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中國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為實作全年發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尤其值得關註的是,中國呈現諸多結構性亮點,「結構轉型效應」成為支撐經濟穩中有進的重要力量。產業、消費、投資、外貿等若幹維度的結構轉型升級,不僅是短期內經濟執行回暖的具體表現,也是帶動經濟中長期高質素發展的關鍵過程。
結構轉型升級成為經濟執行突出特征
從供給端看,產業結構持續轉型升級,新動能新賽道加速成長。第一,高技術制造業帶動工業生產整體加快。2024年一季度,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在高技術制造業的帶動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高端船舶、充電樁、3D打印器材、電子元件產品等重點行業生產表現突出,新質生產力加速積聚,對工業經濟的帶動效應凸顯。第二,服務業活躍度進一步上升。一方面,春節和清明假期旅遊市場旺盛,主要指標達到甚至超過2020年以前水平。假日經濟是社會發展水平糊成熟度提升的標誌之一,近年來成為中國越來越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現代物流以及以大數據、雲端運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的新興服務業高速增長,在創造經濟增加值的同時,還能夠降低其他經濟活動的交易費用,提升經濟整體執行效率。
從需求端看,消費市場擴容提質,高技術產業投資強勁,出口結構逐步改善。一是消費市場擴容提質。2024年一季度,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7%,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10.0%。其中,發展型、升級型消費增長較快,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增速分別達14.2%、13.2%。消費形態繼續朝著數碼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演進。同時,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1.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3.3%。二是高技術產業投資強勁。三大類投資呈現「兩高對沖一負」格局。2024年一季度,制造業投資最為亮眼,增速達9.9%,基礎設施投資增長6.5%,兩者疊加有效對沖了房地產投資下滑造成的缺口。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之後,民間投資增速達7.7%。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0.8%和12.7%。航空航天器及器材制造業、電腦及辦公器材制造業、電子商務服務業、資訊服務業等領域投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三是出口結構逐步改善。2024年一季度,中國在出口規模再度擴大的同時,出口產品結構升級,出口目的地更加多元化。以汽車出口為例,在地域上呈現「多點開花」態勢,不僅受到印度、泰國、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歡迎,還逐步在英國、法國、比利時、澳洲等國市場開啟局面。在車型品類上更加豐富,既有低價實惠、主打性價比的低端車型,也有在效能和品質上高舉高打、設計前衛、定位高端的中高端車型。
結構轉型效應促進經濟邁上新台階
經濟發展過程,本質上是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的過程。從歷史邏輯看,一國的經濟發展往往是非線性的,經濟邁上新台階必須透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來實作。18世紀中後期,英國率先開啟了工業革命,推動了向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進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較早地實作了電氣化轉型和現代企業組織模式創新,實作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成為占據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家。20世紀中後期的資訊科技革命再度強化了美國的優勢地位。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作跨越式發展離不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許多工業化行程緩慢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則由於經濟結構轉型失敗,經濟陷入長期停滯。
從現實邏輯看,中國面臨後有追趕、前有圍堵的嚴峻外部競爭環境,必須透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來實作突圍。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水平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71位。一方面,相比越南、印度、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發展長期依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已明顯減弱,只有使勞動生產率增速高於薪金上漲速度,才能減緩紡織、服裝、家具、電子產品組裝等中低端制造業的外遷趨勢。另一方面,與排名靠前的高收入國家相比,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仍有較大差距。近年來,美國持續加大科技封鎖力度,企圖遏制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將中國產業結構「規鎖」在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只有在產業、消費、投資、出口等多個方面加快轉型升級,才能有效應對嚴峻的外部環境挑戰,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多方因素共促結構轉型效應發揮
展望未來,「結構轉型效應」將繼續支撐中國經濟向好發展,進而經過一段時期的積累後達到量變引起質變的效果,帶動中國經濟邁上更高水平的台階。
第一,產業配套體系的基礎支撐。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有效的基礎支撐,不僅有利於細化專業分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還有利於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加快科創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套用場」。這一點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尤為突出。正是由於中國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形成了包括車身、底盤、發動機及各類零部件在內的產業配套體系,加之後來興起的電池、電控、電驅系統以及電子產品和軟件供應體系,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短短幾年之內快速發展壯大,實作了汽車產業的「換道超車」。目前,中國不僅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而且在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帶動下,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已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第二,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突破。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多年保持高速增長。從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套用來看,近年來,中國在5G通訊、芯片、民用航天等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5G技術朝著客製化、輕量化方向演進,使得套用場景更加豐富,帶動工業互聯網推廣擴面。芯片研發和制造成為熱門賽道,華為麒麟9000S處理器效能大幅提升,增強了中國應對外部科技遏壓的底氣。國產大型客機C919加速商業化部署,國產大型郵輪制造技術趨於成熟,民間商業航天市場破土成長。這些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突破,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不斷註入新動力。
第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牽引。經濟發展既要靠技術創新驅動,也離不開需求牽引。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有效市場需求也是一種「生產力」。規模經濟特征越典型的領域,需求牽引的重要性就越凸顯。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人均本地生產總值超1.2萬美元,由此形成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正在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套用形成強大牽重力。近年來,中國在電子產品制造、數碼經濟、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快速發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得益於此。從全球市場來看,擁有超80億人口的全球經濟是一個更大規模市場。這也提醒我們,要高度重視參與國際經濟迴圈,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參與全球市場分工協作。只有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贏得主動。
第四,商業組織模式的快速叠代。企業是現代經濟中最富活力的主體,商業組織模式的更新換代是驅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已有大量文獻研究表明,中國企業在捕捉使用者需求、適應市場變化、應對外部沖擊等方面具有更強的敏捷性、靈活性和韌性,中國商業組織模式的叠代速度明顯快於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國家。這既得益於產業基礎雄厚和配套體系完備等優勢,也是中國人民和中國企業家的勤勞、智慧、敢為人先精神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具體體現。當前,商業組織模式快速叠代的優勢,已在互聯網平台、物流配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得到驗證,未來這一優勢仍將是驅動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活力所在。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馮明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6月4日第29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