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造車,一個比較大的特點就是喜歡誇張。
雷軍表示,自己的小米SU7是50萬以內最好的轎車,根據行業預估,小米SU7的主銷車型價格應該在20萬左右。
不足5公尺的尺寸、純電動、轎車,這些參數疊加在一起,定價很難突破至更高的區間。
那麽問題來了,一台定價和50萬有著巨大差距的全新車型,企業創始人為什麽要說出「50萬以內最好」。
汽車消費存在著很大的認知盲區,主要是不少使用者對於汽車的了解度不夠深。
全新的企業進入到全新的產業,最大的問題不是產品本身該如何做好最佳化,而是讓更多人知道這台車的存在。
這是傳統的普及路線,從認識、認知到認同。
先讓人知道,再讓人去了解,最後讓人去認同消費,所以雷軍的「50萬以內最好」,其實和余承東的「1000萬以內最好」,目的是一樣的。
用極其誇張的方式,讓不關註汽車的人,快速了解到這台車。
這是傳統的互聯網行銷伎倆,這個事情不難理解,汽車行業是一個極其拼技術儲備、人才儲備以及制造工藝的板塊,由於超長的回本周期以及極大的資金投入,一旦入局就沒有回頭的希望。
所以雷軍所謂的「50萬以內最好」,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小米SU7。
由於認知的資訊差,有很多消費者都不了解一台車的制造、設計、生產工藝,甚至很多人對產品點的認知都不夠清晰。
所以雷軍常常在自己的個人平台上表示小米SU7多項技術的「領先性、唯一性」。
比如雷軍所說的100%電泳漆覆蓋,其實目前幾萬塊錢的微型麵包車都是這種工藝,過於普遍,再比如說所謂的高級油漆面,其實就是巴斯夫配套的專用低溫、修補漆,也是行業的通用標準。
壓鑄機、電池、電機等等,所謂的唯一、領先性,其實都是用貨幣采買而來的。
汽車行業的發展是需要在「行中知」,「知中行」的,不斷的升級、改進,在使用者反饋之後得出不足並進行迅速調整,是需要使用者的沈澱以及實踐的。
小米汽車能發明出來目前汽車行業沒有的工藝和技術,這很難,全球汽車工業已經卷到了極致,連第一台車都沒有開始大面積交付的小米汽車,憑什麽會有百年企業拿不出來的技術?
所以我們得出一點,新勢力、新企業的行銷往往會誇大,釋放出來誇張訊號,目的是引起使用者的註意,行銷手段是可以彌補產品不足的。
的確乘用車市場不懂車的人居多,當然使用者也不需要懂車,企業只需要在他們的潛意識裏註入「同級最好」的概念就行了。
所以在這種輿論環境下,那些不會誇張式行銷的企業就會顯得非常被動。
不管一台車如何前進演化,到最後看的永遠是三點:
耐用、安全和可靠,這三點缺一不可,這是一個工業時代產品的基本素養,行銷能夠讓產品迅速上位,這也是互聯網企業「卷行銷」的重要原因。
不懂車不是使用者的錯,但這往往會成為企業行銷的巨大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