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我追的她!」頂尖科學家的平凡愛情,太好嗑了→

2024-06-29科學
6月24日
85歲的李德仁院士
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領獎後,李德仁還表示要將
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
交給武漢大學作為獎學金
「支持對創新人才的培養
這是應當做的事情!」
這一番話感動無數網友
其實,在頒獎當天
還有溫馨的一幕在網路上刷屏
——
「老太太來!老太太來!」
6月24日
85歲的李德仁院士
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
在人群中尋找他的「老太太」
夫人朱宜萱教授一同合影
「您獲獎也有愛人的功勞?」
面對記者的提問
胸前掛著獎章的李德仁院士
不假思索地回答:
「是,是,有她的功勞!」
朱宜萱教授沒有搭話
笑瞇瞇地走在老伴身邊
同為武漢大學教授,他們在珞珈山下相識、相知、相戀,繼而相互鼓勵著,一起攀登測繪遙感科技高峰。讓無數網友感慨:「頂尖科學家的平凡日子,卻是愛情最好的樣子!」
緣分始於「占座」
「我追的她!」
被問起愛情的開始
年過八旬的李德仁院士
笑得坦率又爽朗
當年,他們一同就讀於武漢測繪制圖學院(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前身),專業是航空攝影測量。
「他是學習委員,我就有點懶散,當時我讓李德仁幫忙在圖書館占個座位,後來發現書裏夾個小紙條,約我在圖書館後面見面。」回憶往昔,朱宜萱教授流露出少女般的靦腆。
因為讀書而結緣
誌同道合的兩個人
伴著【紅梅贊】的旋律
在1967年2月
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自此不離不棄
即使分隔兩地
但牽了手,便是一輩子
「我要感謝她」
回顧人生的幾個重要節點
感謝愛人
是李德仁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研究生階段
李德仁師從王之卓院士
王院士是中國航空攝影測量
和遙感學科的主要奠基人
1998年12月,李德仁與導師王之卓在學術活動上。(圖片來源:武漢大學)
李德仁說
當年正是朱宜萱
將他的學術文章轉交給王之卓
促成了這段珍貴的師生之緣
「我要感謝她」
上世紀80年代初,李德仁到德國深造。臨近畢業,國外多家科研機構,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妻子朱宜萱從國內寫信給他,「你是一頭牛,吃國家的草,你怎麽不為國家,為人民產點奶?你現在應當回來產奶了,這是你做貢獻的時候。」
李德仁獲得德國史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
李德仁與愛人
擁有同樣堅定的赤子之心
他以最高分
獲得德國史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
卻拒絕了各方的高薪邀約
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
毅然選擇回國
1985年,李德仁回到母校任教,推動祖國測繪遙感技術發展,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開啟了為國創新創業的長旅。
如今,再回憶起當年,那封言辭質樸誠懇的信,朱宜萱說,她的想法很簡單:「因為學過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所以一定讓他回來,不要在外面,要給老百姓當牛,這是自己自願的。」
「我們認為學到真本事,有了真本事,你只有回來給國家做工作,要提高中國的水平,這是我們的責任。」這也是李德仁院士和老伴的默契。
「看看老太太就可以了」
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帶學生進行航測野外實習
帶孩子、操持家務
運蜂窩煤、搬家……
朱宜萱個子不高
一雙肩膀卻很有力
年輕時,丈夫常常不在身邊
她一力支撐起他們的小家
科研事業也不肯落下
李德仁剛從德國回來,便著手出版著作【測量誤差與可靠性理論】,朱宜萱幫助愛人繪制了該書的圖表,「那些復雜的矩陣系數我精心繪制,深怕系數位置出一格錯誤!繪制好了讓德仁一一檢查。」2018年,朱宜萱老人在回憶文章【我與李德仁風雨同舟的51年】中寫道。
而直至今日,再版的【測量誤差與可靠性理論】仍然是研究生的經典課程教材。
轉眼間,青絲變華發
當年「你寫書、我制表」的夫妻倆
如今成了一起出門前
需要互相提醒「眼睛(眼鏡)
耳朵(助聽器)、牙齒(假牙)
有沒有裝進包裏帶好」的老伴
但他們的腳步沒有停,李德仁還要朝著世界最前沿的遙感技術進發,用最快的速度去趕超。
「這個,從他當年回國到現在一直沒有停,一直沒有斷。」為此,年過八旬,李德仁還是,「國內國外出差,一年兩百次。」
不過朱宜萱說有時候,老伴早上出差晚上就回來了,除了教學科研的事情放不下,李德仁似乎還有一個理由,「看看老太太就可以了。」
這一次,李德仁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朱宜萱對老伴的祝福是,「搞好健康,多為國家,多做點事。」
而他們之間相濡以沫的愛情
或許就像朱宜萱教授
在一次采訪裏說的那樣
「老了嘛,都在心裏了嘛」
️️️
網友們也紛紛為
老一輩人質樸的愛情而感動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央視新聞【吾家吾國】、武漢大學等
來源:新聞坊