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拳打美的,腳踢格力,又一家電巨頭成為中產收割機,年收入3718億

2024-10-12科技

本號所有文章均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一律舉報

  • 先發|首席商業智慧
  • 作者|首席商業智慧
  • 引言:距離今年家電「以舊換新」不足兩個月了!年初已經有一波,沒想到8月的這一波「補貼」更猛。

    根據上觀新聞公開資訊顯示,有山東的消費者很開心,10年前買了一台4399元的空調,經過一系列操作,現在有了補貼價,相當於當年按原價五折購買, 這台空調到手為2000多元。

    據【關於進一步做好家電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分析得出,每位顧客每類商品只能享受一次補貼, 補貼標準以商品的最終售價的15%計算,那就是補貼的金額,但最多不超過2000元。

    「幾家」歡喜幾家愁! 消費者很開心,但家電巨頭就不一樣了,畢竟對手們虎視眈眈。

    這「幾家」為美的、海爾、格力,這些年一直在良性競爭 ,暗自發力,你追我趕,誰也猜不準三位的排位。

    一個走上了跨界之路,什麽流行弄什麽,如手機、芯片、新能源車,一個走上了家電多元化、國際化路線,甚至登入港交所。

    而海爾則以不變應萬變,90年代布局的「出口創牌」,開始能幫家裏賺錢了。

    年收入3718億!40年前還是個跑了三任廠長的小廠

    張瑞敏

    誰能想到40年前,海爾還只是個破爛的小廠呢? 現在變成市值超3000億的家電巨頭呢? 這就不得不提起張瑞敏了。

    張瑞敏出生於1949年,雖不是農民家庭,但也是一般的工人家庭。

    小時候的張瑞敏,看的出來讀書很好, 中學是在山東省重點中學,但高中畢業後,張瑞敏無奈去做了一名工廠的鉗工。

    不過他也不怨天尤人,白天上班,晚上讀夜大,靠自學也能成才。

    1980年,張瑞敏在青島家電公司上班 ,這是青島電冰箱總廠的上級公司,而青島電冰箱總廠則是海爾集團的前身。

    40年後,這個廠子大變身!年收入超3700億!

    根據海爾集團公開數據顯示, 2023年,海爾全球收入為3718億元,同比增長6%;凈利潤為267億元,同比增長6%。

    1984年,張瑞敏進入瀕臨倒閉的電冰箱總廠,也做好打算,若是這塊爛泥扶不上車, 他連青島家電公司都不能回去了。

    在張瑞敏之前,已經有三任廠長撂挑子不幹!

    背水一戰、破釜沈舟,沒錢發薪資就去隔壁生產隊借錢, 在好客山東那裏,借錢之前先「喝酒」,酒都喝不了,那就不要談錢了。

    廠長也要幹活,比員工的8小時還要多6小時,廠長節假日是不可能休息的。

    張瑞敏還砸冰箱! 400多台下線冰箱,70多台有問題,都砸!

    當時的冰箱不像現在,若是次品也可以低價賣出, 他自己砸也就算了,卻拉著生產出問題冰箱的員工一起砸。

    有員工心疼冰箱,舍不得砸,想自己掏口袋買,哪怕 是兩年的薪資才能買一台冰箱 ,但張瑞敏是九頭牛都拉不回來了,不給次品一點「活路」。

    看來, 不管是八十年代的冰箱,還是現在的大家電,只有有消費能力的中產家庭,才能消費的起這些大家電啊!

    張瑞敏這一砸,砸出了日後的品質保證, 這把經典的斧頭,甚至成為博物館文物。

    若是眼光長遠一些,這些員工要是知道未來的張瑞敏, 從2013年到2014年,兩年的時間,裁掉2.6萬多名員工的時候,換種方式為海爾「創業」 ,那當時這一把錘子,只是小意思。

    出口不做「創匯」做「創牌」,大膽家電老炮「收割」中產

    利勃海爾豪宅冰箱

    1984年,當時有40家定點冰箱工廠可以引進海外技術, 海爾趕上了最後一班車,去德國利勃海爾公司學習冰箱技術,還引進了1000多萬的生產線裝置。

    在這個時候, 海爾仿佛就知道要走豪宅冰箱、中產冰箱的定位了。

    因為海爾做了一個在現在看來很「傻」的決定,那就 是不代工、不貼牌,出口創匯做成了出口創牌。

    他還拒絕了美國經銷商的代工單,如果當時接受了,或許就沒有現在海爾了。

    如此倔,當然吃了不少苦頭, 做了海外創牌這個選擇,海爾足足虧了26年。

    從1991年到2015年,海爾的出口創牌才扭虧為盈。

    誰也不知道張瑞敏在想什麽?明明可以輕松賺錢,卻偏要艱難創立品牌。

    2018年,終於有數據證明了張瑞敏的一番苦心。

    在當時,全球一半家電可以說是幾乎是 中國企業生產的,但自有品牌卻不到3% ,大多是貼牌代工生產,而 這3%的自有品牌裏,竟有八成是海爾品牌

    因為代工利潤高,海爾在2021年,才追超了代工的利潤。

    不想賺錢,只想做自己國家的品牌 ,不想擴大規模,在穩健中求發展,這是「老姜」張瑞敏的打法,即便世人不理解,但同行還在摸著石頭過河,他已經過河了。

    海爾現任董事長周雲傑對外表示, 截至2024年6月,全球家電產量56%是來自中國生產的,但國貨品牌只占海外市場的份額比例為8.5%。

    這裏面超6成是海爾品牌,看來其他國產家電自有品牌,確實是要加把勁!

