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英特爾存取華為,副總裁魏德生驚嘆:研發員工居然比英特爾還多!

2024-10-12科技

英特爾存取華為,副總裁魏德生驚嘆:研發員工居然比英特爾還多!

華為的痛與變:從「人海戰術」到全球巨頭的蛻變之路

2001年,深圳,華為阪田基地。英特爾執行副總裁魏德生看著眼前忙碌的景象,心中五味雜陳。他剛剛得知,這家中國公司的研發人員居然比英特爾還多!彼時的英特爾,是全球芯片巨頭,技術實力傲視群雄。而華為,在國際舞台上,還只是一個嶄露頭角的挑戰者。魏德生的驚嘆,並非源於對華為規模的恐懼,而是對這種「人海戰術」背後效率的質疑。

故事得從幾年前說起。彼時,華為憑借「群狼戰術」和對客戶近乎偏執的服務,在國內市場攻城略地。一個電話,華為工程師就能連夜趕到機房解決問題。這種快速響應的背後,是無數個不眠之夜,是工程師們背著裝置在全國各地奔波的辛勞。然而,這種「救火式」的維護,也埋下了隱患。正如時任摩托羅拉中國區總裁高瑞彬所言,這種方式會導致各地版本差異巨大,為日後的升級維護帶來巨大的挑戰。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研發效率。任正非在存取美國後,深感震撼。他發現,盡管華為在研發上投入了巨額資金和人力,但效率卻遠低於IBM。用「人海戰術」堆砌出來的技術壁壘,終究是脆弱的。1998年,華為在九江的SDH光纖傳輸計畫就是一個 painful 的例子。計畫初期,由於裝置故障,系統遲遲無法正常執行。按照慣例,華為應該用新裝置替換故障裝置。但任正非卻拒絕了。他說:「不能換。 換回來研發就不會感到痛,我要讓他們痛一痛!

任正非的這番話,並非冷酷無情,而是深謀遠慮。他知道,只有讓研發人員切身感受到失敗的痛苦,才能激發他們對品質和效率的追求。 這場代價高昂的「教訓」,也成為華為研發體系變革的催化劑。

2000年,深圳市體育館,一場特殊的「頒獎典禮」正在進行。主席台上,堆滿了各種奇形怪狀的「獎牌」:研發失誤造成的廢板材、產品品質問題導致的往返機票……這些「獎牌」,被鄭重地頒發給相關的研發人員,要求他們擺放在家中客廳,時刻警醒自己。這場「自我批判大會」,是華為研發部門的反思,也是向市場導向的轉變。

任正非在會上強調,技術並非越先進越好,而是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 這番話,也預示著華為研發理念的重大轉變。

1997年,任正非決定向IBM學習,開啟了華為的管理變革之路。這是一場耗時十年,耗資數十億的浩大工程。IPD(整合產品開發)、ISC(整合供應鏈)等一系列管理變革,對華為的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了徹底的改造。

變革的陣痛是巨大的。新的流程,意味著更多的審批環節,更長的研發周期。很多員工不理解,不適應,甚至選擇離開。 據華為高管郭平回憶,在變革過程中,大約有3000名員工離開了華為。

然而,任正非以「先僵化、後最佳化、再固化」的鐵腕原則,堅定地推動著變革的進行。他深知,只有經歷陣痛,才能浴火重生。

事實證明,任正非的堅持是正確的。到2003年,華為研發計畫平均周期縮短了36%,產品故障率大幅下降。變革帶來的效率提升,也體現在了華為的業績上。2004年,華為銷售額達到462億人民幣;2005年,更是突破了667億人民幣。

華為的成功,並非偶然。 從「人海戰術」到精益求精,從「機會主義」到市場導向,華為的蛻變之路,充滿了挑戰和艱辛。 正是這種對品質的執著,對效率的追求,對客戶的承諾,成就了今天的華為。

華為的故事,也是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縮影。它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變革,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企業家遠見卓識的戰略眼光,和對「痛定思痛」的深刻理解。未來,華為將走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任何不良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