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分析——以原阳稻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

2024-01-03三农

摘要: 农业产业链的存在减少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降低成本意味着更大的利润空间,这也是产业链存在的前提。在传统农业中,更多的产业利润被加工和销售环节挤占,相对剩下给农户的利润就减少了。农业生产主体的特点使农民成为农业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无法获取全面的行业信息,没有组织特性将其联系起来,导致无法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发展,能够实现农业的「接二连三」。

案例背景

原阳地处豫北平原,南临黄河,北面是余河通道,地势西南偏高,东北偏低,地貌属黄河冲积平原。全县辖4镇8乡2个办事处,总人口62万,区域总面积1022平方公里。近年来,原阳县立足稻米优势特色产业,通过「第一产业三产化,第二产业品牌化、第三产业产业化、种养模块基地化、科技农业产研化、龙头企业产加销化」等「六体化一」的创建思路,打破区域界限,突破规模优势,走农业区域化布局、融合经营、合作化生产的路子。同时,通过打造「六体合一」的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推进农业产业化、多功能化经营;推进生态、农业、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挥出典型示范作用,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升级新思路。该园区创建范围为原阳县水稻生长区,一条长6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背河洼地带。该地带以原阳县黄河大堤为南边界,由西到东,涵盖官厂镇、靳堂乡、大宾镇、太平镇、齐街镇、路寨乡、葛埠口乡七个乡镇,稻米种植面积共计8万亩;其中太平镇为规划核心区,其他区域为辐射区。

主要融合措施

通过对该园区内的各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访谈调研发现,该园区一方面以旺盛专业合作社500亩的稻鳅、原生专业合作社1000亩稻蟹、德孝绿农种植专业合作社1000亩稻虾、美达农牧业专业合作社730亩稻蛙、黄河稻夫200亩稻鸭种养基地为先导,集中开展稻渔、稻鸭等综合种养先进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建立健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渔产品质量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扶贫和三产融合等功能作用,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的稻渔种养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另外,该园区以「任务清单」方式明确产业园建设任务,建立了园区工作任务台账和责任考核体系,开展政府农业投资绩效评价。对重点工程项目,严格执行基建项目管理程序,动态监测项目施工进度、质量等情况;注重加强宣传推介,通过会议、大型公益或集体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在不同场合对产业园宣传,使产业园建设深入人心。

融合成效

通过以上融合举措,原阳县成功打造了黄河稻夫农耕文化产业园区。园区重点发展了体验农业、科普农业、精品农业,形成产业结构协调、景观错落有致、体系配套完善的互动格局,建设了一批基于稻渔生态种养的设施完善、功能多样的创意农业园区、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俗景区。形成了以都市休闲农场、稻渔体验、休闲观光为主的园艺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场;积极开展了园区田园文旅,乡村游项目和活动,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600万元,旅游直接拉动就业3000人,间接带动就业1万人。

另外,该园区以原阳大米的稻米育种、标准化种植、稻鸭生态种养、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大米文化博览、特色农耕文化体验、休闲景观旅游为核心;而水牛稻产业则是以标准化种植、稻鱼生态种养、品牌营销、稻田众筹、绿色餐饮、特色酒店、大米田园综合体为核心;两个园区各有特色、都是原阳大米三产融合的样板、生态休闲的典范。

总结

我国从2015年提出加快农村产业一体化发展之后,2016年至2022年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意义。在河南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大背景下,随着省委、省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不断探索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模式、并积累了不少经验,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