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玩壞「規則」,不過「兩套機制」

2024-01-23科學

規則,從功用上講,是具有一定普適性的約束機制。而所謂的普適性,是與系統結構特征和系統放射線區相對應的。因此,任何規則,也同時具有特殊性。

而所謂的約束機制,本質上是為解決系統中可能的資源分配和資源流動問題,也就是說,規則是作為一種實踐系統目的的載體而存在的。一旦偏離了系統目的,那麽,規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以及意義。

因此,凡規則體系,必與資源體系掛鉤。換句話說,要看懂資源體系,就必須以其系統的規則體系為切入口。

這一方法論,從理論層面是邏輯自洽的。但是,一旦付諸實踐層面,在實踐方法論上,或許,就會發現,原本理論層面的邏輯自洽,很多時候,卻已經進入到了一種以完美理論掩蓋的通行謊言之中。

而規則一旦遭遇實踐邏輯的背叛,那麽,其中一定是有某種意圖,正在試圖篡改原本規則規約的資源體系。

這種被玩壞了的規則,也可以稱為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二律悖反。

01

第一套機制:模糊機制。

所謂模糊機制,即對原本的規則進行話語改造,也即再生出一套話語模式。而再生出來的這一套話語模式,並不會與原本規則的話語模式,形成可能的直接的沖突,或者是很容易就能被甄別出來其中話語的變異內容。

並且,事實上,再生出來的話語模式,因為其類似解釋權的實際落地,反而具備了實際的效用。

解釋權,即對規則具體實施過程中的話語二次建構。任何規則,在進入實踐邏輯時,都必然地會經歷一次話語的二次建構,即把理論話語轉化為實踐方法論。而這個二次建構的過程,就成為了規則最終施行群體,介入自身訴求,或者說群體偏好的最佳節點。

而模糊性話語模式,則是達成二次建構的最有效策略。

一是模糊性,具備了解釋的巨大空間。解釋空間越大,越是缺乏可能的實質性的對抗。

二是模糊性成為了群體偏好通行的最佳掩護,並且,一旦這種模糊性話語得到了某種普適性,或者說某種程度的不被質疑,而進入到一種更約定俗成的話語編碼階段,那麽,這其實是達到了一種對規則的根本性的背叛,或者說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比如,原本是制度規則規約機制下的一種資源流動設計,但是,到達踐行節點,這種原本的理性設計,卻被解釋為是一種「機會」。也就是說,個體根據制度規則,本來是被納入到了「理性設計路徑」之中,但是,這種「理性納入」,卻被二次話語描述為是因為什麽什麽,而施與給個體的「一次機會」。

這種二次話語建構背後,其實是把理性制度模糊為了一種感性贈予,或者說是特別照顧。也就是說,既然是機會,那麽,就可以給你,也可以不給你。這種模糊機制的本質,是要削弱理性制度的規定性,而給予感性操作更多的空間。

一旦這種「一次機會」的二次話語建構,達成為一種通行話語模式,那麽,個體就陷入到了極大的被動之中,而與理性制度話語的距離,將越來越遙遠。

02

第二套機制:轉移機制。

所謂轉移機制,本質是以更迎合群體心理的話語標簽,去邊緣化真正要害的話語內容。因此,轉移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對大眾心智的操控。

或者說,這是基於對群體最大訴求的認同為心理基礎,並以此建構出相應的話語體系,形成對群體訴求的最大回應,以及作為一種處事的標準姿態。因此,只要把這一套話語體系標榜出來,就能獲得群體的極大的呼應。

只有當這種基於訴求認同的話語建構,得到極大的呼應時,轉移機制才能獲得盡可能大的成功。從這個層面講,轉移機制本質上是一場話語欺騙,或者說是一種有意引導和刻意隱蔽。

這種策略在現代公關危機中,也被頻頻使用。比如一樁醜聞,就必須用更大的醜聞來快速掩蓋,或者用足以令人震驚的財富神話,來進行更大程度的吸引註意力。說到底,在現代公關危機處理策略中,轉移機制,本質是迎合了大眾停留於「吃瓜」的智力水平。

而所謂的少數與多數原則,看起來是以犧牲少數,來保全大多數,而實際上,則是以犧牲大多數,來保證少數。因為,被成為「少數」的,大多是處於結構底部的。而這個機制的盛行,就是轉移機制的功勞,把真正的犧牲掩蓋在了所謂的「大多數」利益之下。

03

如果說模糊機制,是一種解釋策略,是以擁有解釋權的優越性作為背書,而達成某種二次話語建構的通行,那麽,轉移機制則更像是一場赤裸裸的智力侮辱。

因此,模糊機制,更多的是把群體偏好,隱藏在再生話語模式中,並以這種再生話語模式的通行,作為最終的偏好達成機制。

而轉移機制,本質上是建構另一種更加迎合大眾訴求的話語景觀,來消解原本話語模式中,可能的對大眾的刺激,或者說是可能的自我利益目的的曝光。

從這兩種機制的實際操作來看,很多時候,規則,只是規則而已,只是一種可能的話語編碼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