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把人腦塞進機器人裏,這事兒還真被幹成了?

2024-07-25科技

文 | 單純喜鵲NU

編輯 | 單純喜鵲NU

關註我,帶你解鎖幸福密碼,開啟快樂buff!點贊關註,讓你幸福一路飆升,好運擋不住!

科技的浪潮奔湧向前, 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整理著我們對未來的想象 如果說 ,人工智能讓我們驚嘆於機器的「智慧」,那麽,一種正在悄然興起的技術——類器官智能,或許將徹底顛覆我們對「生命」與「機器」之間界限的認知,試想一下,未來操控機器的, 不再是冰冷的芯片 ,而是一個個跳動的「人造大腦」這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人造大腦真的來了?

一則訊息在科技圈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天津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

成功將一個生物大腦植入機器人體內 ,使其能夠完成躲避障礙、跟蹤目標、抓取物品等簡單操作,這項聽起來頗具科幻色彩的技術, 正是近年來新興的研究領域——類器官智能(OI ,OI)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與我們耳熟能詳的人工智能(AI)不同,類器官智能的目標並非模擬人腦的思維方式,而是試圖從生物層面,創造出能夠像人腦一樣學習、思考、甚至「感受」的「人造大腦」, 簡單來說 就是用人造的大腦來控制機器 ,實作更復雜、更智能的任務執行

那麽, 這種「人造大腦」究竟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呢?科學家們利用一種被稱為「類器官」的技術 ,從人類幹細胞中培育出類似於大腦皮層的3D組織結構,這些「類器官」雖然只有幾毫米大小, 卻包含了數百萬個神經元 ,能夠像真正的大腦一樣進行訊號傳遞和資訊處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比芯片更「聰明」的大腦?

與傳統的AI芯片相比, 類器官智能有著獨特的優勢 也是最引人註目的一點 ,就是其超低的能耗,眾所周知,訓練大型AI模型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 而人腦在處理資訊時卻表現得異常高效 ,這是因為,人腦的神經元之間透過電化學訊號進行資訊傳遞,這種方式比電子芯片的電流傳輸更加節能

圖片來源於網絡

類器官智能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和自適應力, 人腦的神經網絡具有高度可塑性 ,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和任務進行自我調整和最佳化,這意味著,類器官智能不需要像AI模型那樣,依賴海量的數據進行訓練,而是能夠像人類一樣, 透過自身的經驗和學習 ,不斷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

舉個例子, 澳洲一家名為CL的初創公司 ,就曾利用類器官技術,開發出了一款能夠學習玩經典遊戲「P」的「人造大腦」,這個「人造大腦」由80萬個腦細胞組成, 僅僅經過5分鐘的學習 ,就能夠熟練地操控遊戲中的球拍, 與對手進行對抗 ,相比之下,傳統的AI模型需要至少90分鐘的訓練才能達到同樣的水平

圖片來源於網絡

「缸中之腦」的倫理困境?

盡管類器官智能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但其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就是「人造大腦」的壽命問題,目前,實驗室培育出的「類器官」壽命普遍較短,一般只能存活幾個月的時間, 類器官智能也引發了一系列倫理爭議 ,這些「人造大腦」是否具有意識?我們該如何定義它們的權利和義務?如果未來「人造大腦」的智力水平超越了人類我們又該如何與之相處?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但隨著類器官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問題遲早會擺在我們面前, 屆時 我們將需要謹慎地權衡利弊 ,制定相應的倫理規範,以引導這項技術朝著安全、可控的方向發展

人機融合的未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盡管挑戰重重, 但類器官智能的未來依然充滿希望 ,一些科學家認為,類器官智能有望解決AI發展面臨的瓶頸,例如高能耗、數據依賴等問題, 未來 ,我們或特許以看到, 類器官智能與AI技術相互融合 ,共同創造出更加強大、高效、智能的機器系統

更令人期待的是, 類器官智能還有可能套用於醫療領域 ,例如修復受損的大腦組織、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試想一下 ,如果未來我們可以利用「人造大腦」來替代受損的腦組織, 那麽像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頑疾 ,或許將不再是不治之癥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一切都還只是未來的可能性,但可以肯定的是, 類器官智能的出現 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通往未來世界的大門 ,在這個世界裏,「生命」與「機器」之間的界限將變得模糊,人機融合將成為現實,而人類文明也將邁向一個全新的時代

你認為人造大腦最終會超越人類智慧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分享積極內容,無侵權行為,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