    現在的中產家庭,冰箱雙開門、洗衣機雙滾筒、電熱水器等,一台售價萬元起都能下手 ,但品質一定要一分錢一分貨,海爾旗下一些高端產品,如 卡薩帝,除了貴這個缺點,其他沒毛病。

    隨隨便便萬元起, 妥妥中產家庭家電「收割機」!

    鐵面無私,沒有最嚴苛,只有更嚴苛的企業管理制度

    2019年8月27日,海爾4位元員工,在午休規定時間過後,還在一樓的公共場合咖啡廳午休, 違反了海爾的企業規章制度,這4名員工被「炒魷魚」。

    當時這事件可謂是掀起一波風浪,海爾的口碑一落千丈,被指「不人性化」「不人道」等,甚至還傳出了午休只有半小時的離譜訊息。

    海爾正面回應了此事,指出午休不止半小時, 對於離職員工,也沒有妥協的余地,甚至當天4位元員工的薪資還要由「小微主」承擔。

    為什麽有「小微主」?

    這是繼砸冰箱之後、裁員超2萬名員工之後,張瑞敏新創的模式, 此模式可以說顛覆了企業傳統的管理方式,還有一個新名字,叫做「人單合一」,還有英文呢?叫作「Rendanheyi」。

    那就是分拆企業原來的組織架構,改成「小微」組。

    不止是國內海爾集團如此實行,就算是收購的海外公司, 日本的三洋白電和美國通用家電(GEA),也一樣用這種方法。

    事實證明,這種有點匪夷所思的方式,海外的兩家公司也用了,竟然在8個月能扭虧為盈。

    然後,同樣的方法用在了其他收購的企業中,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很奇葩,竟然有進步。

    說實在話,在一窮二白的極端條件下,連溫飽都是個問題的時候,張瑞敏的嚴苛管理條約,反倒對員工起了約束作用。

    在張瑞敏看來,他的「員工」都有「人皆CEO」的潛質。

    所以,海爾給了員工一個可以成為「CEO」的訓練平台?不然實在想不出,這種「小微」組合能幹成什麽大事?

    國產家電自有品牌,成功擠進世界500強,太長臉了

    2021年11月,張瑞敏辭去了海爾集團董事長一職 ,行蹤也是極為神秘、低調,很少出來露面了。

    今年3月份,張瑞敏罕見地出現在董宇輝的直播間裏;9月又出席了一場論壇,他又在「傳道授業解惑」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像極了海爾前董事長張瑞敏,活了大半輩子的踐行。

    因為沈迷於看書,還能活學活用,讓海爾 從一個快要倒閉、員工薪資都發不起的「破爛」小廠,搖身變為營收一度超3700億元的家電巨頭。

    可以說,除了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等世界名企業家的管理方式值得很多企業學習之外,張瑞敏的管理模式可以和他們比肩。

    員工能不能成CEO不好說,但一定要讓海爾進世界企業500強,可以說是張瑞敏的「執念」!

    8月5日,根據【財富】(Fortune)官網公布的資訊顯示, 2024年世界500強榜單,海爾子公司「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排第407名。

    再看友商美的,排名第277名,雙方仍有一定差距,而格力今年則沒有上榜。

    2024年9月日,美 的在港股上市,成為繼海爾之後,A股+H股的上市公司。

    為何要在港交所上市?美的也直言不諱,就是為布局海外市場,必須踏過的一塊彈板。

    港股對於海外市場的布局,利大於弊。

    根據美的、海爾、格力公布的2024年中報數據分析得出, 美的、海爾、格力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分為2172.74億元、1356.23億元、997.83億元,同比增長10.3%、3.03%、0.55%;

    歸母凈利分別為208.04億元、104.2億元、141.36億元,同比增長14.11%、16.26%、11.54%。

    企業不能永垂不朽,但企業精神可以

    企業會因管理模式把自己整倒閉?還是會因產品品質太好而把自己整倒閉?

    美國的Shelby電燈泡公司因為品質太好,生產的一個電燈泡,竟然可以在加州一個小鎮的車庫,不眠不休亮了119年之久, 但就是這麽硬核的公司卻在1924年倒閉了。

    倒閉的原因是生意不好,人們買完燈泡之後,幾乎不用換燈泡,一個可以換很久。

    因為這個慘痛的教訓, 後面當地燈泡行業便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燈泡的使用壽命不能超過1000小時。

    其實,家電也是如此,不管是大家電還是小家電,有需求的人數量是有限,越是賺辛苦錢的企業,越能走的更長久。

    沒有企業能永垂不朽,但企業精神可以永垂不朽。

    從2015年以來,白電市場就有點低迷 ,大家購買熱情不高了,家電行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下坡路。

    過去,家電行業和樓市緊密相連,房子賣越多,家電巨頭那可是賺的盆滿缽滿。

    現在的海爾,在規模和營收上,雖遠不及美的和格力。

    張瑞敏想要的海爾,不局限賺錢 ,畢竟這一路走來,正如種一棵樹,等它開花,再收獲果實,這一閉環,張瑞敏走過了,成績也不錯。

    至於未來的海爾,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答案。

    張瑞敏和於東來很相似,已經掌握了真正的「管理之道」,一個嚴格,一個松弛。

    對此,你怎麽看?請發表你的看法,留言評論。

    國內營運最早的財經自媒體,百萬商界精英的必備讀本,聚焦每日熱點事件、財經人物、創投故事、財富商機等內容!每日為您提供更真實、更專業的商業報道,歡迎關註@首席商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