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張立群: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成果轉化「灣區模式」|廣東高質素發展百人談

2024-02-18教育

人才是第一資源。廣東如何最佳化人才配置,增添高質素發展新動能?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人才自主培養高質素方面,廣東高校應從哪些方面著力?廣東高校如何集聚世界一流的高層次創新人才,提升科技自立自強水平?

即日起,羊城晚報推出「高校掌門說」,探尋人才、科創、產業如何進一步助力廣東高質素發展的秘訣。首期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張立群。

鼓勵學生「勇毅前行」創新創業

「工程師的搖籃」「企業家的搖籃」「新能源汽車界黃埔軍校」……作為紮根粵港澳大灣區的「雙一流」高校,組建72年、屬「龍」的華南理工大學的與眾不同,來自其獨特的創新基因和「三創型」(創新、創造、創業)人才培養。

張立群介紹,華南理工大學在過去一年中聚焦國之大者,堅守立德樹人,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取得顯著進步,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擊鼓奮進、捷報頻傳。

目前,華南理工大學實施「人才培養一流行動」,支撐人才高地建設。深化「區域+行業產業+大學」協同育人,建好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擴大博士生招生規模,做優做大「雙向國際化」,超常規培養廣東急需高層次人才。

去年年底,華工出台了【華南理工大學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素行動方案】,從專案、師資、機制等方面推進拔尖創新人才的有組織培養。

其中,聚焦國家戰略,加強急需領域人才培養方面,透過推進實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強基工程」專案、集成電路領域人才培養「強芯工程」專案、未來技術原創人才培養「未來同行」專案、超級機器人領域人才培養「珠峰計劃」專案等六大專案,加強關鍵領域急需人才培養。

對於「三創型」人才,張立群介紹,早在1999年,華工就已率先系統提出「三創型」人才培養目標。近年來,每年約有80名學生走上創業道路。

「創業就是要勇毅前行,要不怕失敗,敢於接受挑戰。」張立群說,除了鼓勵學生創業,在培養能力方面,華工還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比如開設人工智能等通識課,同時,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合、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協同育人,培養復合型人才。

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廣東產業現實生產力

華南理工大學是2009年以來,以第一完成單位獲中國專利獎數量全國第一的高校。2023年,聚焦人形機器人的超級機器人研究院(黃埔)、黃埔綠色先進材料技術研究院等高能階平台相繼在華工落地。

如何將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實施「高質素成果培育計劃」,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是華工的答案之一。

「既抓基礎研究,為從0到1的原創技術的突破奠定基礎,同時也抓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急需的關鍵技術突破與創新。」張立群說。

張立群介紹,聚焦廣東需求,華工深化「政府+大企+大院+大所」協同創新,超常規建設超級機器人研究院(黃埔)、黃埔綠色先進材料技術研究院等新型平台,加快推動超級機器人核心技術、集成電路創新成果,以及OLED材料效能、特種紙基材料等取得重大突破,並實作規模套用和國產化替代,加速催生一批科技型企業。其中,華工構建了與廣東產業深度融合的產學研模式。圍繞廣東戰略性產業和創新生態鏈建設,打造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贏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有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賦能廣東產業發展的現實生產力。

張立群介紹,華工聚焦新興前沿交叉領域,加強在新能源、超級機器人、主動健康、人工智能和集成電路等方面的謀篇布局,推動「大平台+大團隊+多學科」的有組織科研攻關,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進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進面向產業發展的高端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不斷提升服務支撐大灣區高質素發展的能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成果轉化「灣區模式」。

人才、智力、科技力撐「制造業當家」

作為紮根南粵大地的「雙一流」高校,華南理工大學今後將如何助力廣東實作高質素發展?

張立群表示,華南理工大學始終將支撐廣東區域發展作為主要辦學目標之一。對接廣東高質素發展需求,學校將充分發揮「雙一流」高校的特色優勢,進一步實施【華南理工大學支撐廣東高質素發展專項行動方案】,深入推進專項行動,為廣東高質素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撐。

其中,在發揮工科優勢中,加快布局建設與高端裝備制造、超級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前沿新材料、新一代資訊科技等戰略性產業集群密切相關的優勢特色學科群,加強學科交叉中心建設,打造一流學科體系,全力支撐廣東制造業當家。

在發揮一流人才集聚優勢上,進一步精準引育更多高層次緊缺型人才,不斷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華工模式」,加快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集成電路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培養造就更多戰略人才力量。同時發揮在地國際化辦學優勢,全力打造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先行示範區。

在發揮自主創新優勢上,加強有組織科技攻關,持續深化融入發展促發展的「華工路徑」,在新能源、超級機器人、主動健康、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建設若幹國家高能階創新平台,產出一批原創性、標誌性重大成果,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服務廣東。

在發揮幫扶典型經驗優勢上,全力服務廣東「百千萬工程」,創新支撐縣域振興的幫扶新機制新模式,形成全鏈條協同發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良好格局。

文|王丹陽 孫晶 嚴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