後反映的是深圳手機產業鏈的優勢地位。在這裏,1部手機裏95%的零部件可以在1小時通勤圈內配齊,全球再難找到第二處這樣的地方。庫克說,對於蘋果的供應鏈來說,沒有比中國更為重要的地方了。或者進一步說,沒有比深圳更為重要的地方了。
而在7月24日上午,隨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董事會代表團訪華的蘋果公司營運總監傑夫·威廉士現身深圳,深圳市委主官與傑夫·威廉士一行會談。他強調,歡迎蘋果公司加大在深業務和投資布局力度,積極探索推進在供應鏈上加強合作,推動取得更多互利共贏成果。傑夫·威廉士表示,深圳是蘋果公司持續深耕中國的重要區域和重要市場,願與深圳進一步深化務實合作,實作共同發展。
蘋果CEO在上海見了兩個深圳老板,蘋果公司營運總監傑夫·威廉士在存取北京後專程南下存取深圳,這都顯示出深圳之於蘋果公司的重要性。
台媒「中時新聞網」的報道還稱,蘋果一些高檔旗艦機型的代工單從富士康轉到深圳公司比亞迪電子。原因是富士康在印度斯裏佩倫布杜爾的生產基地從2023年8月開始著手生產iPhone15系列蘋果手機,目標是縮短印度與中國大陸的出貨時間差,實作兩地供應鏈同步,但實際上印度廠iPhone15代工數量占比只有一成,還需要依賴從中國大陸進口大量零部件,品質與效率都受到影響,產品良率僅50%。一些本來準備將工廠移至印度的供貨商亦動搖,暫時改為采取觀望態度。這也證明大陸在智能電話的代工水準方面仍居於領先地位,要立即轉到印度等其他國家並沒有那麽容易。
鑒於新一代iPhone大部份代工單回流至中國大陸,富士康已為此大舉招收新員工。財聯社7月25日報道稱,鄭州航空港的富士康工廠目前的時薪已經提高到25元,雖然距離人手最緊缺時期的30元以上還有些差距,但這在同時期算是較高的了。而在深圳龍華汽車站多家招聘中介的廣告牌上,代號為龍華電子廠(即富士康)、立真科技(即立訊精密子公司立臻科技)、泰藍電子(泰州藍思精密)、惠州電子廠(即伯恩光學)等的蘋果產業鏈上的公司們已經成為目前招聘市場上的主力軍。
蘋果代工大廠富士康此前將部份位於鄭州的手機產能遷出至印度,引發其撤離鄭州的大討論。但在7月24日,鴻海科技集團釋出公告表示,河南省政府將支持富士康在鄭州建設新事業總部,專案一期選址位於鄭東新區,建築面積約700公畝,總投資約10億元人民幣。富士康表示,將加快推動電動車整車、儲能電池、數位健康和機器人產業落地,聚焦河南,打造全球高端制造產業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圈。
筆者認為,富士康此次宣告在鄭州的新投資並非已被視為低端的手機代工業務,而是電動車整車、儲能電池、數位健康和機器人等「新質生產力」產業,恐怕更能說明中國制造及中國產業鏈公司的競爭力。
在正視地緣政治風險下的產業鏈外遷問題的同時,我們不應過度誇大其負面效應,也應看到更多的積極因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於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已有明確要求,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文 / 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