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西亞地區新石器時期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產物,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小麥先由野生一粒小麥和擬斯卑爾脫山羊草天然傳粉,前進演化成二粒小麥;二粒小麥又與粗山羊草「通婚」,才得到穗大、籽粒多的普通小麥。在西亞和西南亞一帶,至今還廣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麥、野生二粒小麥及與普通小麥親緣關系較近的粗山羊草。敘利亞西南部、以色列西北部和黎巴嫩東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麥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麥的起源中心。
小麥從西亞傳入中國之後,由西向東逐漸擴散。膠東地區是中國早期種植小麥的地區之一,最早的小麥叫「萊」,膠東地區帶有萊字的地方,大都跟小麥種植有關,像萊州、萊山、蓬萊、萊陽、萊西等。小麥的種植對技術有很多要求,歷史上小麥的病蟲害很嚴重,尤其小麥銹病,使得其產量有限,最終收成欠佳,造成饑荒。當番薯傳入膠東以後,許多地方就開始改種番薯,以解決溫飽問題。
在田間工作的諾曼·博洛格
小麥適應力很強,是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兩次世界大戰,世界許多地方人們流離失所,田地荒蕪,農作物欠收,饑荒嚴重,讓世人對饑餓刻骨銘心。為此,如何防治小麥病蟲害,提高小麥的產量,減少世界糧食短缺,成為許多科學工作者的重要工作。諾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1914-2009年),美國著名農業科學家、植物病理學家、遺傳育種專家,他在二十世紀50年代用了10年時間,成功培育出矮桿、抗病毒的小麥品種,整個世界的小麥產量因此大增,使得全球十億人擺脫了饑餓的威脅。
1914年3月25日,博洛格出生於美國艾奧瓦州克雷斯科市附近一位挪威裔農場主的家裏。「我生於霍華德縣的土地。大蕭條後,是那裏的黑土地讓我從事了農業。」在農場長大的博洛格從小就對農場的一切十分熱愛,釣魚、打獵、種玉米、養雞養鴨養奶牛,成為農場裏一個自由自在的「野孩子」。到了讀書年齡,他的學習成績很差,徒有一身強健的肌肉,祖父為此嚴厲地呵斥他:「如果你想要以後填飽自己的肚子,先得有個聰明的大腦」。
中學畢業後(當時美國是八年制),15歲的博洛格正趕上美國經濟大蕭條,絕大多數的在校學生因家庭貧困無法繼續完成學業,超過30%的青年人口失業。為了養活自己,博洛格只能在城市裏給人修柵欄、砍柴以及抓老鼠維持生活,經常身無分文,饑腸轆轆,前途渺茫。好在此時,羅斯福當選總統,對美國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一項就是改善青年教育和就業。
受惠於國家政策,1933年,博洛格申請了明尼蘇達大學,遺憾的是他並未透過入學考試,只能到隔壁那個為了應對大蕭條新成立的2年制學院。6個月後,經過他的刻苦努力和他的摔角特長,他如願以償地進入明尼蘇達大學學習林業。不過他的大學生活也非一帆風順,1935年,因為貧窮,博洛格不得已選擇休學。為了養活自己,博洛格參加了民間保護團,21歲的他帶著一大幫十七八歲骨瘦如柴的小夥子,從事監督林業和土壤保護的工作。
好在國家補貼的薪水讓他們吃飽了飯,博洛格也終於掙到了錢可以回去繼續完成自己的學業。因為經濟蕭條,當時的美國城市中有大批人過著絕望的生活,他們在街頭乞討、發動騷亂。博洛格的祖父也於1935年在貧窮中去世,貧窮、饑餓造成的地獄般的場景在他的余生裏揮之不去。1991年,他在一次采訪中回憶道:「我看到食物是如何改變他們……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心裏留下了大大的傷疤。」經歷過苦難的博洛格深刻地認識到,糧食對於人類是多麽的重要,而饑餓才是人類最大的敵人。
1937年博洛格本科畢業,獲得林業學士學位,成了美國林業局的一名職員。在上學期間,一次,他進入大學的名人堂,邂逅了美麗的瑪格麗特,23歲時,瑪格麗特成為博洛格的妻子,兩人相濡以沫69年,瑪格麗特·博洛格於2007年95歲時逝世。然而因為政府預算削減,他再一次失業。於是博洛格又回到明尼蘇達大學攻讀植物病理學的博士學位,在植物病理學教授斯塔克曼(Elvin Charles Stakman)的引導下,他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完成了碩士、博士畢業。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正在讀博士的博洛格響應號召參軍入伍,卻因為體檢不過關被拒絕。當時,日軍控制了瓜達爾群島,美軍被困在島上,衣食奇缺,只能透過海上漂流瓶的方式送達補給。但當時的膠水技術有限,會溶解在海水中,因此造成補給無法送達,情況十分危急。於是博洛格所在實驗室快速承擔起研究不溶解膠水的任務。僅僅幾周之後,他們就研究出一種抗腐蝕粘合劑,順利完成任務,為太平洋戰爭的勝利,貢獻了一份力量。
