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唐双凤葵瓣铜镜 还原古人生活日常

2024-02-19收藏

唐双凤葵瓣铜镜比例大小

唐双凤葵瓣铜镜花纹面

唐双凤葵瓣铜镜花纹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爱美会用水照面,而随着青铜器的发展,能照面的铜镜应运而生。为了让铜镜更加美观和实用,古人的镜子也经历了时代变迁,逐渐形成特有文化。唐双凤葵瓣铜镜属呼和浩特博物院院藏三级文物,铜镜外侧的图案纹饰显示出独特的唐朝文化。来,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件古人必备的生活器具,看看它到底有何与众不同。

古人生活器具

远古时期,先民以水照面,铜器发明后便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均提到过古人「鉴于水」。到西汉末期,铜镜慢慢走向民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而唐宋时期,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唐双凤葵瓣铜镜就是这个时期比较典型的文物,现收藏于呼和浩特博物院。

古代谚语提到「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意思是用水照自己,可以看见自己的面容,借鉴别人的经验可以知道吉利与否。可见,古人常用水来照面。古代先民们发现从河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之后慢慢地用盛满水的盘作为替代物来照自己的容貌。最初的盘是陶制的,叫「监」或「滥」,甲骨文中已出现这样的字。因盛水为镜,故又称为「水镜」。【尚书·酒诰】中记载:「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此处,指的就是这种原始的「镜」。

随着人类进入青铜时代,贵族们开始用铜鉴盛水照容。为了让盛水的铜鉴更加清晰地照到面容,铜鉴每次使用之后都会被清洁擦洗,久而久之,铜鉴的底部越擦越光亮,直至露出一层可以直接照面的铜镜面来,于是就有了铜镜的雏形。后期为了使用方便,铜镜被制作得更加扁平,镜面被摩擦得更加光亮,背面的花纹则使用得更加繁复。到了唐宋时期,爱美的贵族女子们对铜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更加精美的铜镜就被制作出来了。

铜镜的发展

唐双凤葵瓣铜镜,直径18.6厘米,厚0.6厘米,外廓作八出葵花形,宽素缘,内区与边缘用弦纹区分,中心为半圆镜钮,围绕镜钮雕刻两只凤鸟,双凤展翅起舞,相互追逐,脖颈前伸彷佛在引吭高歌,栩栩如生。

铜镜其实也是青铜器的一种。青铜器,是我国古代铜锡合金或铜锡铅合金的铜器,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之前。汉代冶铁技术进步,我国从青铜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青铜器走向衰落。因青铜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古人掌握的唯一一种合金,极其名贵,多用来铸造礼器。战国时期,青铜镜才开始普及,各国大夫级别墓葬开始使用青铜镜陪葬。所以,战国时期青铜镜达到第一个高峰,到了汉代达到第二个高峰,此时青铜器已经成为了贵族标配。到了唐代,经过魏晋南北朝300年战乱之后,中国大统一,国富民强,唐代青铜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此时的青铜器非常厚重,比质量最好的汉代青铜镜甚至厚一倍,模具也极其精致,不再是只有汉代那种神秘的文化纹饰,而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还出现了很多新品。

唐代铜镜精致华美

唐双凤葵瓣铜镜,在唐代铜镜中较具代表性。铜镜的外轮廓突破了以往圆形的单一模式,线条弧曲流畅,装饰图案也更为丰富,包括瑞兽、花鸟、凤凰、葡萄等,其中又以花鸟和植物纹饰居多,在式样上出现了方镜、亚形镜、八瓣菱花镜和宝相花镜。

唐代铜镜的纹饰较大部分是花草鸟兽纹饰,这些花草鸟兽纹饰作为主纹饰,或作为边衬纹饰或交替使用在铜镜装饰中。瑞花是一种发射式花纹,经常出现在古代瑞锦上,唐铜镜受其影响,并吸收外来忍冬纹之长处,组合变化发展成各种瑞花纹。放射式宝相花镜,是一朵变形的石榴花与石榴花苞相间并呈放射状连接围绕镜钮,花托用面的形式表示,花瓣则以线的形式表示,花与苞之间有一个点相隔,整个纹饰点线面相结合,变化丰富,细节突出,显示出富丽华美的艺术风格。散点式宝相花镜,其钮座是一朵变形的多瓣瑞花,呈俯视状,围绕钮座是六朵以阴阳相间的两种怒放花朵,其视角与钮座一样,表现出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感。这些纹样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植物特征明确,形式优美,在唐铜纹饰中又与动物或人物相组合,丰富了画面层次和效果。

瑞兽表现吉祥寓意,反映唐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常见的纹饰有鸾凤纹、狻猊纹、龙纹、马纹、虎纹、嘉禾瑞兽和四神纹等。鸾凤纹是唐镜纹饰中的重要纹饰,特别是盛唐时期,凤纹发生了巨大改变,凤凰的形象更加生动,线条更具装饰性和节奏感。鸾凤多配以绶带和花枝,以锦带结为连环回式,名为「同心结」以寓相爱之意。鸾凤有华美的外形,雄健矫捷的身躯,姿态高贵典雅,集多种飞禽的特点于一身,是神化了的吉祥鸟,有祥瑞的寓意。鸾凤作为吉祥的鸟,象征着和平、幸福、美满,见则天下太平,有祥瑞的寓意,常常被用人们比喻为理想、美满的爱情,对它寄予美好的希望,是深受唐代人民喜爱的一种装饰纹样。

整体而言,唐代铜镜除了铸造精美,在纹饰上也常带有域外文化色彩,这与唐代的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互鉴息息相关。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 记者 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