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大模型下一步向哪走?

2024-08-29科技

參加一個圓桌,關於人工智慧(大模型)的一些觀察,整理記錄。

大模型出來已經有兩年多時間,經歷了最初的熱潮,以及後續的降溫,對大模型的認知已經趨於理性,舉辦方問了幾個問題,回答整理如下。

1:「AI時代下,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痛點與解決方案」,針對企業在引入人工智慧時面臨的問題?政策如何更好地引導和扶持人工智慧產業健康發展?

答:

痛點:AI很強大/AI很好玩,跟我沒關系。找不到自己企業和AI的結合點。

漸進式套用人工智慧,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逐步跟自己的業務結合。

1、 初級:先用起來,用大模型武裝人,武裝日常辦公(copilot);

2、 中級:夯實基礎,知識庫用起來,數據盤起來;

3、 高級:嵌入系統/重構系統/創新系統。

2: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滲透,它可能會對生產效率、生產方式和就業等方面產生哪些實質性影響?

答:

生成式AI對生產力的改變是全方位的。有個專家說過,大模型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根本上說,大模型將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從生產力的三要素來說,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勞動者都將被生成式AI重塑。

生產資料方面,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數據要素在生產和經濟活動裏的作用變得更重要。尤其是對非結構化數據的利用,極大地突破了傳統IT的能力。這些對非結構化的數據的挖掘和利用,已經在全面地改變我們的世界。

生產工具和生產者方面,簡單舉個例子,現在很火熱的具身智慧方向,機器人既是新型生產工具,同時,某種意義上也是新型生產者。假設五年後,真的有二十億智慧機器人充斥到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在戰場上,那對這個世界的改變將比行動網際網路對世界的改變更大。

關於對就業的影響。值得欣慰的是,放在三五十年的時間維度上看,今天的大模型還很稚嫩。三五年的短期內,大模型還僅僅是對生產力的提效,遠達不到替代人類工作的程度。所以,當下能夠充分利用大模型的個體和公司,將會在競爭中具備一定的優勢。至於三五年後,哪怕是大模型相對成熟了,落地到千行百業,仍然需要有人來做大量的工作,雖然智慧化的普及會消滅掉部份工作機會,但同時大模型落地會產生新的工作機會,二者整體看將是漸進同步發展的關系。尋找圍繞大模型落地相關的工作,比如數據相關,比如模型調優,比如基於模型的套用研發,比如特定場景的套用落地等,都將產生大量的機會。這個機會和當年做辦公自動化,做系統整合,做智慧城市是一樣的,能養活一大批IT人。

整體看,我是更樂觀的,新的生產力條件下,人類能做的事情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舉個例子,RPG遊戲,從仙劍到悟空,二十多年技術進步了不少。但並沒有因為技術進步我們就不玩這個遊戲了。而是說,技術更先進了,我們能有更精良的遊戲,更神奇的體驗和更豐富的互動。大模型時代也一樣的,遊戲依然存在,只是更好了。

3: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人工智慧在B端工具的商業落地價值有哪些?在C端套用價值有哪些?目前二者之間誰的前景更被看好?

答:

智慧的特點是普適的,跟電力、算力一樣,根本上說不會去太強調哪邊才有機會,哪邊更有機會。選擇在B端還是C端發力,更多取決於做這個事情的企業本身的基因。以百度為例,在當下這個階段,我們很自然的在C端發力,把搜尋、地圖、網盤和文庫這些生產力工具先用大模型重構了,他們已經實實在在在產生價值。但是再舉個例子,比如用友金蝶軟通動力這種,他的基因本來是做IT的,那對自己的軟體進行叠代,爭取政府和企業的大模型計畫就很重要。

再舉個例子,傅勝年初發了一版大模型,紅衣大叔就建議他聚焦做機器人,這個爭論很有意思,傅勝也許做機器人的基因更好,更容易取得成功。

所以,綜合來說,toB和toC,都有著巨大的機會,該選什麽賽道,首先是你這個企業的基因,然後,在每個賽道,都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堅持走到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