不過,博洛格的最終研究興趣方向還是在於農業。在太平洋戰爭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他拒絕兩倍加薪的誘惑,辭去了實驗室的工作。他來到杜邦公司任微生物學家,但很快就離開了。1944年至1960年,在美國慈善家洛克·菲勒的邀請下,博洛格在洛克菲勒基金會墨西哥合作農業規劃研究院任研究員。研究中心設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政府和洛克菲勒基金會提供資金。當時,由於公共醫療條件改善,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人口增長高峰,糧食增量滿足不了增加的人口,博洛格來到墨西哥,領導團隊,就是要解決小麥品種的改良、種植上的病蟲害問題,以達到增產增收,解決饑荒。此後,博洛格逐漸成為一名人道主義事業戰士,他余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發展中國家生活、在田間地頭工作,為的就是試圖戰勝人類最大的敵人:饑餓。
由於墨西哥城主要位於高原上,氣候比較寒冷,博洛格開創性的透過小麥在低海拔地區育種,再將種子種植到高原地區的方法,成功實作了兩季種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當時的小麥銹病嚴重,博洛格采用多品種抗病基因雜交的方法,1950年成功攻克了這一個難題,培育出抗銹病的小麥新品種。此外,小麥長勢太高,容易倒伏的情況也十分嚴重,最終博洛格將這種抗銹病的小麥新品種與日本的矮生突變體小麥雜交,矮化了小麥,培育出一種半矮生的雜交新品種,使得小麥倒伏現象明顯改善。為了培育小麥良種,博洛格一共試驗了10年時間,做了6000多次小麥雜交育種實驗,終於培育出了能在惡劣天氣下獲得高產的半矮生抗病高產抗倒伏的改良小麥,並很快推廣到全墨西哥,第二年墨西哥的小麥產量就提高了50%以上,堪稱奇跡。
1960年,博洛格的小麥新品種在美國的推廣中大獲成功,小麥產量節節攀升,糧食出口創造了大量的外匯。然而在南亞,由於戰爭和農業落後,饑餓正威脅著幾億印度和巴基斯坦人的生命。美國為此不得不把五分之一的小麥,以成本價賣給印度,以此抑制饑荒帶來的社會問題。由於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領土爭議,兩國一直無法專心農業科學研究。作為人道主義者,博洛格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他不忍心平民忍饑挨餓,決定把小麥增產技術無條件傳授給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們。
1965年,第一批高產量小麥種子,從墨西哥出發,準備送往南亞。其中印度200噸,巴基斯坦250噸。由於事情重大,運輸途中可謂重重困難。墨西哥強行進行技術封鎖,在海關扣留了種子。無奈之下,博洛格只能采用將種子先運送到美國,然後再運到南亞的方法。當種子運到美墨邊境時,他又遇到墨西哥士兵的盤查,博洛格又繞了一個大圈,才躲過了盤查,將種子運到美國,再從美國裝船運抵南亞。
種子一送到印度,當年就展示出無比的優越性,產量遠遠大於本地品種。第二年,印度進口1.8萬噸的種子,巴基斯坦進口4.7萬噸,以改善國內糧食狀況。僅僅過去三年,透過進口種子生產的小麥,又產出了幾十萬噸的種子,進而推廣到全國。巴基斯坦的糧食第三年就做到自給自足,不需要再進口外國糧食,挽救了數千萬忍饑挨餓的貧困人口。印度的糧食產量也開始增速大過人口增速,五年過去,全國小麥產量增加了80%。博洛格的研究成果同時也為環境改善作出巨大貢獻,因為小麥單產的提高,減少了耕地開墾和植被破壞。
據統計,印度有16萬平方公裏的熱帶雨林因此幸免變成耕地。博洛格的研究成果也大量的被引進到中國,引發了「第二次綠色革命」。博洛格在2004年接受采訪時表示:「三四十年以前,當我們把技術引入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時,很多人都在說沒法養活這麽多人口,很多人都會餓死。」隨著博洛格研發的高產小麥品種在亞洲的廣泛推廣,使得這一地區的小麥產量迅速提高,許多國家因此擺脫了糧食短缺引發的饑荒。由於綠色革命,世界糧食產量1960-1990年間翻了一番。而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谷物產量在這段時間翻了4倍。
結束在墨西哥的工作後,博洛格並沒有因「功成名就」而停下腳步,1963年,他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的主席,在任期間他培養了數千名年輕的科學家。1979年,博洛格以中心主席的身份退休,轉而進入大學任教。他先是在康奈爾大學任教,爾後來到德薩斯A&M大學任教。
由於對世界糧食的突出貢獻,1970年,56歲的博洛格因在高產農作物品種的研究上的貢獻及將綠色技術引入發展中國家的努力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業界認為,綠色革命在20世紀下半葉有效阻止了全球饑荒,拯救的生命約有10億人之多。宣布獲獎的那天,博洛格還在農田裏工作,還是他的妻子跑到離墨西哥城65公裏外的農田告訴他這個令人振奮的訊息。然而博洛格卻一臉迷茫,一臉不可置信的樣子,連搖頭說「不,我沒有」。直到墨西哥各大媒體報紙報道此事,博洛格才肯相信這個訊息。
