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来说,越是经久耐用的东西,人们就越愿意为其支付更高的价钱,这应该算是常识吧。
毕竟商品越是耐用的东西,价钱往往也越高,从厨房用品到汽车,再到房子,无一例外。
为什么?因为人对这些「商品」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就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商品」的成本。
寿命以及质量,就是商品核心竞争力之一,那么活得比较长的企业就更有价值,当然这里的价值,不是指空壳公司啊
那么你会问:「为什么我们企业生产出来的优质产品卖不出去呢?」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物价指数来了解。只不过你会发现,不是一家的产品卖不出去,而是整个行业都卖不出去。这种产品产出太大、供过于求,导致产品过剩。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说过,宏观经济太复杂了,涉及的内容太多了,让我来设计一个模型吧。
把一国复杂的宏观经济抽象出来,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大家一看就明白,这就是凯恩斯的简单模型。
为什么叫简单模型呢?就是不考虑利率的变化,假定利率不变。
凯恩斯说,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有两个部门,一是家庭,二是企业。家庭出卖劳动,到企业去工作,赚钱购买生活所需用品即消费,企业生产出产品,把产品卖出去,收回钱来继续生产。
一国的宏观经济要想平衡发展,它的条件是:家庭挣的钱全花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全卖了,这样宏观经济就能够正常进行。
可现实却是家庭挣的钱没有全部花出去,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全部卖出去。
凯恩斯又说,现实经济中每一个家庭都是一部分钱花出去,另一部分钱存起来。对企业来讲,它也不可能都在进行简单再生产,它想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投资。
家庭不花的钱存进银行,就有了储蓄,企业扩大投资找银行借钱,就有了投资。只要企业的投资等于家庭的储蓄,宏观经济就能正常运转。
所以说,宏观经济平衡的最重要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这也是最核心的经济学原理之一。
人们为什么要储蓄?存钱有多种用途,比如小两口准备结婚,家庭给孩子准备学费,父母准备看病的钱,爷爷奶奶准备养老的钱等等,因为对自己未来预期不够好,人们就要存钱而不是花钱。
当人们都这样想时,一国的储蓄率就高,压在企业仓库的东西就多。这样一来,想让经济转起来就很难。一方面是银行的储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仓库里的库存越来越多,一国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转。
凯恩斯说,如果想让两个部门的经济运转起来,储蓄就要等于投资。可中国是储蓄大于投资,经济就可能出现问题。
政府这些年一直希望人们把储蓄拿出来消费,只有花钱,经济才有希望增长,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因为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只能降价卖、便宜卖、保本卖,最后赔本也得卖。
可当投资大于储蓄时,大家都想赚钱,这时需求就多了,但东西少,物以稀为贵,商品就能卖高价,这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总结就是,前者表现为通货紧缩,钱越来越值钱,后者表现为通货膨胀,东西越来越值钱。
你也会有一种感受,钱越挣越多,能随便花的却越来越少,这种感受,大家都有。其实,钱并不等于购买力。甚至社会上的钱越多,对于普通人来说手里的钱越不值钱。
因此,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中,两部门的经济要想正常运行,经济平衡的条件是储蓄一定等于投资。
凯恩斯还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没有政府,否则这个社会就会混乱。所以在他的模型中,要加入政府部门。政府怎么生存?它需要有收入,政府收入就是税收。
税收用于支付政府工作人员工资、军队开支以及各项公共教育等费用。
把政府加入模型中,宏观经济的平衡条件是: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当我们每个人拿到收入时要交个人所得税,企业有了收入,要交企业所得税,还要交企业增值税等。
当大家把这些税缴纳给政府,政府有了收入,就要把钱花出去。这样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运转。如果政府财政收入不等于财政支出,就会出现财政赤字或财政赢余。
现在,出现财政赤字的国家比比皆是,也就是财政收入少支出多。所以减少财政赤字,是大多数国家政府面临的头号难题。
凯恩斯最后说在这个宏观模型中,还要加一个国外部门。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经济可以完全封闭起来,既不出口也不进口。所以,在这个模型中又加了一个国外部门,这就有了出口和进口。
当国外部门被加入时,宏观经济平衡的条件是:出口等于进口。
如果一国出口多,进口少,赚的钱多了,外汇就会流进来,表现为贸易顺差,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如果一国进口大于出口,则表现为贸易逆差,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无论是贸易顺差还是贸易逆差,这都是宏观经济不平衡的表现。
因此,我们分析两部门经济平衡的条件,是家庭的收入等于企业的产品。如果你不花钱,把钱存入银行,企业到银行借钱,那储蓄要等于投资;如果大家为政府缴税,政府收入要等于政府支出;如果一个国家和他国发生贸易往来,那出口要等于进口。
所以,你也会发现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但与之相对的就是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对立的,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但不管什么经济理论,都涉及一个基础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它衡量的是一国的总收入,被认为是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一个指标。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出的总支出。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某个买者的1块钱支出正是某个卖者的1块钱收入。因此,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
为什么要学这些?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决策。普通人的决策如果出现失误,只影响其个人的得失。但公共政策的不当,就不仅影响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作为企业管理者,学习这两种理论,就是为了降低自己决策失误的概率,每个人都会犯错。
而经济学是一门:如何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学。
它对指导我们做个人决策也许作用不大,但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很有价值。
这是因为,公共决策的制定是一个群体过程,人们对群体政策的不同看法,既可能源于认识水平,也可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
所以要学会这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有助于我们分析事物的本质,从而避免制定出事与愿违的政策,就利益而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人们看清那些隐藏在公共利益背后的个人自私动机,从而减少群体政策被利益集团俘获的可能性。
「你学经济学的,为什么你也没赚到什么钱呢?」
「你学了经济学,为啥你算不到哪只股票明天会涨呢?」
「经济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用?」
对。你一定会好奇这些问题,我想要的经济学思维到底是什么?
从我这个底层人民的视角,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利弊,选择最简单最直接的。
因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理性的,每个经济个体都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无可厚非。
现实中,任何人总是喜欢免费午餐,因为理性的人总是希望让别人为自己支付午餐费,除非制度规则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这样做,才会放弃这种行为。
但免费午餐也有代价,如果忘记了这一点,不断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陷人「囚徒困境」:每个人都选择吃免费午餐,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不得不支付比本来高得多的费用。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建立一个摆脱「囚徒困境」的思考方式,这个思考方式是基于自己对未来的思考。
同时也要摆脱习惯的认知科学,逻辑本质上是自然科学,比如1+1=2,规范且精准。
你如果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时,如果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指导行为,思考世界的角度,就会变得通透而清晰。
找到这个世界运行的基础经济逻辑,引领自己,看清所拥有的选项,看透每个选项的优劣,找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从而做出恰如其分的选择,这就是最好的。
这个事情,我很长一段时间就想说了,感兴趣点个赞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