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小崗村模式可以脫貧,大寨村模式才能致富

2024-05-28三農

以前看到一篇分析農村改革開放的文章,覺得它的結論非常中肯:包產到戶可以脫貧,但是不能致富。

這篇文章詳細分析對比了改革前後的幾個有代表性的典型農村:小崗村、大寨、華西村、南街村等。這幾個農村改革的典型,如果按照經濟模式劃分,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個類別。小崗村是個體經濟的代表,其余幾個都是集體化經濟。

一、農村改革的帶頭人小崗村

小崗村是農村改革帶頭人。在農村改革初期,長期的的公社化集體經濟發展到了「瓶頸」階段,主要是不能完全調動和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業的發展。小崗村人帶頭實行聯產承包的責任制,讓農村經濟的一潭死水,煥發生機,迅速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所以可以說說,分田到戶是農村改革的一劑良藥。

但是,小農經濟模式,雖然在農村改革初期展現強大生產力,但是發展後勁有限。小崗村在在解決了吃飯問題之後,村民的生活改善幾乎停滯不前。

反觀另外幾個農村典型,則一直在不斷發展進步。其中與小崗村最有可比性是大寨村。

二、新農村經濟代表大寨村

大寨村是太行山上的一個小村莊,全村只有220多戶人家,510多口人。單從面積上說,是有耕地800多畝,但都是在「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山地。大寨村的自然條件都不能叫「差」,應該叫惡劣!

大寨村一直堅持走集體化的道路。不過,現在的集體化,與公社化時期的集體化大不相同。現在的經營模式,用時髦的話說應該叫集約化經濟。集體化發展模式,可以充分發揮集體資源和集體智慧的優勢。大寨的農業以合作社為核心,村民們透過集資購買先進器材、實施規模化生產,大大提高了農業產品的產量和質素。

更為重要的是,大寨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它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所以,大寨村的經濟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完全依賴農業。據統計,大寨的經濟總收入中,農業收入僅占不到1%。而鄉鎮企業收入超過50%,旅遊業收入近30%。大寨村甚至比全國條件好的其它地方,更早地過上了小康的富裕生活。

三、小結

大寨在改革開放以前的成就,靠的是精神。現在的致富,靠的是體制。大寨村這些情況,在小崗村是沒有的。有報道說,小崗村農民說:「我們是一步越過溫飽線,20年未進富裕門。」所以,安徽省派駐小崗村的書記沈浩曾經呼籲:要「重走集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