1970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頒獎儀式上,博洛格的頒獎詞是這樣寫的:「他幫助一個饑餓的世界,為之提供了麪包,這種幫助超越了同時代任何人。我們做這個決定是因為,得到麪包的同時,也得到了和平。」因此,諾曼·博洛格被稱為「綠色革命之父」。然而博洛格並不覺得自己做出了卓越貢獻,而是把功勞分給研究團隊。他後來表示「1970年諾貝爾獎指定給我的原因,是為了表彰我對綠色革命的貢獻。事實上,組委會是選擇出一個人代表農業和糧食的重要作用,我只是恰好出現在那一個位置而已。」博洛格的子女們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樂見他的人生讓別人的生活變得不同,而且吸引更多力量來終結全人類的痛苦。他最喜歡參照的一句話是‘努力去夠星星,盡管永遠觸摸不到它,但只要你努力去夠,你會發現在努力過程中總會得到一些星塵。’」
獲得諾貝爾獎後,博洛格並沒有停止對世界的幫助。但由於幫助南亞的糧食生產,使得美國糧食出口貿易利潤大大縮減,侵犯許多美國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甚至讓美國糧食作物進出口貿易額一落千丈。當博洛格試圖再次在非洲復制「綠色革命」時,他遭到了大量的反對。美國既得利益者們向博洛格所在的洛克菲勒基金會施壓,並向政府抗議,政府為了選票,他們禁止種子出口到非洲,只允許出口成品糧。
博洛格在美國利益集團的打壓下,工作舉步維艱,他憤怒地表示:「他們從未體驗過饑餓的感覺,只是在華盛頓或布魯塞爾舒適的辦公套房裏誇誇其談。如果他們像我50年來那樣,哪怕只在發展中國家的悲慘境遇中生活一個月,他們就會大喊拖拉機、化肥和灌溉渠,並對國內的精英們試圖否認這些事情感到憤怒。」
1984年,埃塞爾比亞發生饑荒,成千上萬的人餓死街頭。訊息一經傳出,立刻引起日本笹(tì)川和平財團創始人笹川良一的註意,他打電話給博洛格,邀請他幫助提高非洲國家糧食產量。博洛格回答:「我71歲,從頭開始太晚了。」笹川回應道:「我比你年長15歲,所以我猜想,我們昨天就應該開始。」笹川的這番話打動了博洛格,於是他們一同成立了SAA協會。同年,在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的支持下,他接受笹川和平財團資助,讓貝寧、埃塞俄比亞、加納、尼日利亞、蘇丹、坦桑尼亞、多哥等15個非洲國家的800萬人接受了農業培訓,開始在這些國家試驗種植高產作物品種。短期內,玉米產量增加兩倍,小麥、木薯、高粱等作物產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過由於美國國內的重重反對,該協會工作一直沒能擴大,只能幫助一小部份國家。糧食危機仍未解決,責任任重而道遠。
在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諾曼·博洛格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樣,在農業上做出貢獻獲得這項榮譽。由於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規定了諾貝爾獎獎項的設定,排除了設立其它獎項的可能性。博洛格下決心創立「世界糧食獎」(World Food Prize),經過多年的奔走,其倡議先後獲得了美國「通用食品公司」、愛荷華州的卡車運輸王國約翰·魯安(John Ruan)先生的支持。1986年,「世界糧食獎」正式創立,1987年正式頒發,被譽為食品和農業領域的「諾貝爾獎」。
每年由總部的世界糧食獎基金會頒發一次,獎金25萬美元,旨在獎勵那些「為人類提供營養豐富、數量充足的糧食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1963年,美國人亨利·比切爾(Henry Beachell)在印度尼西亞完成了雜交水稻,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1996年獲得了世界糧食獎。因為袁隆平糊來自塞拉利昂的瓊斯博士在培育高產水稻方面的突出貢獻,被授予2004年度「世界糧食獎」,兩人分享了當年的25萬美元獎金。
因為博洛格的行動觸動了世界上許多人的利益,這些利益集團不斷對其進行詆毀,晚年的他就在這樣「毀」譽參半的評價中度過,詆毀他的往往是那些西方社會的精英階層,而贊揚他的則是那些發展中國家的窮苦老百姓們。博洛格晚年一直強調「人口怪物」的問題,他對地球能否養活100億人口,表現出了極度的擔憂,而他也為了自己的理想工作到了生命的盡頭。1996年6月7日,博洛格成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007年,美國國會向博洛格頒發金質勛章。這是美國國會設立的個人最高榮譽。2009年9月12日,時任SSA主席的博洛格患癌病逝,享年95歲。因為他的低調,他的知名度並不高,甚至被人遺忘,然而他的功績卻將彪炳史冊,被永遠的鐫刻在史書上為人傳頌。
讓人們富起來,中國蘋果、大櫻桃的始祖——倪維思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