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为什么有父母无法等到子女的「报恩」?这3点原因真实又扎心

2024-07-23教育

你好,我是麒麟妈妈。和你分享育儿、教育心得的双胞胎妈妈。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说起家中老人帮忙带娃的话题——

原本「年轻的小两口上班挣钱养家,家中老人帮衬着带娃」是很简单、平常的家事。可朋友家的老人偏偏就抱怨:「很累」、「还让我们带娃,毫无孝顺之心」、「凭什么你就这么没本事」……

一通输出下来,家里搞得仿佛乌烟瘴气。

或许,在不幸福的家庭中,永远都流行着现在「有障碍的亲子关系」中很时髦的那句话: 父母在等着孩子感恩,孩子在等着父母道歉。

因为父母在先,所以这也是一个「鸡生蛋」的故事和逻辑,所以我更愿意通过父母的种种言行,来说说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感恩」这个的话题。

言行一:有些父母,就喜欢在孩子面前「装」

「我不指望你养老,更不指望你能孝顺我。」有很多父母,在一开始就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但等到自己真的年迈或是需要帮助时,又恨不得挂在子女身上,甚至只要孩子有一丁点做得不好,就开始各种辱骂和道德绑架。

说这句话的人,实际上充满了虚伪。

不指望的背面是「指望」。正是因为自己本心认为自己有恩于孩子,但又为了显示自己的「伟大」,于是要将「不指望」宣之于口。

一个真正为孩子着想的父母,往往做得很多,说得却很少,对于自己「伟大」的标榜更是稀有——因为他们会觉得爱孩子是最自然的事,用不着到处叨叨。

就像平常里, 一边控制孩子,一边又显示自己的包容开明。

上一分钟说:你吃鱼,妈妈不喜欢吃鱼,你都吃了嘛!

等孩子把鱼都吃完了,下一分钟又来一句:我不吃,那还不是为了省给你吃啊!

面对孩子的学习, 一边怕孩子压力太大「抑郁」,另一边又拼命地想让孩子成绩好点,给自己「挣面子」。

一会儿是:「好好努力就行了,不要太在意结果,过程也同样重要。」

一会儿又是:「你不好好读书怎么行?这么一点分,就怕连高中都考不上,以后又能做什么?」

一下说:「自己过好就行了,你也不用担心我们。」

一下又说:「别人家的儿子姑娘,哪次回来不是大包小包,xxx家还给了好几十万到家里翻修房子呢!」

可以说,这样的父母自己没什么本事,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出人头地」上,但又不甘于认清自己的「不行」——一边沉浸于营造一个「伟大无私」的人设,另一边又对于现实显得极度的「势利」。说起话来就是「颠三倒四」,和孩子交流起来也没有一句坦诚。

孩子面对这样的父母,往往感到「混乱」继而「愤恨」:因为不知道父母到底想让自己怎么样,仿佛自己怎么做都是错,整个人变得矛盾而不自信。

孩子有时甚至不是考虑自己怎么变好,生活得更美,而是要去揣测父母们那些拐七绕八的想法,让人感到非常拧巴而憋屈。

都说「君心不可测」,但这样父母的心是「压根测不出来」,让人崩溃而无奈。

言行二:把父母有恩这事儿,到处宣扬形成「道德枷锁」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现实而有趣的事实:

那些经常认为孩子不容易,默默为孩子付出过的父母,往往家庭是「母慈子孝」,整个家庭是和睦而快乐的。

但经常当着亲戚、外人的面,说自家孩子不好,甚至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ta,ta还不知道感恩,就是白眼狼。」的父母,往往就能「自证预言」,子女就是不亲近她!

都说「爱,是一种回音壁」,你真切地去爱一个孩子,特别是和自己有血亲关系的孩子,难道孩子就真的体察不到?

学习,是一种模仿的过程。

当父母用某种方式对待孩子时,孩子也会模仿你的方式去对待你和他人。这是一种很自然而简单的反馈方式,而不是某种道德约束就能形成的行为习惯。

所以,当很多父母向外人宣扬「父母有恩」,「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只是在他人面前有了高大的人设,但孩子对此感到痛苦和难堪——谁也不是天生就想让人沮丧的,更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

言行三:父母给予得越多,得到的却可能越少

现在网上有这样一个很流行的观点:既要做妈妈,也要做自己。

是「做妈妈」这个事情不值得,所以还得要让「做自己」这事儿来凑个数吗?

实际上并不尽然。

一个孩子的出生、成长,的确会花费一个人、一个家庭很多精力、时间和金钱——如果完全将自己陷入其中,甚至为了这件事没了自己,就不可能没有丝毫的怨言,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回旋镖」式的自我怀疑和报复。

这种不平衡的心态,会有意无意地带进养育孩子的过程之中,就会觉得「我付出这么多,我也应该收获很多」。

这其中可能有「孩子对自己特别好」的期待,也有可能是认为孩子理应更有出息……

但人就是这么怪:你对好事的期待不一定会发生,但对于人的某种「诅咒」,往往就灵验得很。

所以,有时对孩子的付出、不断地强调恩情,往往不是期待的回报,是一种算计,收获的也只能是子女的不情不愿。

所以,哪怕你付出得越多,特别是嘴里老是念叨,就成了孩子身上的一种沉重枷锁,所得到的收获就可能越来越少。

父母和子女之间原本就是血亲连接,成为了一家人。如果有一方在计算着收益与产出时,或许这份感情就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